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课教学过程1】 .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265636 上传时间:2019-02-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课教学过程1】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课教学过程1】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课教学过程1】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课教学过程1】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2019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课教学过程1】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进新课指导学生整体学习,阅读教材 P8P10。问题情境 1: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过程中有哪两个关键人物?师生互动:学生回答,老师适时肯定。副板书:董仲舒、汉武帝。问题:你了解董仲舒吗?师生互动:学生发言,互相补充。多媒体展示材料:史记儒林列传第六十一“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缪西王。 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

2、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过程评价: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大学问家。他为人正直、廉洁,一生不置产业,专事学业。任何成功都有巨大的付出。深厚的学养是他能够发展儒学的先决条件,加上时代的需要,他的成功就是自然的了。过渡:是什么样的时代需要,促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合作探究:材料一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材料二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

3、巨万,贯朽而不可校(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粹牝(椁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汉书食货志材料三 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实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中国古代史请完成:(1)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经济状况?由此统治者采纳了什么统治思想?(2)材料二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怎样的经济状况?(3)材料三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存在着哪些问题?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师生互动:学生发言,互相补充,

4、互相纠正。过程评价: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天子、将相的生活条件也很差,何况民众。因此统治者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朝经济逐渐恢复,国力增强,到了西汉武帝时期经济已经相当富裕。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威胁汉武帝的统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亟待解决。(板书)一、背景1.“无为而治”不适应统治2.社会危机潜伏3.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需要过渡:政治上的统一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需要有为的政治思想作支撑,那么,什么样的思想符合当时统治的需要呢?于是汉武帝开了个论证会,各派畅所欲言,气氛热烈。合作学习学

5、生表演历史短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前准备)请四个学生到讲台上来,其中一个扮演汉武帝(生 A),另三个各扮演当时的法家(生 B)、道家(生 C)、儒家(董仲舒,生 D)的代表人物,分别说明自己的主张及理由。生 A:众爱卿,今天让你们给朕出出主意,究竟采用什么思想来统治国家可永保江山?生 B:启奏陛下,恕臣直言,用法家的思想治国最好。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有些人目无国法,不把皇上放在眼里,整天说三道四,这样下去,对国家不利。制定严厉刑法,对乱说者治罪,看今后谁还敢诽谤皇上!生 C:陛下万岁!臣以为法家的建议不可取。俗话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商纣王及秦朝的历史就是前车之鉴,用道家思想来

6、治国最好,先辈一直用道家思想治国,才有今天的成就。既然道家的思想这么好,那就继续采用道家思想为妙。生 D: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皇帝乃是天子,既是上天的儿子,那就是奉上天的命令来统治人间的,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谁对皇帝说三道四就是对上天的冒犯,会遭到上天惩罚的。用儒家思想治国最好,用儒家思想来教化百姓,百姓就会安分守己,天下可以太平。而道家思想让人们没有约束,会说三道四,对天子不利。法家思想太残酷,不能体现皇上的爱民之心。儒家思想治国,既体现皇上的仁慈,又教化了百姓。臣以为要巩固统治,必须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生 A:董爱卿,你可知我朝眼下大患?生 D:臣略知一二。生 A:董爱卿,具体

7、说来,如何对策。生 D:如欲加强中央集权,应实行“春秋大一统” ,儒家六经之外的各家学术,都应当罢黜,以保证国家统治的安宁一统。因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思想的一统保证政治上的统一。一个国君的统治是受于天命,君王的权威不可动摇,此谓“君权神授” ;皇帝必须听命于天,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以达天人和谐。否则,上天必降灾异以示惩罚,这就是“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 。至于人臣、子民,应遵守“三纲五常” ,以达人际的和谐。生 A:何谓“三纲五常”?董爱卿,你快快说来。生 D:“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 “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

8、道德标准。君臣、父子、夫妻,若能人人遵守,大倡孝道,必天下太平,繁荣昌盛,君王的王位永固。生 A:言之有理,马上给朕起草诏书告示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过程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动荡,新、旧制度的交替,导致思想学术界的学派纷呈、互相争鸣的局面,成为我国思想史上的第一次兴旺时期。秦朝专崇法家思想,焚书坑儒。西汉初年,奉行黄老之道,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政治气氛宽松,各派思想得以复苏。但是,政治上的统一要求思想上的统一与之相适应,迫切要求一种为政治统一作出理论上的解释的学术思想。而法家思想在秦朝的滥用,已经造成严重的恶果。所以,温和的儒家思想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问题:一种思想在一个

9、时代的地位与哪些因素有关?回答:热烈讨论。答案多样。过程评价:思想的选择是三方面作用的结果:学术文化自身的发展。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统治者的需要。(板书)二、提出1.汉武帝重视人才2.董仲舒发展儒学(1)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3) “三纲五常”问题情境 2:汉武帝是一个怎样的统治者呢?汉武帝通过什么手段来推崇新儒学思想?这些手段产生了什么影响?师生互动:学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多媒体课件展示:汉武帝(前 156前 87)是中国历史上很有雄才大略和作为的封建帝王。他在位(前141前 87年)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推行了一

10、系列改革措施,把西汉王朝的统治推向鼎盛时期。在政治上,改革仕进,实行察举制度,选拔人才;实行“推恩令” ,解决了王国问题;惩治豪侠,处置郡国豪富。在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中央专卖;中央铸“五铢钱” ,统一货币;大规模地兴修水利,治理黄河,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在思想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以上措施使中央集权的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并出现了封建大一统的鼎盛局面。过渡:汉武帝在文化思想上的作为主要是实行了思想的一统天下。汉武帝是通过什么手段来推崇新儒学思想的?这些手段产生了什么影响?回答:学生看书,讨论,补充。总结:(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

11、儒学思想。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2)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这一措施扩大了官员的队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巩固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成为汉武帝文治武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后世封建王朝在用人方式方法上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迪。(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板书)三、推行1.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2.政治:让儒者参与国家大政3.教育:兴办太学和地方学校,儒家经典成为教科书过渡:汉武帝的措施,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

12、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延续了两千年之久。(板书)四、影响1.儒学成为正统2.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问题情境 3:有人认为,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是汉武帝放弃“无为而治”政策,希望有所作为的结果。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师生互动:不正确。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儒学获得统治地位,根本原因是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适应了当时政治统治的需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直接推动了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是儒学获得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能由此推断出“若没有汉武帝,就不会有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若没有汉武帝,其他帝王也

13、会选取适合其统治需要的政治思想。过程评价:杰出的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着重大作用,但不是英雄创造历史。课堂小结学完本节内容,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问?有哪些不同的看法?你还想在哪些方面继续进行探究?疑问:(1)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孔孟儒学相比, “新”在哪里?(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推动了历史进步还是阻碍了历史的发展?师生互动:详见“活动设计”与“备选设计” 。板书设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活动设计董仲舒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过程中的关键人物。有人评价董仲舒是“儒学大师” ,也有人说他是“千古罪人” 。这两种结论评价的依据主要是董仲舒的思想。那么,他的思想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14、?下面请同学们以前后左右四人为一组,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自行选择论题,进行讨论。师生互动:第一组问题:董仲舒的思想是针对哪些问题提出的?它有哪些可取之处?合作学习:(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提倡孝道。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2)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积极的方面看,思想的一统有利于政治上的统一。“

15、天人感应”的思想有利于约束君主的言行,防止过度专制。 “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纲五常” ,提倡孝道,规定了为人处世的“度” ,有利于减少人际摩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际关系的和谐。过程评价: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其思想为当时统治者所看重,因为它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发展。他的思想显然有合理成分。大家能用一双慧眼明辨,找出其有价值的部分,也反映出大家正以一种包容心态面对传统文化,这是可喜的。师生互动:第二组问题:有人评价董仲舒是“儒学大师” ,也有人说他是“千古罪人” 。你认为说他是“千古罪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合作学习:主要依据

16、是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而使汉武帝实行文化专制主义,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也存在封建成分。过程评价: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主要是因为它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有其必然性。但同学们看到了这一主张及其思想的消极面,反映了大家已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这一点非常可贵。谢谢你们,也给了我启发。习题解答学思之窗想一想,汉武帝既然

17、“独尊儒术” ,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解题关键:杂糅其他学派思想。思路引领:汉代“儒术”的综合性,杂糅其他学派思想的合理性,加强统治的需要。答案提示:(1)董仲舒的新儒学本来就吸收了其他学派的合理成分。(2)其他学派的一些思想也有利于加强统治,比如法家思想。(3)解决现实的危机需要各种有为的思想作依据。探究学习总结一、本课测评汉代儒学为什么能成为正统思想?解题关键:儒学成为正统。思路引领:西汉大一统政治局面对思想文化方面的需要,董仲舒的建议,汉武帝的具体措施。答案提示:(1)西汉社会危机潜伏,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需要有关思想。(2)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春秋大

18、一统”等思想适应了时代的需要。(3)汉武帝在推行儒学方面,采取有力措施:其一,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其二,起用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其三,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二、学习延伸上述两条资料反映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请谈谈你对这种思想的看法。解题关键:仔细阅读材料,归纳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思路引领:从董仲舒新儒学思想内容的四个方面来思考。答案提示:材料一反映的是“三纲”思想,材料二反映的是“五常”思想。 “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扬弃。 “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

19、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五、小结:通过对汉代起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与早期儒学加以比较,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吸纳各派观点的过程,以此来把握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向。【课堂小结】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专制帝王,汉武帝在思想文化界首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政策,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与主导地位,使得专制“大一统”的思想作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定型,而作为一种成熟的制度亦同样成为定型;是他完成了专制政治结构的基本工程,所谓“内圣外王”,刚柔相济,人治社会的政治理想第一次因为有了一套完备的仕进制度而得以确立;是他使得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社会牢固、安定的势力,并进一步推而广之,最终使之成为整个宗法制国家的基础。 不过,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固然自有其进步意义,但它对历史的负面影响却也同样不容忽视,像专制“大一统”的思想固然能够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但同时却也将专制集权推向了登峰造极之地步;大家族的生活方式虽然的确成为超稳定社会之基石,但同时也使得人治政治成为两千年不变之定式;至于汉武帝时代连年不断的战争与攻伐,则更是造成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之恶劣后果,其间利弊得失,自是一言难尽。全 品中考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