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备:吴国标 集备: 陈基胜、李乌缎、李荣华 使用时间: 2015. . 课题:20.1.1 平均数的意义 P130-132 课时: 1 课时【学习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2、在具体情境中获取数据,会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3、验证一组数据中每个数与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差的和为 0。【重难点预测】重点:在实际情境中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获取数据,会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学习过程】一、课前展示,激趣导入:(5 分钟)1、P130“回顾” (学生口答)平均每月水费 二、明确目标、自学指导(2 分钟)【自学指导】认真看 P130 -132 的
2、内容,思考:1、P130“例 1”中,观察图表的方法:要看清坐标表示的意义:这里横坐标表示每人种了几棵树,纵坐标表示人数.要理解每个矩形的意义:左起第 1 个矩形表示有 1 个人,每人种了 0 棵树;小结:植树平均数、植树总量、人数三者的关系: 易错点 :平均的种树量为: (棵)(345678)5.2、P131“例 2”中,由已知的(1)班人数(40 人)及图中所反映出的百分比如何算出全年级的人数? 思考 :在图 20.1.3(b) ,在你所绘制的条形统计图中画出一条代表平均人数 40的水平线,如果把超出的部分记为正数,不足的部分记为负数,那么它们之和应该为 .三、自主学习,组内交流。 (12
3、 分钟)方法指导:根据自学指导问题进行自学,疑难之处作记号;小组长组织小组交流自学成果,合作探究自学疑难点。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要做好整合归纳,然后分配展示任务。学生看书,完成自学指导问题,教师巡视、适当指导,了解普遍问题。四、组间展评,达成共识(7 分钟)方法指导:1、各组按顺序展示自学成果,一人展示。2、展示组展示时其他组组员要认真听讲、主动更正、大胆补充和质疑拓展。小组代表展示,小组代表点评、质疑,教师点拨、拓展,控制秩序。共识 :1、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代表。平均数各数据的和数据的个数2、一组数据中每个数与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差的和为 0.五、检测反馈,拓展延伸(10 分钟)方法指导
4、:独立完成,比比看谁做的快。P133 练习 1、2,P134 练习 2拓展 :1、已知下面的一组数据:1,7,10,8,x,6,0,3,它们的平均数是5,那么 x 等于( )A、6 B、5 C、4 D、32、如果一组数据 x1,x 2,x 3,x 4,x 5 的平均数是 ,则xx1,x 21,x 32,x 43,x 54 的平均数是( )A、 B、 2 C、 D、 1023、已知 a1、 a2、a 3、a 4、1、2、3、4 八个数的平均数是 4,则a1、a 2、a 3、a 4 的平均数是_.六、分层作业,巩固提升56 号 L74 反馈 1-434 号 L74 变式 1、 2,L75 反馈 5
5、、612 号 L75反馈 79主备:吴国标 集备: 陈基胜、李乌缎、李荣华 使用时间: 2015. . 课题:20.1.3 加权平均数 P134-136 课时: 1 课时【学习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体会“权” 的意义。2、知道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重难点预测】重点:在实际情境中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难点: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法指导】【学习过程】一、课前展示,激趣导入:(5 分钟)1、上节课作业典错展析2、商店里有两种苹果,一种单价是 3.50 元/千克,另一种单价为 4 元/ 千克.如妈妈各买了 2 千克,那么妈妈所买苹果的平均价格为 (元/千
6、克) ,3.5.72这种算法对吗?为什么?解:平均价格(3.50242)43.50 4 3.5050%450% 3.752如果妈妈买了单价为 3.50 元/千克的苹果 1 千克,单价为 4 元/ 千克的苹果3 千克,那么这种算法对吗?为什么?二、明确目标、自学指导(2 分钟)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自学指导】认真看 P134 136 的内容,思考:1、阅读理解 P135“问题(2)”可得: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权重:各个指标在总结果中所占有不同的重要性。如问题中的 加权平均数(数据权重)的和2、完成 P135“试一试”错解 :平均数8910%+7810%+85 10%+9030%+
7、8760% (棵)注意 :各数据的权重之和必得 。3、完成 P135136“问题”与“思考”。注意 :权重以比值形式。三、自主学习,组内交流。 (12 分钟)方法指导:根据自学指导问题进行自学,疑难之处作记号;小组长组织小组交流自学成果,合作探究自学疑难点。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要做好整合归纳,然后分配展示任务。学生看书,完成自学指导问题,教师巡视、适当指导,了解普遍问题。四、组间展评,达成共识(7 分钟)方法指导:1、各组按顺序展示自学成果,一人展示。2、展示组展示时其他组组员要认真听讲、主动更正、大胆补充和质疑拓展。小组代表展示,小组代表点评、质疑,教师点拨、拓展,控制秩序。共识 :1
8、、权重:各个指标在总结果中所占有不同的重要性。常见形式有:百分数、比值。 注意 :各数据的权重之和必得 1。2、加权平均数(数据权重)的和五、检测反馈,拓展延伸(10 分钟)方法指导:独立完成,比比看谁做的快。P136 练习 1、2拓展 :P136 练习 3 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六、分层作业,巩固提升56 号 L78 3、4、6 、834 号 L7677 变式 1、2,反馈 1、212 号 L78 5、7、9主备:吴国标 集备: 陈基胜、李乌缎、李荣华 使用时间: 2015. . 课题:20.2.1 中位数和众数 P140-143 课时: 1 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概念
9、和意义,2、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3、通过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计算,体会统计的数学思想。【重难点预测】重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难点: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学习过程】一、课前展示,激趣导入:(5 分钟)1、上节课作业典错展析2、P140“问题(1)(4) ”(学生口答)能用平均数说明以上问题吗?二、明确目标、自学指导(2 分钟)【自学指导】认真看 P140 -143 的内容,思考:1、从 P140“问题(1)(4) ”的回答,可得:要代表一组数据的除了平均数,还有 数 和 数.2、阅读理解 P140“问题 1”,可得:将一组数据按由低到高的顺序
10、重新排列,处在 的数值是中位数。注意 :即使有相等的数据也要全部参加排列!如果有偶数个数据,那么我们取正中间两个数的 作为中位数。如:数据 1,2,2,3,5 的中位数是 数据 1,2,2,3,5,5 的中位数是 3、阅读理解 P142“表 20.2.2”,可得:在一组数据中出现的频数 的那个数值是众数。注意 :如果有两个数据的频数并列最多,那么我们取 作为众数。如:数据 1,2,3,1,4 的众数是 来源:学优高考网数据 1,2,3,1,2 的众数是 三、自主学习,组内交流。 (12 分钟)方法指导:根据自学指导问题进行自学,疑难之处作记号;小组长组织小组交流自学成果,合作探究自学疑难点。小
11、组讨论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要做好整合归纳,然后分配展示任务。学生看书,完成自学指导问题,教师巡视、适当指导,了解普遍问题。四、组间展评,达成共识(7 分钟)方法指导:1、各组按顺序展示自学成果,一人展示。2、展示组展示时其他组组员要认真听讲、主动更正、大胆补充和质疑拓展。小组代表展示,小组代表点评、质疑,教师点拨、拓展,控制秩序。共识 :P142-143(划线)1.平均数是概括一组数据的一种常用指标,反映了这组数据中各数据的平均大小2.中位数是概括一组数据的另一种指标,如果将一组数据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即使有相等的数据也要全部参加排列) ,那么中位数的左边和右边恰有一样多的数据3.众数告诉我们
12、,这个值出现的次数最多一组数据可以有不止一个众数,也可以没有众数4.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从不同的侧面概括了一组数据,正因为如此,这三个指标都可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注意 :若数据有单位,则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也有单位。五、检测反馈,拓展延伸(10 分钟)方法指导:独立完成,注意解题格式,比比看谁做的快。P433 练习 1、2、3拓展 :P147 2六、分层作业,巩固提升56 号 P146 习题 134 号 L80 变式 1, L80 反馈 1312 号 L80-81反馈 46主备:吴国标 集备: 陈基胜、李乌缎、李荣华 使用时间: 2015. . 课题:20.2.2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 P
13、144-146 课时: 1 课时【学习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2、通过数据的整理与分析、计算,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重难点预测】重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难点: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判断。【学法指导】【学习过程】一、课前展示,激趣导入:(5 分钟)1、上节课作业典错展析2、P146“做一做”:黑板画一条线段,由学生估计其长度(一组数据) ,取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再比较这些数值与真实长度能接近吗?二、明确目标、自学指导(2 分钟)来源:g
14、kstk.Com【自学指导】认真看 P134 136 的内容,思考:1、回答 P144“问题 2”,小结:都反映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其中,平均数反映了数据的“ 平均 水平”;中位数反映了数据的“ 中等 水平” ;众数反映了数据的 “ 多数 水平”思考:和高一级学校录取新生主要是依据考生的总分,这与 数关系较大。链接:现行中考采取“ 等级优先,语数英总分、综合评定顺次参考” 的录取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考录取的公正性,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回答 P145“问题 3”:3、阅读理解 P145“例(1)(3)”,回答:(1) 草地上有 6 个人正在玩游戏,他们年龄的平均数是
15、15 岁。那么是怎样年龄的 6 个人在玩游戏?应选用 数。(2) 为筹备班级里的新年晚会,班长对全班同学喜欢吃的水果进行了调查,以确定买什么水果。那么应该统计调查数据的 数。(3)八年级有 4 个班级,如果已知在一次测验中这 4 个班级每班的平均分,也知道各班级的学生人数,那么我们可以计算出整个年级的平均分吗? 三、自主学习,组内交流。 (12 分钟)方法指导:根据自学指导问题进行自学,疑难之处作记号;小组长组织小组交流自学成果,合作探究自学疑难点。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要做好整合归纳,然后分配展示任务。学生看书,完成自学指导问题,教师巡视、适当指导,了解普遍问题。四、组间展评,达成共识(
16、7 分钟)方法指导:1、各组按顺序展示自学成果,一人展示。2、展示组展示时其他组组员要认真听讲、主动更正、大胆补充和质疑拓展。小组代表展示,小组代表点评、质疑,教师点拨、拓展,控制秩序。共识 :1、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 集中趋势 的量。2、想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可计算其 平均数 ;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往往关注其 众数 ;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 中位数 来描述其集中趋势。五、检测反馈,拓展延伸(10 分钟)方法指导:独立完成,比比看谁做的快。P146 练习拓展 :P147 习题 3、4 六、分层作业,巩固提升56 号 L8283 反馈 1334 号 L83 反馈 5、 612 号 L83 反馈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