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 时 教 案课 题: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复习 第 课时 总第 个教案课 型: 新 授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课程目标:1、掌握 4-11 课的基本知识。2、理清第二单元的基本线索。教学重点: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复习教学难点:学习掌握知识归纳的基本方法、朝代更替及各历史要素的内在联系教学用具:PPT教学方法:知识线索梳理法、表格归纳比较法、练习巩固法、讨论提升法教 学 过 程:批注:一、师生共同疏理第 4-11 课的历史知识。第 4 课 夏传子 家天下1、十三年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指大禹。2、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
2、个王朝是夏朝, (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都城在阳城。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从此,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3、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是有名的暴君。4、公元前 1600 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定都于亳。公元前 1300年,盘庚把都城迁到殷。第 5 课 公元纪年法1、 世纪百位加一,年代十位不变(0、1 除外) ;2、 同向相减,异向相加减一。第 6 课 西周的分封1、商朝最后一个国君纣王,统治残暴,如设置了炮烙之刑。2、姜太公钓鱼是钓到了周文王,周文王重用他。3、武王伐纣的重要战役是牧野之战,时间是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获胜,商朝灭亡。 4、西周建立的时间
3、是公元前 1046 年,建立者周武王,都城在镐京。5、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6、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保证了王室、贵族统治权力的顺利继承,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7、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候,不但巩固了原来商朝地区的统治,而且扩大了统治范围,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8、公元前 771 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9、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第 7 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1、甲骨文是殷墟(今天河南安阳)出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与今天的汉字一脉相承。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3、甲骨文的造字方法以象形为主(外形像,如十二生肖) 。4、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产生和发
4、展于夏商时期,晚商至西周逐步走向鼎盛。5、我国目前已发现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识图】 (31 页) ,是商王权利的象征。青铜器中的精品是四羊方尊【识图】 (32 页) 。6、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注意区别石器时代、铁器时代) 。7、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文字,又叫钟鼎文、铭文。第 8 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1、春秋争霸的原因:周王室力量日益衰弱,诸侯不再听命周天子。2、各国争夺的东西主要是:土地,人口以及支配别国的权利(争霸的实质) 。3、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4、齐桓公不记前仇任用管仲改革,国力强大,同时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这个口
5、号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齐国自己的势力,并不是真正的尊崇周天子) ,葵丘会盟后齐桓公正式成为霸主。5、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成为霸主的是晋文公,问鼎中原成为霸主的是楚庄王,卧薪尝胆的是越王勾践(也是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6、春秋争霸的影响:1、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2、促进了民族间交往3、诸侯国减少,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7、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括中央) 【识图】P37、三家分晋(赵魏韩) 8、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主要战役有马陵之战、长平之战。9、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特点: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国家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第 9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理解)1、铁农具与牛耕开始于春秋时期,
6、推广于战国时期。铁农具与牛耕推广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变革。春秋战国开始进入 “铁器时代” 。2、商鞅变法:目的:富国强兵, 时间:公元前 356 年, 支持者秦孝公。主要内容: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推行县制。历史作用(意义):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候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基础。第 10 课 春秋战国的科技和文艺1、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在四川省(汶川地震也在四川) ,是一项综合性防洪灌溉工程,它消除了岷江的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富绕的“天府之国” ,至今仍然发挥这灌溉
7、、防洪、运输、旅游的作用。二王庙是为纪念李冰父子,因为他们修建了都江堰。2、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用楚国方言和民歌形式创立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代表作是离骚 (表达了对人民的热爱、同情,和自己追求真理,不屈不挠的精神) 。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 3、西周时形成了音乐教育制度。4、战国时期,湖北随县出土的全套编钟【识图】P46,是当时最珍贵的乐器。5、战国时,长沙出土的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最古老的帛画第 11 课 百家争鸣1、孔子,春秋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核心思想是“仁” 。孔子在文化方面的成就:整理了诗经 ,编订了春秋 ,他的言行收录在论语中。 孔子在教育方面贡献:兴办私学,广收学生;总结了一套较好的学习方法,如:“知之为知之” , “温故而知新” ,因材施教。2、百家争鸣, (各学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各自的主张)二、学生自行复习三、老师抽查学生复习的情况教学(后记)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