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芙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字词以及一些特殊用法;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教学重难点:1、把握作品结构,理解中心主旨;2、体会芙蕖的审美内涵。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结构(一)字词 颦 葩 妍 迨 菡萏 徂 擎 馥 颊 擎 菅(2)语法 1.介宾短语后置 2.使动用法 3.意动用法 4.名词作状语2、作者简介李渔(1611约 1680),字笠鸿、谪凡,号笠翁,明末清初浙江兰溪人,是一位有名的戏曲家、戏剧理论家,又是一个博学者,著有笠翁十种曲(传奇),多系写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故事;闲情偶寄(小品),内容包括戏剧理论、饮食、园艺等。本文节选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本文是一篇说
2、明小品,作者通过对芙蕖的分项说明,将芙蕖的种种可人之处告知于人,说明种植之利。三、疑难辨析1、“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这个句子如何理解?来源:学优高考网这句话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当令时”。“当令时”即“当令之时”。当:值,遇到,在。令:美好。全句的意思是,许多花草最美好的时间,只在花朵开放的那几天。2、“菡萏”应如何解释?“菡萏”课本上未加注解。有的书则注为“荷花的别称”,这不妥当。菡萏应当解释荷花的花苞,即没有开放的荷花。四、课文解析来源:gkstk.Com全文共分三大部分。来源:gkstk.Com第一部分即第 1 自然段。这一部分以“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点明文章主旨,总领全文。
3、其中“可人”一词,囊括了“可目”、“可鼻”、“可口”等项,紧接用“不一而足”一语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对种种可人之处的兴趣,最后用“请备述之”一语提起下文。第二部分即第 2 至第 5 自然段。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承接前文来“备述”芙蕖“可人”之处。课文的 4 个自然段以每一自然段为单位,逐一说明芙蕖“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长处。第2 自然段说明“可目”的优点,是作者所着力加以描写的。他首先用比较的方法说明美丽的“群葩”争艳之日十分短暂,而“芙蕖则不然”,所谓“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两相比较,芙蕖“可目”之优点则胜一筹。其次作者又按照芙蕖成长直至衰败之过程,有条不紊地说明“可目”
4、之能事。第 3 自然段说明“可鼻”的优点,用了对偶句式,突出芙蕖的清芬和清凉。第 4 自然段说明“可口”的优点,不在果腹而却芬香满口,虽为食用也不脱雅人之趣味。第 5 自然段说明可用的优点,前后两句,一虚一实,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第三部分即第 6、第 7 自然段。总结全文,将上述“可人”之四项,归为“适耳目之观”与“备家常之用”两类,与开头既有呼应,又略有变化,并以“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这一反问句式,有力地点出题旨,水到渠成地引出作者对芙蕖的酷爱之意。本文在说明芙蕖的“可人”之处时,其分类的方法颇资探究。一方面,作者把“可人”分为“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项,而这四项,又可以
5、从“适耳目之观”和“备家常之用”的“观”和“用”两大项来收束,其横式的分类法,就显得富有层次感。另一方面,从“可目”这一类以及从“可目”直到“可用”这四类,内容的两次展开,又基本上符合荷初生小叶、逐渐长高、成花、盛开、凋谢、生莲结子、衰败这一纵式的递进生长过程,于是,两个纵式的递进与全文的模式并列交织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相当有机协调,显示了作者构思中的匠心独运。此外,本文的详略处理也颇值一提。全文写“芙蕖”之“可人”,以“可目”为主,其他为宾。因为芙蕖胜过群芳的地方,在“可口”、“可用”方面至为明显,略一指出就够了,“可鼻”方面,荷的香味较为一般,只有“可目”这点,似普遍,又似特殊,如不详写,
6、则无法将其特性充分揭示出来,而且作为一种花,主要功用当然是供人观赏,所以本文以“可目”为重点,详加描写。先写“群葩”争艳时间之短突出“芙蕖则不然”。然后从荷的初生直写到其衰败,所谓从“荷钱出水”的“点缀绿波”,到“茎叶既生”的“飘摇”“袅娜”,再到“菡萏成花”的“娇姿欲滴”,直到“花之既谢”,还“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这样的祥写不但显示荷的“可目”之久,而且描绘了荷在各生长阶段的多姿多彩,渲染了荷的“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的优点。5、积累运用收集关于芙蕖的名言佳句,如“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来源:学优高考网来源:学优高考网附件 1:律师事务所反盗版维权声明附件 2:独家资源交换签约学校名录(放大查看)学校名录参见:http:/ ?ClassID=3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