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包目录
-
全部
- 20160803112.ppt
- 20160803113.ppt
- 20160803114.ppt
- 20160803115.ppt
- 20160803188.doc--点击预览
- 20160803189.doc--点击预览
- 20160803190.doc--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1细胞的增殖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分裂间期,完成了 DNA分子的复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B.分裂前期,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此时,每条染色体上有 2条姐妹染色单体C.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但细胞内的 DNA数目不变D.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解析:动物细胞无细胞壁,在分裂末期不能形成细胞板,D 错误。答案:D2.下列关于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细胞器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间期,核糖体上合成与有丝分裂相关的酶B.在间期,线粒体为物质准备提供能量C.在前期,两组中心粒之间的星射线形成纺锤体D.在末期,高尔基体为细胞壁的形成合成纤维素解析:高等植物细胞中无中心粒,C 不正确。答案:C3.(2016·三河阶段考试)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与植物细胞明显不同的是( )①间期有染色体的复制 ②后期有着丝点的分裂 ③中心粒周围出现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④后期到末期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⑤末期在细胞的中央不形成细胞板A.①②④ B.③⑤C.①⑤ D.③④解析: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点主要有:前期形成纺锤体的方式不同,动物细胞由中心粒发射星射线形成纺锤体,而植物细胞由细胞的两极直接发出纺锤丝形成;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动物细胞的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成两部分,而植物细胞在细胞中央形成细胞板,进一步扩展形成细胞壁,从而把细胞质直接一分为二,B 正确。答案:B4.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小球藻细胞,能看到的结构是( )A.赤道板、染色体、细胞膜、中心体B.纺锤体、赤道板、染色体、叶绿体C.细胞壁、染色体、纺锤体、细胞膜D.细胞壁、核糖体、染色体、细胞板解析:小球藻属于低等植物,在高倍显微镜下,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低等植物细胞中2能观察到细胞壁、细胞膜、染色体和纺锤体;赤道板是一个假想的结构,并不能观察到;核糖体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细胞板在分裂末期才有。答案:C5.图甲和乙中按箭头方向表示细胞周期,从图中所示结果分析其细胞周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处于图甲、图乙的细胞不会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B.处于图甲 a时期和图乙 B→A 时期的细胞可进行 DNA复制C.处于图甲、图乙各时期的细胞一定有同源染色体的存在D.处于图甲 b时期的细胞,若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一定加倍解析: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而减数分裂没有细胞周期,不能用图甲和图乙表示,A 正确;图甲 a时期和图乙 B→A 时期均表示间期,B 正确;雄蜂等单倍体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C 错误;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D 正确。答案:C6.(2016·湖北联考)如图是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对图像的描述正确的是( )A.该生物可能是低等植物B.甲、乙、丙三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与 DNA分子数比例都为 1∶2∶1C.甲细胞进行中心体复制,发出星射线,形成了纺锤体D.甲、乙、丙三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后期和中期解析:该生物细胞无细胞壁,A 错误;乙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与 DNA分子数比例为 1∶0∶1,甲、丙为 1∶2∶2,B 错误;中心体复制发生在间期,而甲图细胞处于前期,C错误。答案:D7.如图 1表示某种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模式图,图 2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数的变化,图 3表示有丝分裂中不同时期染色体和核 DNA数量的关系。下列3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 1所示细胞中染色体排列无规则,应表示有丝分裂前期图像B.图 1所示细胞处于图 2中 m→ n段,完成图 2中 n→ o段变化的细胞的分裂时期是后期C.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图 3中 d所示的情况D.图 3中 a可对应图 2中的 l→ m段,图 3中 b可对应图 2中的 m→ n段解析:图 1中染色体散乱地排列在细胞中,表示有丝分裂前期的图像,故 A正确。图2中 l→ m段 DNA复制,代表间期,图 2中 m→ n段具有染色单体,代表前期和中期,后期染色单体消失,图 1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可对应图 2中 m→ n段,故 B正确;图 3中 d表示细胞中核 DNA含量为 2N,染色体数目为 4N,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故 C正确;图 3中 a可对应有丝分裂后期,对应于图 2中的 n→ o段,图 3中 b可对应有丝分裂前、中期,对应于图 2中的 m→ n段,故 D错误。答案:D8.如图甲表示某种哺乳动物细胞在正常培养液中,某时刻所测得的不同 DNA含量的细胞在整个细胞群体中的分布情况。向该培养液加入某种化合物并继续培养几小时后,分布情况如图乙所示,则该化合物所起的作用是( )A.抑制 DNA复制 B.刺激细胞分裂C.抑制 RNA聚合酶的活性 D.抑制细胞质分裂解析:甲图中,加入物质前,多数细胞中 DNA含量少,乙图中,加入该物质后,多数细胞的 DNA含量增加,说明该物质不会抑制 DNA复制,而是抑制细胞质分裂,从而导致细胞内 DNA含量增加。答案:D9.(2016·蚌埠模拟)PCNA 是一类只存在于增殖细胞的阶段性表达的蛋白质,其浓度在细胞周期中呈周期性变化(如图所示),检测其在细胞中的表达,可作为评价细胞增殖状态的一个指标。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4A.PCNA 主要在细胞核内发挥作用B.PCNA 可能影响染色体的平均分配C.PCNA 可能与 DNA分子的复制有关D.癌细胞中 PCNA含量可能较正常细胞中高解析:图中 PCNA在 S期即 DNA复制期含量最高,其后降低,故可能与 DNA复制有关,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癌细胞无限增殖,有 DNA复制,故癌细胞中 PCNA含量可能较正常细胞中高。答案:B10.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简称胸苷)在细胞内可以转化为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后者是合成 DNA的原料,用含有 3H胸苷的营养液,处理活的小肠黏膜层,半小时后洗去游离的 3H胸苷。连续 48小时检测小肠绒毛的被标记部位,结果如图(黑点表示放射性部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处理后开始的几小时,发现只有 a处能够检测到放射性,这说明小肠黏膜层只有 a处的细胞能进行 DNA复制和细胞分裂B.处理后 24小时,在 b处可以检测到放射性,这说明 a处的细胞连续分裂把带有放射性标记的细胞推向 b处C.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肠黏膜层上的放射性将会因为细胞的衰老、死亡、脱落而消失D.若选用含有 3H尿嘧啶核糖核苷的营养液,只有小肠黏膜层 c处能检测到放射性解析:在 a处能够检测到放射性,说明小肠黏膜层只有 a处的细胞能进行 DNA复制和细胞分裂,A 正确;之后放射性依次出现在 b、c 处,说明 a处的细胞连续分裂把带有放射性标记的细胞推向 b处,直至 c处,B 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小肠黏膜层上的放射性将会因为细胞的衰老、死亡、脱落而消失,C 正确; 3H尿嘧啶核糖核苷是合成 RNA的原料,活细胞都需要蛋白质,而蛋白质的合成过程需要转录形成信使 RNA,因此所有的细胞都有RNA的合成,即小肠黏膜层上的细胞各处都有放射性,D 错误。答案:D11.(2016·福州质检)下表所列为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h)。据表分析,可以5得出的结论是( )细胞 分裂间期 分裂期 细胞周期十二指肠细胞 13.5 1.8 15.3肿瘤细胞 18.0 0.5 18.5成纤维细胞 19.3 0.7 20.0A.分裂期和细胞周期均最短的是肿瘤细胞B.分裂期占细胞周期比例最小的是十二指肠细胞C.不同种类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同D.不同种类细胞的分裂都是同步进行的解析: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是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期和分裂间期。从表中三种细胞各时期的数据可看出,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时间长短不一,分裂期和分裂间期的时间也不相同。分裂期最短的是肿瘤细胞,细胞周期最短的是十二指肠细胞,分裂期占细胞周期比例最小的是肿瘤细胞。答案:C12.图甲表示骨髓细胞有丝分裂中 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乙、丙表示性腺细胞分裂的两个时期的结构模式图,a、b 表示染色体片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据图甲知骨髓细胞的细胞周期是 20小时B.图乙细胞处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此时期没有遗传物质的复制C.乙、丙两图说明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D.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的分离可发生在乙、丙两图所处的分裂时期解析:分析图甲可知一个细胞周期为 20小时,A 正确。图乙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而遗传物质的复制发生在间期,B 正确。分析乙、丙两图,a、b 片段来自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 正确。丙图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完成的细胞,一般情况下,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如果发生了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则还可能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 错误。答案:D二、非选择题13.如图为某生物细胞分裂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6(1)图甲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区段是________。(2)图乙为细胞________分裂________期图像。该时期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 2号染色体的遗传信息来自父方,那么与其遗传信息完全相同的染色体为________号,其遗传信息完全相同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乙对应于图甲中的________段,图丙对应于图甲中的________段。(5)请根据图甲画出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 DNA数目的变化曲线,并绘出图乙上一个时期的动物细胞分裂的图像。解析:据图判断细胞分裂方式⇒确定相应区段对应的时期⇒据图乙图像和图丙数量关系⇒确定相应时期并与甲图区段对应⇒各个时期的主要特征及数量变化。首先注意图甲的纵坐标是核 DNA的数目,根据分裂前后数目的变化,可以判断这个分裂是有丝分裂。图中的 a~ c为间期, c~ d为前期, d~ e为中期, e~ f为后期,在有丝分裂整个过程中都有同源染色体。图乙细胞是着丝点分裂,细胞的每一极都含有同源染色体,所以是有丝分裂后期。因为 2号和 6号是复制后的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形成的,所以 2号和6号完全一样。绘曲线图时要注意纵坐标含义及数值(1 或 2),下降的时期是后期不是末期;绘中期图像时要注意同源染色体及着丝点的位置。答案:(1) a~ h (2)有丝 后 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向细胞两极移动 (3)6 它们是由同一条染色体复制后分离形成的 (4) e~ f c~ e (5)见下图14.(2016·长沙模拟)如图甲中 a、b、c、d 表示某植物根尖的不同区域,图乙是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到的该植物组织切片有丝分裂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根尖有丝分裂时应选择________区细胞,请按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排列图乙中细7胞 A、B、C、D:________,该区域的细胞中能产生 ATP的细胞器有________。(2)细胞是独立分裂的,但不能选定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 A图像,发现了赤道板,请你评价他的观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观察细胞质壁分离时可选择________区细胞,③和④过程中细胞核遗传物质________(填“会”或“不”)发生改变。(5)若下图 E、F、G、H 表示该个体有性生殖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细胞,a、b、c、d 表示某四种结构或物质在不同时期的数量变化。根据 a、b、c、d 在不同时期的数量变化规律,判断 a、b、c 分别是指什么结构或物质: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解析:(1)观察根尖有丝分裂应选择分生区细胞,这些细胞呈正方形。根据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及位置特点,图乙中细胞 A、B、C、D 分别代表中期、前期、末期和后期。(2)制作细胞有丝分裂装片过程中,使用解离液处理根尖时,细胞已被杀死,故不能选定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分裂过程。(3)赤道板仅表示细胞中的一个位置,故显微镜下看不到赤道板。(4)成熟的植物细胞在外界溶液浓度高时才能发生质壁分离。③细胞生长和④细胞分化过程细胞核遗传物质不发生变化,但在④过程中遗传物质会选择性表达。(5)a 在 E和 H时期的比值为 1∶4,故 a应表示细胞数,d 仅在部分时期出现,故 d应为染色单体,b 与 c的比值有 1∶1 和 2∶1 两种,说明 b、c 分别表示 DNA和染色体。答案:(1)b B→A→D→C 线粒体(2)制作装片标本时细胞已经死亡(3)赤道板只是一个位置,不是真实结构,因此赤道板是看不到的(4)d 不 (5)细胞 DNA 分子 染色体15.下面是有关细胞分裂的四个图像,甲图是某二倍体(2 n=6)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显微照片。请据图作答:8(1)乙和丙是某同学根据甲图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等特点而绘制的示意图,乙和丙是否正确?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甲图中 A、B 两个细胞对应于丁图的时期分别是________(填小写字母)。(3)图丁中 AB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 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4)观察到的生长点细胞中,大多数细胞处于________期,原因是________。(5)若丁图对应的是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变化,则 CD段对应的时期为________。(6)若丙图细胞所代表的动物基因型为 AaBb,则该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基因型为________。解析:(1)甲图为植物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图像,其中任何一个细胞的分裂都符合有丝分裂的特点;乙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图像,所以不正确;丙图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图像,且染色体数目和甲图细胞中不符,应为 6条。(2)A、B 两个细胞分别为有丝分裂中期和后期的图像,A 细胞每条染色体含有两个 DNA分子,B 细胞每条染色体含有一个 DNA分子,因此应分别对应丁图的 c、d。(3)图丁中的 AB段是细胞分裂间期的 S期,属于 DNA合成时期; CD段是每条染色体 DNA减半的时期,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使一条染色体变成了两条染色体。(4)由于细胞分裂间期远远长于细胞分裂期,因此观察时大多数细胞处于间期。(5)CD段发生了着丝点的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这一行为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6)在不考虑交叉互换的情况下,一个精原细胞实际只能产生两种类型的精子,要注意仔细区分。答案:(1)不正确。分裂方式不对,因为甲图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而乙图表示的是减数分裂;细胞形态不对,甲图是植物细胞,而丙图表示的是动物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对 (2)c、d (3)DNA 复制(或染色体复制) 着丝点分裂 (4)分裂间 间期的时间最长 (5)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6)AB,ab 或 Ab,aB1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一、选择题1.下列现象中属于细胞编程性死亡的是( )A.噬菌体裂解细菌的过程B.因创伤引起的细胞坏死C.造血干细胞产生红细胞的过程D.蝌蚪发育成青蛙过程中尾部细胞的死亡解析:细胞编程性死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细胞坏死是在外界不利因素作用下细胞代谢活动中断而引起的死亡,是非编程性死亡。细菌在噬菌体的作用下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坏死;造血干细胞产生红细胞属于细胞分化;蝌蚪发育成青蛙过程中的尾部细胞死亡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属于细胞编程性死亡。答案:D2.(2016·大庆模拟)下列关于细胞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分化意味着不同细胞内合成了功能不同的特异性蛋白质B.细胞分化是动物和植物发育的基础且贯穿于整个生命进程中C.通常体内已分化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至衰老死亡D.分裂结束的细胞都会分化且分化程度越高分裂能力就越低解析: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分化使不同细胞内合成了功能不同的特异性蛋白质,A 正确;细胞分化贯穿于整个生命进程中,B 正确;细胞分化具有持久性和不可逆性,C 正确;细胞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有三个去向:继续分裂、暂不分裂和分化,D错误。答案:D3.(2016·黄山屯溪月考)离体的植物组织或细胞在适当培养条件下发育成完整的植株,离体动物体细胞却没有发育成动物的成熟个体,原因是( )A.动物细胞内没有成套的遗传物质B.动物细胞的全能性随分化程度提高而受到限制,分化潜能变弱C.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太小D.动物细胞的全能性低于植物细胞解析:A 错误:动物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每个细胞内都有成套的遗传物质。B 正确,C 错误:动物细胞的全能性随分化程度提高而受到限制,分化潜能变弱,故不能形成完整个体;不是因为细胞核太小细胞分化受限制。D 错误:一般情况下,分化动物细胞不具有全能性,细胞核具有全能性。2答案:B4.研究发现,线粒体促凋亡蛋白 Smac 是细胞中一个促进细胞凋亡的关键蛋白。正常细胞中,Smac 存在于线粒体中。当线粒体收到释放这种蛋白质的信号时,就会将它释放到线粒体外,然后 Smac 与凋亡抑制蛋白(IAPs)反应,促进细胞凋亡。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Smac 从线粒体释放时需消耗能量B.癌细胞中 Smac 从线粒体释放可能受阻C.癌细胞的无限增殖,可能与癌细胞中 IAPs 过度表达有关D.Smac 与 IAPs 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相同解析:Smac 从粒线体释放的方式为胞吐作用,该过程需消耗能量;癌细胞可无限增殖,说明癌细胞没有发生凋亡,因此癌细胞中 Smac 从线粒体释放可能受阻;Smac 促进细胞凋亡,而 IAPs 抑制细胞凋亡。答案:D5.下列关于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可使无限增殖的癌细胞恢复到高度分化的正常细胞状态B.若某细胞中检测到核糖体蛋白基因的表达产物,说明该细胞已经完成分化C.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D.老年人皮肤出现“老年斑” ,原因是紫外线照射引起色素沉积解析:癌细胞的产生是基因突变在体细胞中累积的结果,而且基因突变的频率低和具有不定向性,因此基因突变一般不可能使无限增殖的癌细胞恢复到高度分化的正常细胞状态,A 错误;核糖体蛋白基因在未分化细胞中也表达,因此不能依据某细胞中检测到核糖体蛋白基因的表达产物来判断该细胞已经完成分化,B 错误;细胞凋亡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活动,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C 正确;老年人皮肤出现“老年斑” ,原因是细胞衰老引起色素逐渐积累,D 错误。答案:C6.科学家研究发现,肿瘤细胞能释放一种叫“微泡”的泡状结构,这些“微泡”在离开肿瘤组织时携带一种特殊的“癌症蛋白” 。当“微泡”与血管上皮细胞融合时,它所携带的“癌症蛋白”就会触发促进新血管异常形成的机制,使这些新生血管向着肿瘤方向生长。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不合理的是( )A. “微泡”和血管上皮细胞能够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B. “癌症蛋白”的形成需要内质网以及高尔基体的加工C. “癌症蛋白”能影响血管上皮细胞的分化,致使癌化D.新生血管向着肿瘤方向生长后上皮细胞的细胞周期会延长解析:“微泡”和血管上皮细胞能够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A 正确;分析题干3可知, “癌症蛋白”的合成与运输和“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类似,所以需要内质网以及高尔基体进行加工,B 正确;由题干可知, “癌症蛋白”会触发促进新血管异常形成的机制,使这些新生血管向着肿瘤方向生长,其实质是影响了血管上皮细胞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新生血管向着肿瘤方向生长,细胞分裂加快,周期变短,D 错误。答案:D7.动物细胞培养中存在“接触抑制”现象,如果清除一部分贴壁细胞,邻近细胞又迅速分裂重新填满这一区域,然后再次停止分裂。据此做出的假设,不合理的是( )A.清除部分细胞,邻近细胞释放某种信号分子重新启动细胞周期B.细胞接触后,为动物细胞停止分裂离开细胞周期提供了信号C.细胞周期是有其内在节律性的,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D.细胞膜表面上可能存在接受邻近细胞信号的受体解析:“接触抑制”是细胞接触时会出现停止分裂的现象,根据题目信息可知,如果将一些贴壁细胞清除,细胞又重新分裂,分裂到一定程度接触时再次停止分裂,原因可能是邻近细胞释放某种信号分子被其他细胞上的受体识别,从而重新启动细胞分裂,细胞接触后又因为某种信息传递而停止分裂,A、B、D 说法正确;细胞周期受周围环境细胞释放的一些信息分子的调控,C 说法错误。答案:C8.(2016·杭州联考)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名为 RHOGD12 的基因,诱导该基因在癌细胞内表达后,癌细胞会失去转移能力,从而有助于避免癌细胞在体内的扩散。该基因的作用最可能是( )A.控制合成一种酶,促使癌细胞衰老、凋亡B.控制合成一种激素,诱导癌细胞分化为正常组织C.控制合成一种糖蛋白,增强癌细胞间的黏着性D.控制合成一种 RNA,使癌细胞的 DNA 复制受阻解析:癌细胞之所以易扩散转移,是因为膜上糖蛋白减少,该基因表达后,癌细胞会失去转移能力,说明该基因控制合成一种糖蛋白,增强了癌细胞间的黏着性,C 正确。答案:C9.如图为动物机体的细胞凋亡及清除示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 ,激活 ,执行凋 亡 诱导 因 子 ― ― →① 结 合 膜 特 异性 受 体 凋 亡信 号 凋 亡 相 关 基 因 细 胞凋 亡 ― ― →② 吞 噬 细 胞 清 除 凋亡 细 胞A.①过程表明细胞凋亡是特异性的,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B.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蛋白质合成,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②过程中凋亡细胞被吞噬,表明细胞凋亡是细胞被动死亡过程D.凋亡相关基因是机体固有的,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解析:据图分析,①是凋亡诱导因子与膜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表明细胞凋亡具有特4异性,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A 项正确;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蛋白质合成,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 项正确;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C 项错误;凋亡相关基因在机体中本来就存在,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D 项正确。答案:C10.科学家将 4 个关键基因移植入已分化的肌肉细胞中并表达,使这个细胞成为多能干细胞(iPS 细胞)。如图为该实验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iPS 细胞所带遗传信息与肌肉细胞相同B.图示过程体现了 iPS 细胞的全能性C.关键基因表达使细胞功能趋向专门化D.应用该技术可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解析:A 错误,iPS 细胞的遗传信息与肌肉细胞不相同,iPS 细胞中多了 4 个关键基因;B 错误,该过程没有形成完整个体,因此并没有体现 iPS 细胞的全能性;C 错误,四个关键基因的表达提高了 iPS 细胞的全能性;D 正确,应用该技术得到的新生器官替换供体病变器官,属于自体移植,可避免免疫排斥反应,故可大大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答案:D11.(2016·开封模拟)下列数据是人体部分器官中所表达基因的估计数目,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器官或细胞 眼 唾液腺 皮肤 甲状腺 血细胞 心脏所表达基因的估计数目 1 932 186 3 043 2 381 23 505 9 400A.人体各器官表达的基因数目有差异是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血细胞所表达的基因数目最多说明其遗传物质相对含量较高C.人体各器官表达的基因数目有差异说明细胞中所含蛋白质有差异D.不同功能的细胞表达的基因不相同,这与细胞具有的不同功能相适应解析:人体不同器官因功能不同,所需的蛋白质会有差异,这也体现了不同细胞中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特点。由于同一个体的所有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分化而来,所以每个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相同的。答案:B12.为探究物质 P 抑制癌细胞增殖的效应,研究人员使用不同浓度的物质 P 处理人的离体肝癌细胞,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理论上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5A.随着物质 P 浓度增加,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越明显,但与处理时间无关B.随着物质 P 处理时间的延长,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越明显,但与浓度无关C.物质 P 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D.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物质 P 抑制癌细胞增殖的最适浓度为 1.00 g/L解析:图中显示同一浓度,随着物质 P 处理时间的延长,抑制癌细胞增殖作用越明显,A 错误;图中显示经过同一时间段,随着物质 P 浓度的增加,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作用越明显,B 错误;从实验的结果看,该药物可以有效地抑制癌细胞增殖,其作用机理很可能是调控了癌细胞内的凋亡基因,使癌细胞进入自动编程性死亡的程序,C 正确;本实验只是设置了药物的部分浓度,虽然在 1.00 g/L 时抑制效果较另两组好,但不能确定该浓度为最佳浓度,D 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13.如图甲为人体部分细胞的生命历程示意图,图中①~⑩为不同的细胞,a~f 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图乙是某人体的基因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 a、b 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e 过程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了________的结果;人体内存在基因Ⅰ(呼吸酶基因)、Ⅱ(胰岛素基因)、Ⅲ(眼晶状体蛋白基因),这三种基因中在甲图的①②③④⑤⑥⑦细胞中都存在的基因是________(填序号),都要表达的基因是________(填序号)。(2)图乙所示的人体,A、a 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与 B、b 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在遗传时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________,该人体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所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人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有染色体组________个。解析:(1)图甲中 a、b 过程使细胞数量增多,为细胞分裂。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所有的体细胞都由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而形成,具有相同的6基因,但是不同细胞中基因的表达情况不完全相同,管家基因(如呼吸酶基因)在所有细胞都表达,奢侈基因只在特定细胞中表达,如胰岛素基因在胰岛 B 细胞中表达,眼晶状体蛋白基因在眼细胞中表达。(2)A(a)和 B(b)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遗传时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减数分裂过程,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图示精原细胞产生的精细胞基因型为AbD、abd 或 Abd、abD。人体细胞减Ⅱ后期由于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有 2 个染色体组。答案:(1)有丝分裂 基因突变 Ⅰ、Ⅱ、Ⅲ Ⅰ(2)不遵循(或否) AbD、abd 或 Abd、abD 214.(2016·赣州联考)甲图是某高等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乙图是人体部分细胞分化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内填标号,________上填文字)(1)甲图中含有核酸的结构是[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2)结构②的功能越复杂,其成分中的________种类和数量就越多。若该细胞进入衰老状态,结构②会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时, 3H 标记的氨基酸进入细胞后, 3H 出现的部位依次为________(填写序号)。若 3H 标记的氨基酸缩合产生了 3H2O,那么水中的 3H 可能来自于氨基酸的________(基团)。(4)若甲图表示吞噬细胞,则可吞噬失活的抗体,并将其最终水解为________。(5)由 a 细胞形成 b、c、d、e,是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____________的过程,发生这一过程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甲图中含有核酸的结构有核糖体(RNA)、线粒体(少量的 DNA 和 RNA)、细胞核(DNA 和少量的 RNA)。(2)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膜的功能越复杂,其成分中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就越多,若该细胞进入衰老状态,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时, 3H 标记的氨基酸进入细胞后,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将氨基酸合成肽链,肽链进入内质网进行加工,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内质网膜形成囊泡,包裹着蛋白质离开内质网运往高尔基体,高尔基体膜与囊泡融合,对蛋白质加工修饰后,形成包裹着蛋白质的囊泡,运往细胞膜,细胞膜与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融合,将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因此 3H 出现的部位依次为①④⑦②。若 3H 标记的氨基酸缩合产生了 3H2O,那么水中的 3H 可能来自于氨基酸的氨基和羧基。(4)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失活的抗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后,被其内的水解酶水解成氨基酸。(5)由 a 细胞形7成 b、c、d、e 是细胞的分化过程,即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发生这一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答案:(1)① 核糖体 ⑥ 线粒体 ⑧ 细胞核(无顺序限制) (2)蛋白质 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①④⑦② 氨基和羧基 (4)氨基酸 (5)稳定性差异 不同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或基因的选择性表达)15.如图甲表示人体细胞发生的一系列生命活动,其中 A~F 表示过程。研究表明,癌细胞和正常分化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 ATP 总量没有明显差异,但癌细胞从内环境中摄取并用于细胞呼吸的葡萄糖是正常细胞的若干倍。图乙表示癌细胞在有氧条件下葡萄糖的部分代谢过程,其中①~④表示过程,据图分析回答问题:(1)图甲中 A 过程的方式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甲中 B 过程表示一个细胞增殖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________的过程。若这一过程形成了能合成血红蛋白的细胞等一系列分工不同的细胞,则形成的胰岛细胞中________(含有/不含有)血红蛋白基因,________(能/不能)合成血红蛋白,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乙中 G 代表细胞膜上的________,葡萄糖进入癌细胞后,在代谢过程中可通过形成五碳糖进而合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 DNA 复制的原料。(4)据题意分析,在有氧条件下,癌细胞呼吸作用的方式为________。与正常的细胞相比,①~④过程在癌细胞中明显增强的有________(填编号)。(5)发生图甲中 D 过程,一般是由于环境中的________损伤细胞中的 DNA 分子,使________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8解析:(2)同一个体不同细胞均含有该个体全部的基因,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其含义是部分基因处于关闭状态,只有一部分特定基因进行表达。(3)葡萄糖进入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DNA 复制的原料是脱氧核苷酸。(4)图乙中癌细胞同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根据题意知,癌细胞摄取葡萄糖加快,但 ATP 产生量并没有明显差异,说明有氧呼吸过程(④)并未增强,摄入的葡萄糖主要用于转化(②)和无氧呼吸过程(③)。答案:(1)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2)稳定性差异 含有 不能 控制合成血红蛋白的基因处于关闭状态(3)载体蛋白 脱氧核苷酸(4)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①②③(5)致癌因子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染色体组内不含同源染色体B.细胞中形态、大小相似的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C.单倍体生物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D.马和驴杂交后代骡的体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解析:同源染色体是指细胞中形状、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单倍体可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可能含有同源染色体;马和驴属于不同的物种,杂交后代骡的体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答案:A2.成年雄性小鼠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有 20 个四分体,将该小鼠的一个分裂旺盛的未标记的体细胞放入 32P 标记的培养液中培养,当该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后期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有 80 条染色体被 32P 标记B.含有 2 组中心体C.每一极含有 2 条 X 染色体或 2 条 Y 染色体D.含有 4 个染色体组解析:由题干可推出小鼠体细胞中有 40 条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为80 条,染色体组为 4 个。DNA 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新形成的 DNA 的两条链中,一条是新合成的,带有 32P 标记,另一条来自母链,故 80 条染色体全部被 32P 标记,A、D 正确。有丝分裂后期,细胞的两极各有一组中心体,B 正确。有丝分裂过程中没有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其后期每一极都含有 1 条 X 染色体和 1 条 Y 染色体,C 错误。答案:C3.(2016·山西四校联考)正常情况下,同一动物体中染色体组数一定相等的细胞是( )A.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细胞B.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细胞C.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解析:有丝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组数也加倍;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的染色体组数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一半;有丝分裂后期的染色体组数是体细胞的两倍,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染色体组数与体细胞相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组数与体细2胞相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断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与体细胞相同,染色体组数与体细胞相同。答案:D4.基因型为 AaXBY 的小鼠仅因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未正常分离,而产生一个不含常染色体的 XBXB型配子,等位基因 A、a 位于 2 号染色体,下列关于染色体未分离时期的分析,正确的是( )①2 号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②2 号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未分离③性染色体可能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④性染色体一定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未分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产生的配子中不含常染色体,可能是 2 号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没有分离导致的,也可能是 2 号染色体在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没有分离导致的,②正确;由题干所给基因型可知,出现含两个 XB的配子,原因只能是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后两条 X 染色体没有移向细胞两极,④正确。答案:D5.下列关于细胞分裂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一个被 32P 标记的 1 对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放在 31P 的培养液中经两次有丝分裂后,所形成的 4 个细胞中,每个细胞含标记的染色体个数可能为 0、1、2,含有标记细胞数可能为 2、3、4B.在某动物在精子形成过程中,若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则可形成染色体组成为 XXY的后代C.二倍体动物在细胞分裂后期含有 10 条染色体,则该细胞很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D.某二倍体正常分裂中的细胞若含有两条 Y 染色体,则该细胞一定不可能是初级精母细胞解析: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时每个细胞中有 2 条含标记的染色体,但这两条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所以子细胞中含标记的染色体个数可能是 0、1、2,进一步可判断 4个细胞中至少有 2 个细胞含标记,A 正确;精子形成过程中若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可形成染色体组成为 XX 或 YY 的精子,和卵细胞(X)结合,可产生染色体组成为 XXX 或 XYY 的后代,B 错误;二倍体动物在细胞分裂后期含有 10 条染色体,说明不可能是有丝分裂后期(此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期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C 正确;某二倍体生物正常的初级精母细胞中仅含有一条 X 染色体和一条 Y 染色体,D 正确。3答案:B6.(2016·日照调研)如图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及其上的等位基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B.B 与 b 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C.A 与 a 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D.基因突变是等位基因 A、a 和 B、b 产生的根本原因解析:在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上都有黑色和白色两种片段,说明两条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交叉互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两条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B 和 b 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A 与 a 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等位基因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答案:C7.如图为进行有性生殖生物的生活史示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过程精、卵要通过细胞膜表面蛋白进行识别B.②、③过程存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C.②、③发生的基因突变有可能传递给子代D.经④产生的细胞不具有生长发育所需的全套遗传信息解析:①是受精过程,精子和卵细胞通过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进行识别,A 说法正确;②、③过程是由受精卵发育成成体的过程,该过程中伴随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B说法正确;②、③过程中如果发生基因突变,则可能导致生殖细胞带有突变基因,可能传给子代,C 说法正确;精子和卵细胞中有一个染色体组,一个染色体组中包含控制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套遗传信息,D 说法错误。答案:D8.某果蝇染色体及部分基因组成如图甲所示,观察该果蝇某器官切片,发现了如图乙、丙所示细胞。若甲细胞每个 DNA 分子均由 3H 标记的核苷酸组成,现将甲细胞移植到正常果蝇体内,通过 1 次过程①所示的细胞分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乙细胞“?”处的基因应为 dB.一个子细胞中含 3H 的染色体条数是 4 条C.丙细胞的名称是次级卵母细胞4D.丙细胞中出现 A 和 a 的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解析: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已知细胞中同一极有一条染色体含有 D 基因,根据甲图中的基因组成(Dd)可知,乙细胞“?”处的基因应为 d,A 正确;已知甲细胞中每个DNA 分子的两条链均由 3H 标记的核苷酸组成,现将甲细胞移植到正常果蝇体内,进行 1 次有丝分裂,该过程中 DNA 进行一次半保留复制,所获得的子代 DNA 均含有 3H,而有丝分裂所形成的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不变,所以一个子细胞中含 3H 的染色体条数是 8 条,B 错误;丙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因为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该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C 正确;丙细胞中上下两条染色体所含的基因应该相同,即都应该是 a 基因,出现 A 和 a 的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D 正确。答案:B9.(2016·临沂联考)某种生物三对等位基因分布在三对同源染色体上,如图表示该生物的精细胞,试根据细胞内基因的类型,判断这些精细胞至少来自几个精原细胞(不考虑交叉互换)( )A.2 个 B.3 个 C.4 个 D.5 个解析:来自一个精原细胞的精细胞基因组成相同或互补,根据这一点可以判断①④可来自一个精原细胞,②⑥可来自一个精原细胞,③来自一个精原细胞,⑤来自一个精原细胞,这些精细胞至少来自 4 个精原细胞,C 正确。答案:C10.如图是有关细胞分裂的图像,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若图甲为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则上一时期为四分体时期B.若图乙属于有丝分裂,则图示阶段会形成细胞板C.若图乙属于二倍体生物减数分裂,则图示阶段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D.若图丙为果蝇精巢内的细胞,则 a 组细胞一定发生了着丝点分裂解析:分析图像可知,若图甲为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则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其上一时期为有丝分裂中期,A 错误;若图乙属于有丝分裂,由于染色体数∶DNA 数∶染色单体数=1∶2∶2,则处于有丝分裂的前期或中期,形成细胞板是在末期,B 错误;若图乙属于二倍体生物减数分裂,由于染色体数∶DNA 数∶染色单体数=2 N∶4 N∶4 N,则该图示细胞应5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C 正确;若图丙为果蝇精巢内的细胞,由于 a 组细胞内的染色体数为 N,则 a 组细胞一定没发生着丝点分裂,D 错误。答案:C11.(2016·长郡月考)如图甲、乙均为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图丙为每条染色体的 DNA 含量在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变化,图丁为细胞分裂各时期染色体与 DNA 分子的相对含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两图所示细胞都有 2 个染色体组B.甲、乙两图所示细胞所处的时期分别对应图丙的 BC 段和 DE 段C.图丁中 a 时期可对应图丙的 DE 段。图丁中 b 时期的细胞可以是图乙所示的细胞D.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的 DNA 含量变化均可用图丙表示解析: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含有 2 个染色体组,A 正确;图丙中 BC 段的每条染色体含有 2 个 DNA 分子,与图甲对应, DE 段每条染色体上含有 1 个 DNA 分子,与图乙对应,B 正确;图丁中 a 时期 DNA 和染色体数目相同,相对含量都为 4,应对应有丝分裂后期、末期,图丙的 DE 段表示着丝点分裂后,每条染色体含有 1 个 DNA 分子,可对应图丁中 a 时期,图丁中 b 时期 DNA 数目是染色体数目的 2 倍,说明一条染色体上含 2 条染色单体,可对应图甲细胞,C 错误;图丙纵坐标表示每条染色体的 DNA 含量,曲线既可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的 DNA 含量变化,也可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的 DNA 含量变化,D 正确。答案:C12.图甲为某生物细胞分裂中核 DNA 含量的变化曲线,图乙为该生物的一个细胞分裂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光学显微镜下,在Ⅰ段可以观察到基因突变B.光学显微镜下,在Ⅱ段可以观察到图乙细胞C.光学显微镜下,在Ⅱ段不能观察到联会现象D.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图乙所示的上一时期解析:根据甲图中细胞分裂完成后 DNA 含量不变可以判断该图表示有丝分裂过程。在6显微镜下不能在Ⅰ段观察到分子水平的基因突变,也不会在Ⅱ段观察到联会现象。根据图乙中没有形态相同的染色体,且着丝点排在细胞中央,可判断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答案:C二、非选择题13.(2016·中山模拟)细胞分裂是生物体一项重要的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若图①是某植物的体细胞,该细胞的分裂方式是________,所代表的植株常采用________的方法来获得。(2)假设某二倍体高等雄性动物睾丸里的一个细胞分裂如图②,其基因 A、a、B、b 分布如图,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为________,图②对应于图④中的________段。(3)图③是某二倍体高等雌性动物体内的一个细胞,它的名称是________,在分裂形成此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内可形成________个四分体。(4)图④中 CD 段所能代表的时期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体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体细胞内染色体数为奇数,一定是单倍体植株,由花药离体培养获得。(2)图②细胞内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细胞赤道板上,且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未分离,一定是有丝分裂中期,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与此细胞一样为 AaBb;细胞内着丝点未分裂,每条染色体上有 2 条姐妹染色单体(2 个 DNA 分子),对应图④中的 BC 段。(3)图③是某二倍体高等雌性动物体内的一个细胞,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 3,为奇数,一定是减数分裂结束形成的细胞,为卵细胞或极体,推导出该种动物体细胞内应该有 3 对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 3 个四分体。(4)图④中 CD 段每条染色体上由 2 个 DNA 变为 1 个 DNA,肯定发生的变化是着丝点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所能代表的时期为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答案:(1)有丝分裂 花药(花粉)离体培养(2)AaBb BC (3)卵细胞或极体 3(4)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14.(2016·齐鲁名校调研)下列甲、乙、丙图分别是基因型为 AaBB 的某生物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和分裂过程中物质或结构变化的相关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7(1)图甲中细胞④的名称是________,该图中同时出现 B、b 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2)图甲中细胞①处于图乙________段,图甲中,处于图乙 HI 阶段的是________(填数字)。(3)图丙 a、b、c 中表示 DNA 分子的是________,图甲中对应图丙Ⅱ时期的细胞是________,图丙中Ⅱ→Ⅰ,完成了图乙中的________段的变化。(4)现有某药物能专一性地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则使用此药物后,细胞的分裂将停留在图乙中________段。如果用洋葱根尖作实验材料来探究该药物抑制纺锤体形成的最适浓度,请写出简单的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由图甲中细胞②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可判断该个体为雌性;细胞④中无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移向细胞两极,且细胞质均等分裂,为第一极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像。由于该个体基因型为 AaBB,故 b 应为基因突变产生的。(2)图乙中同源染色体对数在 CD 段加倍,故 AF 段为有丝分裂过程,图甲中细胞①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有 2 对同源染色体,对应图乙 AB 段。图乙中 HI 段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与图甲中的③④对应。(3)图丙中Ⅰ时期没有 b 存在,则 b 为染色单体,Ⅱ时期 c 为 a 的 2 倍,故 a 为染色体,c 为 DNA 分子,Ⅰ时期染色体和 DNA 分子数目均为正常体细胞的 2 倍,为有丝分裂后期;Ⅱ时期染色体数目和正常体细胞相同,DNA 分子和染色单体数目为正常体细胞的2 倍,故表示有丝分裂前、中期以及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图甲的①②对应。图丙中Ⅱ→Ⅰ,染色体数目加倍,为有丝分裂后期,与图乙中的 BC 段相对应。(4)药物抑制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则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细胞不再分裂,故停留在图乙的 CD 段。用洋葱根尖作实验材料来探究该药物抑制纺锤体形成的最适浓度,自变量为药物浓度,因变量为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因此实验设计思路是设置不同浓度梯度的药物,分别对洋葱根尖细胞进行处理,然后制成装片观察并比较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答案:(1)(第一)极体 基因突变 (2) AB ③④ (3)c ①② BC (4) CD 设置不同浓度梯度的药物,分别对洋葱根尖细胞进行处理,然后制成装片观察并比较染色体数目的变化815.(2015·石家庄模拟)如图(左)中 A 表示基因型为 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某雌性动物的体细胞,B、C 分别表示该动物处于不同分裂状态的细胞图像;图(右)为该动物部分组织切片的显微图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左)中数字分别表示不同的生理过程,它们分别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2)C 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它含有同源染色体__________对。(3)通常情况下,该动物的基因 A 和 a 的分离发生在________(用图中数字表示)分裂过程中。B 图细胞最终分裂结束后,一般情况下,可以形成________种生殖细胞,其基因型是________。(4)按分裂过程判断,图(右)中标号的先后顺序应该是________。(5)若图示的动物与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交配,后代只出现一种显性性状的概率是________。解析:(1)(2)②过程同源染色体分离,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所以 C 为第一极体或次级卵母细胞;分裂方式①是卵原细胞形成过程,故为有丝分裂。(3)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因该个体基因型为 AaBb,故卵细胞的基因型可能为 AB 或 Ab 或 aB 或 ab。(4)图(右)中甲有四分体且排列在赤道板两侧,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乙为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两极,且没有同源染色体,故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无同源染色体,且姐妹染色单体没有分离,散乱分布于细胞中,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5)若图示的动物与基因型为 Aabb 个体交配,则后代只出现一种显性性状的概率是 A_bb(3/4×1/2=3/8)+aaBb(1/4×1/2=1/8)=1/2。答案:(1)有丝分裂 减数第一次分裂 (2)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0 (3)② 1 AB 或 Ab 或 aB 或 ab (4)甲→丙→乙 (5)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