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1. 把握记叙的要素,概括并理解文章主旨。2. 品析老妇人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3. 揣摩细节描写,品味其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二次世界大战,导入新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是一场空前的浩劫。这场历时 6 年之久的世界战争,先后有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 20 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 80%),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战区域面积为 2200 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 1.1 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 5500 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 1.3 万亿美元,占
2、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 60%至 70%,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 4 万亿美元。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 3500 万。其中,死亡人数达 2100 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 30 万人以上。按 1937 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1000 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 5000 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1941 年 6 月德国法西斯兵临列宁格勒城下,开始了长达 900 天的围困。城内饿死近 70 万人。在 1942 年 7 月至 1943 年 2 月进行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中,德军
3、在顿河、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地区共损失 150 万人, 3000 多辆坦克与 3000 多架飞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联卫国战争,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从此,苏军由防御转为反攻。这是战斗在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红军。二、预习检查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2. 检查学生收集的作者、作品情况。(1)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 年开始写作。1938 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剧本我城一少年 俄罗斯人 。长篇小说日日夜夜 俄罗斯问题 。诗集友与敌 。我城一少年 俄罗斯人 日日夜夜 俄罗斯问题 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1949 年 10 月访问中国。195
4、0 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1959 至 1971 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 (生者与死者 军人不是天生的 最后的夏天获 1974 年度列宁奖金。 (2)有关通讯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 ,但报道 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3. 检查字词和课文诵读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这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快速阅读(全文约 3
5、000 字)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 年 9 月 19 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原因) ,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 ,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2. 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
6、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四、品读课文、认识人物1. 自读课文后,划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然后怀着感动读这一片段。(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2)年老体弱,掩埋吃力(3)视若亲人,沉痛哀悼(4)烛光闪烁,真情祭悼教你几招:文章感人至深,你知道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吗?环境烘托、细致刻画(动作)、细节描写(蜡烛黑色围巾)2.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对炮火的多次描写,对蜡烛、烛光的多次描写,对黑围巾的多次交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三次写“跪” 、三次写“爬” 、三次“休息” 。3. 小组分工合作,
7、分别找出对炮火、蜡烛、黑围巾、对老妇人动作的描写之处,谈谈你的感受。(提示:对战争的感受,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或感受到的情感等等)4. 找出文中对炮火描写(环境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
8、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的作用: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渲染了当时紧张而激烈的战斗气氛,写出了德军的残忍疯狂,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精神。5. 对蜡烛的描写有哪些?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
9、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蜡烛描写的作用:蜡烛是文中一个小道具。它虽然小,却是老妇人的宝贝,老人
10、把它最珍贵的宝贝奉献给烈士,表现她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烛光的的象征意义;这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情深。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深挚的情谊,战争才能够取得胜利。6.反复描写黑色的大围巾对表现主旨,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黑色的大围巾”表达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写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的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7. 对老妇人动作的描写有哪些?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三次写“爬” 。 (1)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2)然而她刚
11、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3)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写“跪” (1)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2)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3)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8. 看文中还有其他动作描写吗?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一摇一摆” 、 “(用力)翻” 、 “(用手掌)舀” 、 “捧” 、 “跪” 、 “爬” 、 “休
12、息” “跪” 、 “画(了十字) ”、“吻”每一个动作都非常吃力而又认真,包含着对烈士的敬意。她舍生忘死地去掩埋烈士,并把自己最珍爱的宝物奉献给了可敬的烈士,表现出她对烈士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五、归纳概括1. 南斯拉夫老妇人是怎样一个人?明确:老妇人憎恨法西斯,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2. 文中烛光有何象征意义? 是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 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3. 你怎么理解文章最后这两句话?小小的蜡烛穿透了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 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愿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六、拓展延伸揣磨文章倒数第四段(即 41 段) ,设想一下当时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成一段话。不少于一百字。思考提示:1. 老妇人为什么不 说话,她心里是怎么想的?2. 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又心里是怎么想的?七、达标检测八、作业阅读莱蒙托夫的其他文章,体会其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