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掌握朗读的韵律节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和初步鉴赏能力,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情感目标: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崇高情怀。教学重点、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品味语言,领会诗歌的意境。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课前预习1、注音怒号( ) 三重茅( ) 挂罥( ) 塘坳( )布衾( ) 大庇( ) 突兀见此屋( )恶卧( ) 丧乱( ) 广厦( ) 2、解释诗句中词语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卷我屋上三重茅 高者挂罥长林梢忍能当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
2、多年冷似铁长夜沾湿何由彻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1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作者简介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 746 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 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
3、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760 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 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 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
4、,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课堂探究一、背景分析:这首诗写于公元 761 年。两年前(759 年),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一家流浪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终于在成都西郊建起了一座茅草房,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可不幸的是 761 年的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他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使杜甫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不朽的诗篇。这首诗最能体现杜甫忧国有民的博大胸怀。二、阅读思考、探究1、整体感知1)认真听课文朗读,小声跟读,揣摩诗歌节奏,初
5、步体会诗歌表现的情感。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2)自己放声读两遍,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如:最后一节,怎样读出情和意?语调高昂,还有悲哀、愤怒的语气(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一个愿望)。其中:“千万、大庇”重读;“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死亦足”要读得坚定有力,并且拖长音。找生读后,评析,再读,最后齐读。2、文本探究1)说说诗中描写了几幅画面?2)诗人怎样写秋风破屋,连夜遭雨的惨状?写这些有何作用?来源:gkstk.Com3)诗中树立了什么样的诗人自我形象?3、质疑解难: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4、总结迁移:全诗
6、共四节,前三节描写了秋风卷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三幅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杜甫一家的不幸遭遇。然而令人佩服的是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精神上的痛苦折磨时,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普天之下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处于困苦境地的“寒士”,表现了只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美好愿望,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尽管在当时的社会里,诗人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宽阔的胸襟却永远闪耀着光芒,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不忘的绝不仅仅是他的诗,更是杜甫他这个人。三、课堂练习与巩固1、赏析生动传神的字词:如: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2、品位含义丰富的词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方面理解。如:四
7、、课后拓展1、诗歌练习恨 别 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注这是杜甫上元元年(公元 760 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上元元年三月,校检司徒李光弼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四月,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1)分析本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2)请结合具体诗句,尤其是关键词语,分析本诗所表现了的杜甫诗的沉郁顿挫的风格。答:2、以诗赏诗,向课外延伸 1)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政治腐败,贫富不均 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山河破碎,金瓯尚缺 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来源:gkstk
8、.Com3)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垂老别) 战乱中子孙亡尽的老汉愤然参军告别老妻的凄惨场面。 4)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孝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连年战争重新被征召的士兵的哭诉,这是人亡村衰、空寂萧条的那个社会的缩影。 5)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756 年) 写安史之乱中逃亡和被俘长安的遭遇,痛诉妻离子散之苦。 6)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写战斗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就
9、连老妇人也要被迫上战场。 答案二、阅读思考、探究1、整体感知-2)如:最后一节,怎样读出情和意?语调高昂,还有悲哀、愤怒的语气(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一个愿望)。其中:“千万、大庇”重读;“安得、何时”要读得既悲哀又充满希望;“呜呼”要读得无可奈何;“死亦足”要读得坚定有力,并且拖长音。找生读后,评析,再读,最后齐读。2、文本探究略三、课堂练习与巩固1、如:(1)、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掀”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三”是虚数,“几”的意思,有时形容多,有时形容少,在这里说的是茅屋盖得很薄,经不起风吹。(2)、第三节中“布衾多年
10、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铁”表示、很凉、很硬(天寒冷);、色彩: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2、如:()、第二节中“归来倚仗自叹息”,“叹息”的含义是什么?、叹息天公无情毁屋。、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长夜沾湿何由彻”中的“长夜”一词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四、课后拓展1、诗歌练习答:(1)抒发了诗人流落他乡的感慨和对故园、骨肉的怀念,表达了他希望早日平定叛乱的爱国思想。(2)前三联“一别”“长驱”点题,抒写了深痛忧愤之情;“衰”“老”想呼应,写自己的飘零憔悴,悲凉沉郁。“思家”“念弟”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突出了题意的“恨别”。最后一联以充满希望的诗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了诗人胸怀的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