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愚公移山导学案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顺畅朗读,了解故事的大意。2、分析愚公这一艺术形象,领悟其思想意义。3、拓展思维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课前延伸】一、相关知识: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文中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1945年 6月 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辞时曾引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全党:“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二、知识积累:1、字音 仞( )箕畚( )孀( )龀(
2、)匮( )荷( )2、词语(1)重点实词许 彻 惧 负 匮(2)通假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无陇断焉 (3)古今异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何苦而不平(4)一词多义且 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焉 且焉置土石( ) 始一反焉 ( )而 而山不加增( ) 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其 其如土石何( ) 其妻献疑曰( )惧其不已 ( )(5)词类活用现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吾与汝毕力平险聚室而谋3、重点句子翻译(1)甚矣,汝之不惠。(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
3、不平?(4)河曲智叟无以应。4、作者简介列子,名 ,又称御寇, 国人, 前期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课中探究一、研读课文:1、学生朗读课文后,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益处?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移山任务的艰巨?在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愚公认为山能移走的理由是什么?愚公智叟辨论的结果是什么?来源:学优高考网2、学生朗读并试背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可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4、?来源:学优高考网 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愚笨呢?那么,作者在人名前加上“愚”和“智”有何用意? 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神仙相助才移走的,有人认为,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提示:从文中找出依据加以说明) 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二、延伸拓展有人说:“谁说愚公不愚,我看就很愚。高山挡了路,自己去挖山本来就很傻,为什么还叫子子孙孙去吃这苦头呢?绕山开道或干脆搬家不就行了吗?”你对此是怎样看的?课后提升(一)基础知识1、愚公移山选自 ,这是一篇 。2、给下列字注音: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龀( ) 匮( ) 厝( ) 孀( ) 箕畚( )( )3
5、、解释句中的字:杂然相许(许: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 ) 帝感其诚(感: )而山不加增(加: ) 聚室而谋曰(聚室: )4、引用原文回答问题。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5、与“何苦而不平”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且焉置土石?B何陋之有?C何以为计?6、翻译下列句子。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二、同步解读1、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 。2、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其:其妻献疑曰( )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 帝感其诚( )之:河阳
6、之北( ) 以君之力( )笑而止之曰( ) 毁山之一毛( )3、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 ,二是 。4、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 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 。5、“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1、 课外实践 (一) 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
7、。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1、 解释下列带点的字、词。未穷青之技(穷: )秦青弗止(弗止: )自谓尽之(谓: )乃谢求反(谢: )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2、 解释下列多义词:于:薛谭学讴于秦青( )饯于郊衢( )之:未穷青之技( )自谓尽之( )3、 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来源:gkstk.Com薛谭乃谢求反。4、 在下面的括号内,补出句子的省略成分遂辞( )归 饯( )于郊衢( )抚节悲歌 薛谭乃谢( )求反5、 根据要求回答。请结合短文内容,解释题目。薛谭为什么“乃谢求反,终身不言归”?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二)鲁人身善织屦,
8、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屦:麻鞋。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跣:赤脚。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1)或谓之曰(或: )(2)以子之长(以: )2翻译划线句。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参考答案:1、穷:尽,这里是完全学会的意思。弗止:不挽留。谓:认为,以为。谢:谢罪,道歉。2、向,跟着;在。的;代技艺。 3、“反”通“返”,归,回去。 4、青,或秦青薛谭秦青于秦青 5、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薛谭面对秦青的高超技艺,自愧不如,快心潜心学习。说明学无止境,如果浅尝辄止,则达不支精深的境地,反之,永不自满,持之以恒,努力进取,方能功成名就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