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师表学案 (本学案按课编排,每课分为快乐晨读、课前预学、品读鉴赏、课堂小结四部分,各部分均有详细参考答案。高度突出教学的“有效、高效”的特点。重点突出,难点轻松化解。随堂练习能夯实基础,起到及时检测、反馈、矫正作用。)24.出师表快乐晨读书愤陆 游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赏析】本诗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颔联“楼船” “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课前预学一、走近作者诸葛亮(1
2、81-234),字_,号_,琅玡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南)人,曾隐居躬耕于南阳卧龙冈十年。诸葛亮是三国时蜀汉丞相,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陈寿说他“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 。汉末避乱荆州,躬耕隐居,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后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用火攻打败曹操,与孙权、曹操瓜分荆州,西取益州,后攻打汉中,建蜀汉政权。刘备称帝,他任丞相。刘备死,他受托辅助后主刘禅。他志在复兴汉室,统一中国,曾先后六次出祁山北伐中原,建兴十二年(234 年)死于军中,终年五十四岁。著有诸葛亮集 。来源:学优高考网二、文体常识“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奏议。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
3、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 ,如乐毅报燕惠王书 、李斯谏逐客书 。 “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可见, “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 “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 ,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三、追溯背景公元 222 年刘备伐吴,被吴国大将陆逊打败,丢了荆州。公元 223 年刘备卒,儿子刘禅继位。刘备在
4、临死时,急召诸葛亮于成都,把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嘱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从此后,诸葛亮主持政事,用了五年的时间作伐魏的准备。主要做了三件大事:一是跟吴国通好,免除了“东”顾之忧;二是加强内政建设,制定“汉科” ,做到“科教严明,赏罚必信” ,国有法度,社会风气好转;三是平定南方叛乱,公元 225 年,率军南征,直到滇池,使夷汉关系得到改善。到公元 227 年时,蜀汉的整个状况已初步恢复过来,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诸葛亮准备完成“兴复汉室,北定中原”的宏愿。因此决定
5、出师伐魏,临行前写下了这篇表文,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表明伐魏的决心和临行前的心情。四、课文畅读1读准字音崩殂( ) 塞( ) 陟罚( ) 臧否( ) 郭攸之( )费祎 ( ) 遗( ) 裨补( ) 阙漏( ) 倾颓( )桓帝( ) 猥( ) 夙夜( ) 驽钝( ) 攘除( )咨诹( ) 涕零( ) 侍卫( ) 行阵( ) 苟全( )斟酌( ) 以彰其咎( )2把握节奏(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受 任 于 败 军 之 际,奉 命 于 危 难 之 间(3)此 臣 所 以 报 先 帝 而忠 陛 下 之 职 分 也五、知识梳理1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2)形容词用作动
6、词恢弘志士之气(发扬扩大)亲贤臣,远小人(亲近;疏远)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3)形容词用作名词此皆良实(善良诚实的人)攘除奸凶(奸邪凶恶的人)2古今异义(1)诚宜开张圣听古义:开放、扩大。 今义: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痛心和遗憾。 今义:深切地憎恨。(3)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4)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古义:感动、激动。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5)临表涕零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6)臣本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布做的衣服。3一词多义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
7、,把)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为)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来,用来)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受命以来(连词,表时间,而)以4通假字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尔来二十有一年矣(“有”通“又” ,表余数)5特殊句式(1)判断句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倒装句不求闻达于诸侯。 (不求于诸侯闻达。 )三顾臣于革庐之中。 (于草庐之中三顾臣。 )受任于败军之际。 (于败军之际受任。 )合作探究六、初步感知1文中诸葛亮分析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并说明各是为了告诫后主什么。_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重任)不效,则治臣之罪(奏效)效由是感激(感动,激动)臣不胜受恩感激
8、(感谢)感激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评判)每与臣论此事(议论)论若无兴德之言(没有)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不论)无然后施行(实行)性行淑均(德行,品行)必能使行阵和睦(行列)行有所广益(益处)至于斟酌损益(兴办,增加)益_2诸葛亮出师前给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_3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_来源:gkstk.Com七、文本探究1文章第 5 段为什么插入对往事的回忆?去掉这一段文字,好吗?_2文章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初看似与出师无关,但进一步推敲,却可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_品读鉴赏率直质朴的语言,恳切忠贞的感情浅析出师表的语言出师表的语言最显著
9、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达恳切忠贞的感情。文中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 ,十次提到“陛下” 。 “报先帝” “忠陛下”这一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 “遗诏” 。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其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统一的。文章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本文有大量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诸葛亮的提炼,后世都用为成语。由此不难看出出师表的语言成就。课堂小结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 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在这篇表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
10、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复兴汉室的决心。出师表分析形势 提建议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自叙经历 表忠心报先帝忠陛下点明主旨 明责任严于律己严格要求朝廷诸臣向后主提出希望感恩图报参考答案【课前预学】一、孔明 卧龙四、1. s zh zngp yu y wi b qu tu hun wi s n rng zzu tsh hng gu zhnzhu ji2(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合作探究】六、1.不利条件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益州疲弊” ,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
11、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有利条件是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 “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2诸葛亮首先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说明先帝创业的艰辛,然后根据刘禅的弱点提出三项建议:(1)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2)提出赏罚严明,中府中,俱为一体,赏罚不宜偏私;(3)亲贤臣、远小人,既是历史的告诫,也是兴复汉室的必备条件。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容易受奸臣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
12、“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而亲贤为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 ,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涑之路” ,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 ,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3(1)为了解除后顾之忧;(2)为了汉室之兴隆。七、1去掉不好。为了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诸葛亮以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历史事实,作为前车之鉴,并插入先帝叹息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的往事,促使后主亲信贤臣,以“汉室之隆,可汁日而待”为鼓励,由远及近,借古鉴今,成败并举,对比鲜明,说服力强。2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忠诚,二十一年如一日辛苦奔走,是感先帝的殊遇,先帝既已“崩殂” ,亦当“报之于陛下” 。这样的表白入情入理,容易打动刘禅,取得其信任,以防远离之际,小人妄进谗言,离间君臣而坏大事。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 ,而“三顾茅庐”也是启发刘禅要像他的父亲一样任人唯贤,知人善任。作者在议论中融入叙事和抒情,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达到劝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