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七年级语文下册 《伤仲永》导学创意 人教新课标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139457 上传时间:2019-02-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伤仲永》导学创意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伤仲永》导学创意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伤仲永》导学创意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伤仲永》导学创意 人教新课标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伤仲永导学创意【课标教材 学情】伤仲永讲述了神童方仲永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变得“泯然众人”的故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本文放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也是紧扣单元教学中“成长”的话题,意在展示仲永的成长经历,引发学生对个人成长的思考。“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80 篇。”这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根据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特点,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七年级学生处于告别童年,向青少年时代迈进的关键时期,爱玩的天性使他们常常

2、耽于游戏;认为自己天生聪明,不用努力学习就能成功的也不乏其人,因而本文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阅读这篇文章,学生可能会被仲永的故事吸引,为仲永的命运惋惜,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和品味,想一想造成仲永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从中收获更深刻的启迪。学习古文,最重要的是背诵,伤仲永要力求能当堂背诵。【重点难点 疑点】重点: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运用题眼导读的方法步步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难点:作者把自己鲜明的爱憎寓于平实的叙述中,要用心品味。运用圈点评注的方法,在原文上用三言两语记录自己的发现、感悟和疑问。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注意叙述与议论之间的关系,理解文中“伤”字的多层意蕴。疑点:根据学生

3、的阅读水平分析,可能存在以下疑点:1五岁孩子写的一首诗,为什么全乡秀才竞相观看?2仲永是否真有其人?3怎样正确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作者为了揭示后天教育对于人才成长的重要性,主要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方法刻画方仲永的形象。先写方仲永的幼年,极言其才能何等的出众,此后的情况只是粗线条带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以仲永前后变化之大,突出其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更令人警醒和惋惜。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本文平实而又情感鲜明的语言,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从仲永身上获取人生的启迪。【自主学习过程】 基础层级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我国著名的戏剧活动家田汉,小时聪颖过人,尤善吟诗联对。有一墨客路过他

4、家旁边的客店,书上联一句:“二河两岩双江口” ,久久无人对上。田汉 11 岁,见之挥笔即书:“单人独马一杆枪。 ”田汉后来刻苦发奋,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位古代神童的故事。二、初读初悟,整体感知1自主朗读,听读正音2自主译读,交流积累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把自己的发现或疑问在课本上圈点标注,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整理出相关文言知识(教师巡回指导) ,展示如下:读准下列字音:隶(l) 焉(yn) 邑(y) 扳(pn) 谒(y) 泯(mn) 掌握重点词语: 父异焉(认为奇怪)稍稍宾客其父(渐渐 以宾客之礼相待)父利其然(认为有利可图)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

5、此 立刻完成)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攀” ,牵,引)记住古今异义: 或以钱币乞之 (古:有的;今:或许,或者)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古:文采和道理;今:文章和词句的条理)得为众人而已耶(古:常人;今:大家,很多人)辨析一词多义:贤于材人远矣(比) 父利其然也(这样) 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被) 泯然众人矣(的样子) 借旁近与之 (代词,代仲永)邑人奇之 (代词,代这件事)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翻译重点句子: 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用钱币来买他的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平常人了)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他先天得到的才能,胜过有才能的人许多)3了解

6、作者情况,概述文章主要内容。 能力提升三、题眼导读,步步深入1走进文本,了解仲永其人其事自由朗读课文,了解仲永其人其事。在原文上圈点评注,三言两语记录自己的发现、感悟和疑问。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讨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示例:作者先点出仲永“世隶耕”,出身世代为农的家庭,为下面写他的天资聪颖作铺垫。五岁忽然无师自通,令人惊讶,当即书诗署名更令人称奇,这几句写得颇具传奇色彩。“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孝”的表现,“收族”是“仁”的表现,五岁的孩子竟有如此志向和见地,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读书人去看。从此以后,竟又能“指物作诗立就”。作者几笔就刻画出一个生而知之、文思敏

7、捷、天资非凡的神童形象!五岁时作诗,人们尚觉可观;十二三岁,却写得反不如以前听说的那样好,令人诧异。又过七年,竟“泯然众人矣”,与先前“邑人奇之”恰成鲜明对照,仲永的遭遇真是令人感叹!2走近作者,思索作者为何而“伤”大声朗读结尾一段议论,结合全文讨论交流,谈谈对文题中“伤”字的理解。示例:王安石为仲永这样一个天资聪颖的儿童最终沦为常人感到惋惜;感慨仲永虽有天赋,却没有遇上有利于他成长提高的环境。其父以仲永为获利之资,鼠目寸光;邑人推波助澜、袖手旁观,作者对泯灭天才的人为环境的批评,寓于叙述之中。从仲永的具体事例生发开,感慨社会上许多资质平常的人不去努力学习提高,以至连成为“众人”都不可得。方仲

8、永这一典型事例的意义主要不在于说明天赋好的人不学习会造成什么后果,而在于说明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决定意义。作者因仲永由天才沦为普通人一事推出这一结论,正是他看问题透过一层,比别人深刻的地方。3再读文本,品味“伤”从何来本文语言平实却情感鲜明。再读文本,用心揣摩,看看作者的哀伤、叹息从何处体现出来。示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 , “利”表现出其父的贪求钱财、鼠目寸光,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读到此处,作者已有感叹。 “环谒”概括出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其愚昧无知可悲可叹甚至可憎。儿童的天资被无知的父亲用来作敛钱的资本,天资亟需在求学中发展竟“不使学” ,作

9、者对这种因没有文化和贫困带来的愚昧,在叙述中寓有讽慨;而对被利用来到处讨钱的仲永,则不无“伤”意。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再如:“泯然众人矣” ,说话人的漠然态度,与先前“邑人奇之”恰成对照,作者的惋惜感慨之意隐现言外。四、研读文本,拓展延伸1 伤仲永一定也触发了你的一些感想和思考,你想起来哪些人和事呢?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作即席发言,要求思路清晰,观点鲜明,有理有据。示例 1:不管一个人的天资如何,后天教育对他的成才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被称为 “天才神童 ”的美国游泳健将菲尔普斯,在第 29 届奥运会上勇夺 8 金,独领风骚,他却反复强调要感谢教练鲍

10、勃鲍曼的慧眼和对他游泳潜力的充分挖掘。示例 2:世人的吹捧扼杀了仲永的才能。对待少年天才应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炒作,要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切实的帮助。2请运用“题眼导读”的方法,认真阅读下面这则寓言故事,然后谈谈对寓意的理解。父蠢子愚苏轼齐有富人,家累千金,其子甚愚。其父又不教。一日,艾子谓其父曰:“君之子虽美,而不通世务。他日曷能克其家?”父怒曰:“吾之子,敏而且恃多能,岂有不通世务耶?”艾子曰:“不须试他,但问君之子,所食者米从何来。若知之,吾当妄言之罪。 ”父遂呼其子问之,其子嬉然笑曰:“吾岂不知此也?每从布囊取来。 ”其父愀然改容,曰:“子之愚甚也!彼米不是田中来?”艾子曰:“非其父不生其子!”(选自艾子杂说 )注:愀然:沮丧的样子。【反思与强化】1课外搜集古今中外天才少年的故事,整理下来,写一写自己的心得,办一期手抄报,给这期手抄报起一个好听的名字,然后全班交流展览。2自古以来,多少仁人志士,因为勤奋学习而成才,并留下千古佳话,例如:“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华佗学医诸葛亮喂鸡 鲁班学艺李白铁杵磨成针王羲之吃墨等。请你从网络或报刊杂志中也搜集一些这样的故事,在班上开一个故事会。(已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