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记叙文文体知识(一)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如背影:时间 冬日的一个下午;地点 南京火车站;人物 “父亲” “我” ;起因 “我”坐火车去北京;经过 父亲来车站送我;结果 “我”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发出“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的感慨。(二) 记叙文线索时间线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最后一课是以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时间推移为线索。地点线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东京、仙台、北京层层展开。人物线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以人物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实物线以某一件具体(或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羚羊木雕
2、以木雕为线索安排材料。感情线以情感变化为线索,这种感情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如:台阶一文写台阶的故事及发展,以“我”对“父亲”的理解和爱为线索。注:记叙文经常有两条线索明线和暗线。明线就是从文章表面文字中能看见的贯穿始终的线索,将文章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脉络。暗线就是相对来说要从文章中分析得来的贯穿文章始末的线索。(三) 记叙文顺序插叙定义:中断原先叙述,插入相关情节,再进行原先叙述。内容上的作用:交代了内容;解释了的原因;突出人物性格或某种品质;突出文章主题。结构上的作用:补充内容,丰富情节;照应上文,为下文作铺垫;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感染力;交代背景,丰满形象。
3、突出中心。举例:故乡一文写作者回到故乡见到的闰土,已经不是他记忆中的少年闰土了,由此而回忆起他与少年闰土在一起时的欢乐场景。倒叙定义:后发生的事写在前面,再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作用:强调;设置悬念;使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举例:羚羊木雕中,一开始写“我”将羚羊木雕送给“我”的好朋友,到后文才写将羚羊木雕送给朋友的经过。顺叙定义: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举例: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至近,并由此而引出人生感悟:面对眼前的紫色花海,原先的悲痛也化为宁静。(四) 记叙人称第一人称定义:以“我、我们”的口吻或作者的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
4、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作用: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直抒胸臆和刻画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第二人称定义:一般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作用:贴近读者,便于面对面地进行情感交流。第三人称定义:以第三人称“他(她)、他( 她)们”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五) 写作手法1. 常用的修辞手法手 法 作用及答题规范 举例与分析比 喻 可以把抽象的事物 春中作者把春天2013 年 12 题;2009 年 7 题考具体化、形象化。用来阐
5、述道理,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易于理解、接受。【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 ,抒发 (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 “健壮的青年” ,生动活泼,蕴藉含蓄,给人以美的享受。拟 人2013 年 12 题考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表意丰富,使表达生动有趣。【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把拟人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济南的冬天 “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保准暖和。 ”突出小山的可爱。排 比2013 年 12 题考增强语言的气势,节奏鲜明,便于抒情。安塞腰鼓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
6、【答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句式整齐,有力地写出了的特点。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语气连贯,节奏明快,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点,揭示本质,加深读者印象。【答题规范】运用夸张的修辞,突出表现了的情感/强调了的特点。皇帝的新装中描写皇帝穿新衣时写道“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极尽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皇帝穷奢极欲的性格。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答题规范】运用反问的修辞,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我的老师中“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用否定的“不喜欢”“不愿意”反问,表达“我”对蔡老师的挚
7、爱之情。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启发思考。【答题规范】运用设问的修辞,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文题提出疑问,引人思考。对偶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一般用在古诗文中。反复强调,加深读者印象,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答题规范】运用反复的修辞,强调了的心情。春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表达盼望春天的急切心情。2. 表达方式 记叙:对人物、事件和景物不加修饰地交代故事的基本情况,使读者形成整体印象。 描写: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
8、描绘,使读者对描写的对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说明:解说。 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抒情:在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法。 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议论:穿插在叙述、描写或说明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和评价,或者借以抒发胸臆。 描写是最常考的表达方式,根据描写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根据表现手法可分为“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和“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 。类 别 特 点 作 用神 态 描 写2015 年 13 题考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更加突显人物个性,给人真实感,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使文章生动形象。来
9、源:学优高考网 gkstk语言描写2012年 12题 考 对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变得丰满、鲜活。来源:gkstk.Com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人物描写动 作 描 写2015 年 13 题;2012 年 12 题考对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的描写。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推动情节的发展。心理描写对处在一定环境下人物心理的活动(如内心感受、心理活动、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的描写。 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肖像描写描绘人物的面貌特征,它包括人物的身材、容貌、服饰、打
10、扮以及表情、仪态、风度、习惯性特点等。以“形”传“神” ,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自然环境描写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气候、时间等的描写。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对社会背景、时代气氛、地域风貌的描写。交代对人物、时间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正面描写( 直接描写)直接描写人物或事物本身呈现的特征。写出(或表现) 人物的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对描写的对象不作正
11、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使主体更加深刻含蓄。3. 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 作用及举例前 后 照 应(首 尾 呼 应 )2014 年 8 题考定义:前后照应的特点是在开头和结尾的内容上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是对同一情况作出解释、说明、交代的。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举例:紫藤萝瀑布的首段“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和结尾段“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前后呼应。衬托(侧面烘托)定义: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表现手法2009 年 6 题考 就是衬托。用类似
12、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作用: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举例: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对比作用: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举例: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在刚得知狗咬人之事时,一个公正廉洁、执法严明的警察形象似乎呼之欲出,然而以后的多“变”则是对他的极大讽刺。铺垫定义:铺垫是“显性”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
13、者不见;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作用:铺垫是为了衬托。描绘次要人物或次要事件来衬托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举例:皇帝的新装第一段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最后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为故事的发生做了铺垫。伏笔伏笔是“隐性”的。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应笔”之前,貌似“闲笔” ;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悬念定义:先把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作用:引起读者注意,引出下文内容,更好地表达主题等。举例:我的叔叔于勒 ,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的于勒,竟然在船上不期而遇,于是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从而揭露
14、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和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抑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作用: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使情节多变,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印象更深刻。举例:阿长与山海经 中,作者开始写对阿长“喜欢切切察察” “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的讨厌,而后面她买来山海经 ,作者心生敬意。这样欲褒先贬,让人对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产生意外的惊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烘托定义: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举例:最后一课中通过对同学们认真学习法语的气氛的渲染,表现了小弗朗士沉重又依依不舍的内心世
15、界。象征定义:又叫托物言志,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作用:间接表现作者的志趣,凸显表达的艺术性;增强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举例:海燕一文中, “海燕”的形象象征坚强无畏、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借景抒情 定义: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寓情于景) 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用: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给读者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感受。举例:春一文中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卒章显志定义:层层
16、铺叙,篇末揭开谜底,令人恍然大悟,引起思考。举例: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最后揭晓卖蛤蜊的人的真实身份,揭示主题。温馨提示:铺垫、伏笔、悬念这三种表现手法一般都是在回答叙事散文的“行文线索” “段落作用”等考点时,会在答案中有所涉及,相当于常作答案要点,但一般不会单独以这三种表现手法进行设问,也不会单独作答。【附表】散文的分类及划分散文层次的方法叙 事 散 文2016、2015、2014、2010 年考定义: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特点:通过某些生活片段、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事件的审美意义。举例:藤野先生 ,通过写藤野先
17、生给作者添改讲义这件事,表现先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散文分类 抒 情 散 文2009、2011、2013 年考定义: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等。特点: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包含较多含蓄和象征的成分。举例:春 ,通过生动地描绘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划分散文层次方法(1)按时间先后分;(2)按地点转换分;(3)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分(如:春分成“盼春、绘春、颂春”三大部分);(4)按思想感情变化分(如:蝉分成“烦蝉思蝉恕蝉”三大部分);(5)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分(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分成总
18、写战士、分写事例、总括全文三大部分);(6)按表达方式的变化分(特别是一些表达感悟与哲思的散文)。二、小说文体知识小说特征 以叙述和描写手法为主,采用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细腻完整的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允许进行艺术虚构。第一要素:人物在三要素中居于第一的重要地位,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通过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格。如:故乡中善良麻木的闰土、 我的叔叔于勒中自私冷漠的菲利普夫妇等。第二要素:情节情节是小说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过程,有的还有序幕和尾声。如:最后一课中第 16 段是故事的开端,写小弗郎
19、士上学路上的所闻所感;第 723 段是故事的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第 2429 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小说的三要素 (1)社会环境定义: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描写范围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特征等。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举例:最后一课 “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交代了普法战争这个时代背景,同时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法国战乱频繁、变故迭起、人心惶
20、惶的社会现象。第三要素: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2)自然环境定义: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还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等。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举例:最后一课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 ”衬托人物心情的美好。三、记叙文阅读方法步骤记叙文阅读也可以按照先把握整体,再揣摩细节的方法步骤进行:第一步:把握整体 感知文章基本内容( 包括记叙要素、内容要点或中心题目、关键词、点题句、开头、结尾)。 体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或写作意图,把握作品主题或文章中
21、心思想( 关键词语、抒情议论语句)。 理清写作思路和结构特点( 注意表顺序的词语标志)。 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合并同类项” ;关键词、中心句、过渡句)。 分析记叙的详略及其用意( 从材料与中心的关系考虑)。 分析人物思想性格或事件意义或景物特征( 关键词语、抒情议论语句)。 分析欣赏写作特点或艺术特点( 语言风格特点、表达方式及其作用、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感悟阅读体验及启示,评价、探究人物和事件的社会意义( 注意实事求是,力求合理客观 )。第二步:揣摩细节 分析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结合上下文)。 分析理解关键语句( 中心句、过渡句、矛盾句、警句、抒情句、修辞句比喻、双关、反问、夸张等)的含义及其作用( 结合上下语境、联系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结构)。 注意某些代词所指代的内容( 先从上句找,若无,再查下句;可“验算”;可概括要点)。 探究、阐释某些材料内容( 结合上下文语境或主旨)。 分析材料的照应关系( 注意伏笔与照应的语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