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复习资料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复习资料,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知识结构体系,课标解读 1. 了解农业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了解区位的含义; 3分析主要农业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实例; 4结合实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二)知识点整理,1、农业生产的特点 1地域性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2季节性和周期性遵循“不违农时”的原则,2、农业的分类,1按生产对象分: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2按投入多少分:粗放农业、密集农业(或集约化农业,包括劳动密集和生产资料密集) 3按产品用途分: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2、,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条件:地形(地形类型、地势)、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河水、冰雪融水、地下水)、土壤(耕地面积、土壤肥力)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农业技术(生产技术和经验、机械化水平、保鲜冷藏技术等)、劳动力、政策、地价、资金、工业基础,(一)气候,1热量:影响农作物的类型、耕作制度和产量等。(注:昼夜温差的大小也影响农作物的品质,举例:新疆的瓜果特别甜、青藏高原青稞品质好。),2光照:不同农作物对光照条件的要求不同。 长日照农作物:麦类、亚麻、甜菜、马铃薯等。 短日照农作物:水稻、玉米、高粱、大豆等。,3降水:年降水量大于400MM的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
3、发展种植业。 年降水量小于400MM的半干旱、干旱地区主要发展畜牧业。 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且无灌溉水源的地区难以发展农业生产。 雨热同期是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二)地形,(三)土壤,南方的红壤丘陵上适宜种茶树(茶树生长需要酸性的土壤环境)。 东北平原的黑土和黑钙土、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南方的水稻土都是肥沃的土壤(有机质丰富)。 沙质土壤适宜种花生、棉花(土质疏松,透水透气)。 世界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分布在土壤肥沃的冲积平原和温带草原地区。,(四)水源,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旱季的灌溉尤为重要。 举例: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新疆的绿洲农业。花卉、蔬菜、水稻、甘蔗等农作物的生长对水源的要求
4、较高。,(五)市场,农产品的销售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考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 举例: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六)交通运输,产品容易腐烂变质或需要远距离运输 的农业生产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举例:乳畜业、园艺业、出口农业。,(七)技术,举例: 人们通过农业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把橡胶生产北推到北纬22度;双季稻推广到江淮平原;小麦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等; 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水平,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如:在丘陵上修筑梯田;温室农业、大棚农业等;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农产品市场地域大为扩展; 其它:杂交育种、太
5、空育种、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八)劳动力,举例: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农业生产多采用精耕细作的方式; 地广人稀的地区发展商品农业,农业生产多采用机械化的方式。,(九)政策,举例:国家组织人员开发“北大荒”; 国家通过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鼓励农民扩大某种农作物的生产等。,(十)地价,举例:在大城市周围建立以生产蔬菜、花卉、肉、蛋、奶为主的农业基地(城郊农业)。,(十一)工业基础,举例:工业为农业提供了机械、化肥、农药等。,4、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影响着农业区位的选择。一方面,人们通过培育良种、改造自然因素和改良耕种制度等,扩大农业的区位范围。另一方面,社会经济条件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对农业区位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