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苏教版必修五语文复习ppt课件.ppt

上传人:ysd1539 文档编号:5086548 上传时间:2019-02-07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必修五语文复习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苏教版必修五语文复习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苏教版必修五语文复习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苏教版必修五语文复习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苏教版必修五语文复习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苏教版必修五语文复习课件,陈情表,1以(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连词)(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介词)(3)臣具以表闻(介词)(4)谨拜表以闻(连词)(5)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2于(1)急于星火(介词,)(2)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介词)3之(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助词)(2)臣之进退(助词),1通假字(1)夙遭闵凶( )(2)零丁孤苦( )(4)四十有四( )2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 古义: 今义:不可以或能力不够 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古义: 今义: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 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4)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古义: 今义:(组织

2、、机构等)正式建立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古义: 今义: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 (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古义: 今义:身心劳苦 (7)臣欲奉诏奔驰古义: 今义:很快地跑 (8)拜臣郎中古义: 今义:中医医生,3词类活用(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臣具以表闻( )(3)且臣少仕伪朝( )(4)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5)夙遭闵凶( )(6)臣之进退( )(7)举臣秀才( )(8)察臣孝廉( )(9)猥以微贱( )(10)沐浴清化( )(11)凡在故老( )(12)少多疾病( )(13)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4一词多义 矜 犹蒙矜育(动词,) 小矜名节

3、(动词,) 悯 夙遭闵凶( )悯臣弧弱(动词,) 薄 门衰祚薄(形容词,) 日薄西山(动词,),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用“非”表否定判断)(2)今臣亡国贱俘(直接表判断)(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非”表否定判断)2变式句(1)急于星火(于星火急,)(2)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臣于陛下尽节之日长,)3被动句而刘夙婴疾病(动词“婴”本身具有被动语态),四、重点语句翻译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4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5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6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4、谨拜表以闻。7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四、重点语句翻译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译文: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译文:我进退两难,处境十分狼狈。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译文: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4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译文: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5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译文: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6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译文: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

5、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7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译文: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1、指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门衰祚薄(zu) 臣以险衅(xn) B茕茕独立(qing)夙遭闵凶( mn) C责臣逋慢(b) 宠命优渥(w) D猥以微贱(wi)除臣洗马(x),2、指出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猥以微贱(自谦之词,犹“鄙”) 则刘病日笃(病重) B过蒙拔擢(提拔) 矜悯愚诚(同情、怜悯) C死当结草(代指报恩)岂敢盘桓(逗留,徘徊不进的样子) D门衰祚薄(福分)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穿大功服的人),3、对李密的经历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李密出生六

6、个月时,父亲就死去。 B、在他四岁的时候,舅舅违背母亲的意愿,逼迫母亲改嫁。 C、李密由后母刘氏抚养成人,从小体弱多病,九岁时还不能走路。 D、一位太守名逵的考察并推举他为孝廉,一位刺使名荣的举荐他为“秀才”,不久,晋武帝下诏,征他为郎中,后又征他为孝廉。,4、对李密和陈情表解说有误的一项 A、陈情表选自文选卷三十七。 B、表,是一种文体,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子群向国君陈情谢贺。 C、李密,字令伯,隋朝犍为武阳(今四川省彭山县)人。他与历史上著名的瓦风冈军的首领李密不是同一个人。 D、本文托言“乌鸟私情”“暂辞官爵”,虽然是出于宗法伦常观念,但措辞委婉,感情真挚,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5、

7、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中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执异。”揭示了几种相近文体的区别。下面的句子所在的文体与本文文体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D、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6、根据对成语的解释写出本文中的这个成语。 太阳快要落山了。多形容衰老病重的人或事物接近死亡。( ) 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 ) 形容一个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 只有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相互安慰。形容

8、孤单得很,既没有知己的人,也没有同情的人。( ) 形容气息微弱。( ) 古代传说,小乌鸦长成之后,就能衔食反哺乌鸦。比喻侍奉父母的孝心。( ) 家门衰败,福分浅薄。( ) 孤单困苦,无依无靠。( ) 保得住早上,不一定能保得住晚上。形容形势危急,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发生不好的变化。( ) 人的寿命已经不长了,不久就要死去。( ) 把草结成绳子,搭救恩人,嘴里含着玉环。表示感恩报德之心没齿不忘。( ),日薄西山,皇天后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气息奄奄,乌鸟私情,门衰祚薄,孤苦伶仃,朝不虑夕,人命危浅,结草衔环,7、指出不包含通假字的项是 A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B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C天

9、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臣以险衅,夙遭闵凶。,A,A,9、指出对词类活用情况解说错误的一项 A、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作动词,像犬马一样)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日,名词做状语,一天天) C、历职郎署(职,名词做动词用,任职)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形容词做动词用,远离),11、注意下面一些表示与官职有关的词,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除:免职) B、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擢:提拔) C、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授予官) D、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当:任,担任)12、请给“以”字按意义和用法分类( ) 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谨拜表以闻 猥以微贱 但以刘日薄西山,

10、气息奄奄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臣具以表闻 A、因为,介词: B 、连词: C、用,介词: D、凭着,以,介词:,13、文中多次提到官名,下列加点字不是官名的一项是( ) A、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B、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C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D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14、加点字意义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A、逮春圣朝,沐浴清化(陈情表) B、比至南郡,而琮已降(赤壁之战) C、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苏轼石钟山记) D、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李渔芙蕖),、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第一段叙述自己的遭遇和家庭的困境,为下文请求提供依据。 、第二段叙述自己并非没有奉诏之心,只是因为祖母病重

11、,自己进退两难,身不由己。 、第三段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再着重说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情况,以说明并非欲全名节。 、第四段陈述希望,恳请皇上满足他孝敬祖母的愿望,并表达了自己一定要“陨首”“结草”对祖母报恩的决心。,项脊轩志,1 以 (1)娘以指叩门扉曰(介词,)(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连词,表承接,可译为)(3)能以足音辨人(介词,)(4)以手阉门(介词,) 2 而 (1)而庭阶寂寂(连词,表)(2)墙往往而是(连词,表)(3)客逾庖而宴(连词,表(4)而母立于兹(代词,)(5)呱呱而泣(连词,)3之 (1)顷之,持一象笏至(语助词,)(2)

1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语助词,)(3)他日汝当用之(代词,代)(4)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1.通假字某所,而母立于兹( ) 古今异义(1)人至不去古义: 今义:前往(2)吾妻来归古义: 今义:返回、还给(3)墙往往而是古义: 今义:常常(4)比去,以手阉门古义: 今义:较量、紧靠,一词多义 得不能得日(动词, ) 得不焚(助动词, ) 日过午已昏(动词, ) 大母过余曰(动词, ) 人往,从轩前过(动词, ) 吾妻来归(动词, ) 吾妻归宁(动词, 。归宁,) 借书满架(名词, ) 或凭几学书(名词,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介词, ) 从余问古事(介词,) 余自束发(介词,) 自语曰(代

13、词,)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动词,) 内外多置小门(动词,) 以当南日(动词,) 他日汝当用之(副词,),3词类活用(1)前辟四窗( )(2)东犬西吠( )(3)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4)垣墙周庭( )(5)明月半墙( )(6)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7)垣墙周庭( )(8)亦遂增胜( )(9)时至轩中( )(10)客逾庖而宴(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直接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余)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省去主语“余”) (2)日过午(室内)已昏(省去主语“室内”)(3)使(之)不上漏

14、(省去动词宾语“之”)(4)读书(于)轩中(省去介词“于”) 3变式句(1)家有老妪,尝居于此(于此居,介宾后置)(2)其制稍异于前(于前稍异,介宾后置) 4被动句 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不焚”,即不被焚毁),四、重点语句翻译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2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3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4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白禁。 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译文:在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月光下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枝影摇动,煞是可

15、爱。 2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译文: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动静)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内栖宿。 3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译文:我家的读书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有指望,就可以等待(他成就功名)了。 4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白禁。 译文:回忆往日的这些事,好像昨天刚发生的,真叫人禁不住要大哭一场。 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译: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栽种的,今天已经是干直叶茂,像把打开的巨伞一样了。,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渗漉(l) 老妪(u) 珊珊可爱(shn)B修葺(q)

16、栏楯(dn) 万籁有声(li)C先妣(p) 阖门(h) 冥然兀坐(w)D垣墙(yun) 偃仰(yn) 呱呱而泣(g),D 【A妪y、B楯shn、C妣b】,2、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室仅方丈(一丈见方) B墙往往而是(到处)C余久卧病无聊(精神空虚) D大类女郎也(太像),C 【清闲烦闷,无事可做】,3、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雨泽下注 东犬西吠 乳二世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执此以朝 使不上漏 A BC D,B 【名作状名作动】,5、下列各组文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妪每谓余曰 B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C垣墙周庭

17、,以当南日 执此以朝 D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C 【A:每次常常;B:才起初; C: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 D:环顾只是】,6、下列文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A比去,以手阖门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B借书满架 或凭几学书C日过午已昏 一日,大母过余曰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A 【A:等到;B:书籍写字; C:经过看望:D:后来,接着已经】,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 ) A“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日)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B“妪,先大母婢也”(敬称自己已死去的祖母) “先妣”(敬称自己已死去的母亲)C

18、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古代男子成人自立的标志)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D吾妻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 吾妻来归(旧指女子出嫁),C 【束发指十五岁,非古代男子成人自 立的标志,20岁才是】,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归有光号震川,别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代后期著名散文家,著有震川文集,其散文对清代的桐城派影响很大。B“志”即“记”,是古代一种叙事、抒情的文体,如项脊轩志就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篇。C项脊轩志借写项脊轩的兴废,着重写与之有关的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表达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D“五柳先生”“樊川先生”“临川先生”“聊斋先生”

19、指的分别是东晋大诗人陶潜、唐代诗人杜牧、北宋文豪欧阳修、清代小说家蒲松龄。,D 【“临川先生”指北宋王安石】,报任安书,一、虚词1 以(1)及以至是( )(2)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介词, )(3)退论书策以舒其愤(连词,)(4)重为乡党所戮笑,以污辱先人(连词,)(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介词,)(6)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连词,2 为 (1)为十表,本纪十二(动词,)(2)季布为朱家钳奴(动词,)(3)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动词,)(4)然此可为智者道(介词,)(5)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介词,)(6)重为乡党所笑(介词,),3且(1)且勇者不必死节(连词,)(2)且从

20、俗浮沉,与时俯仰(副词,) (3)且西伯,伯也(连词,) 4于(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介词,)(2)幽于圜墙之中(介词,) (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介词,) (4)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介词,) (5)无益于俗(介词,),5乃(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副词,)(2)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副词,)(3)然后是非乃定(副词,) (4)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动词,) 6然(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代词,)(2)然此可为智者道(连词,)(3)阙然久不报( ),1通假字(1)及以至是(通“已”,已经)(2)其次剔毛发(通“剃”,剃光) 。(3)被箠楚受辱(通“棰”,木杖)(4)古者富贵

21、而名摩灭(通“磨”,磨灭)(5)见狱吏则头枪地(通“抢”,碰撞)(7)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通“抵”)(8)网罗天下放失旧闻(通“佚”,散失)(9)则仆偿前辱之责(通“债”,债务,指下狱受腐刑)(10)及罪至罔加(同“网”,法网),2古今异义(1)所谓强颜耳古义: 今义:勉强装出笑容(2)下流多谤议古义: 今义:下游;卑鄙龌龊(3)所自树立使然也古义: 今义: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4)念父母,顾妻子古义: 今义:配偶(5)意气勤勤恳恳古义: 今义:勤劳而踏实,6)南面称孤 古义: 今义:方位名词,与“北面”相对(7)何至白沉溺缧绁之辱哉古义: 今义:陷入不良的境地,不能自拔(8)恨私

22、心有所不尽 古义: 今义:为自己打算的念头(9)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义: 今义: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10)仆以口语遭遇此祸古义: 今义:谈话时所用的语言,与“书面语”相对,3一词多义 卒就死耳(动词,接近,趋向) 草创未就(动词,完成) 而用流俗人之言(动词,采用,引申为“附和”) 用之所趋异也(介词,因为) 重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形容词,慎重) 重为乡党所笑(副词,更加) 通 通邑大都(动词,畅通,没有阻碍) 通古今之变(动词,通晓,精通) 通其狂惑(动词,达,这里指抒发),4词类活用(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 (2)倡优畜之(名词作状语,像乐

23、师优伶一样)(3)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名词作动词,这里指囚禁)(4)太上不辱先(动词使动用,使受辱)(5)且勇者不必死节(动词为动用,为而死)(6)韩非囚秦(动词被动用,被囚禁),1判断句(1)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也”表判断)(2)李斯,相也(“也”表示判断) (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乃”表示判断)(4)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所以者,也”,解释原因的判断) 2疑问句 (1)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疑问语气词“乎”,表疑问) (2)与蝼蚁何以异(疑问代词“何”,表疑问)(3)安在其不辱也(疑问代词“安”,表示疑问) (4)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疑问代词“何”,表疑

24、问) (5)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宁”与疑问语气词“邪”,表反问) (6)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无乃”与疑问语气词“手”,表反问),3省略句 (1)(书)草创未就(省去主语“书”)(2)(先人职位)近乎卜祝之间(省去主语“先人职位”)(3)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省去宾语“之”)(4)声闻(于)邻国(省去介词“于”)(5)韩非囚(于)秦(省去介词“于”)4变式句(1)不得通其道(其道不得通,主语后置)(2)灌夫受辱于居室(于居室受辱,状语后置)(3)无益于俗(于俗无益,状语后置)5被动句 (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于”,表被动)(2)重为乡党所笑(“为所”,表被动)(3)韩非囚秦(“囚

25、”,被囚之意)(4)文王拘而演周易(“拘”,被拘之意)(5)流俗之所轻也(省去的“为”与“所”,表被动),名句默写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_,_。 2此人皆意有所郁结,_,_,思来者。 3亦欲_,_,成一家之言。 4诗三百篇,_。 5网罗天下放矢旧闻,_,上计轩辕,下至于兹_. 6盖_,仲尼厄而作春秋;_,_;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四、重点语句翻译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2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3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4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5诗三

26、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6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四、重点语句翻译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译文: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这是因为在为什么死上有区别。 2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译文:猛虎在深山(的时候),所有的野兽都非常害怕它;待到 被关进笼子里或落入陷阱之中,(却)摇尾(向人)讨吃的,这是威力的逼迫而逐渐造成的状况。 3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译文:从古至今都是如此,怎能不受侮辱呢? 4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

27、采不表于后世也。 译文:我之所以含垢忍辱,苟且偷生,情愿被囚禁在粪土一般的牢狱之中,是因为我的心愿尚未完全实现,默默无闻的死了,而文采不能显露给后世的人们。 5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译文: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6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译文:也想用来探究天道和人事的规律,弄清从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成就一家的学说。,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魏其(j),大将也,衣(y)赭(zh)衣,关三木。 B.暴(bo)肌肤,受榜箠(chu),幽于圜(yun)墙之中。 C.何至自沉溺(n)缧(li)绁(xi)之辱哉! D.无乃与仆(p

28、)私心剌(l)谬(mi)乎?,C(A.“衣”;B.“暴”;D.“仆”。),2.下列句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不能自免,卒就死耳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则仆偿前辱之责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A. B. C. D.,D(“剔”通“剃”;“失”通“佚”;“枪”通 “抢”;“责”通“债”;“摩”通“磨”;“底” 通“抵”。),5.古人在对话或交流中,常使用尊称或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B.少卿足下 C.仆非敢如此也 D.臣虽下愚,知其不可,B(A.牛马走,谦词,像

29、牛马一样被驱使的人;B.足下,书信中对对方的尊称;C.仆,自称的谦词;D.下愚,谦词,愚昧无知。),对下面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下流多谤议 安在其不辱也? 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重为乡党所笑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A B C D,B定语后置、 被动句 、宾语前置、 固定句式 、,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才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D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

30、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B(据文中“则仆偿前辱之责”可知B项中“不以为辱”不符合文意。),渔父,一、虚词1之(1)渔父见而问之(代词,代屈原)(2)安能以身之察察(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3)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助词,的)2 于(1)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被)(2)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介词,在)(3)何故至于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3 而(1)渔父见而问之(连词,表承接)(2)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3)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二、文言句式1判断句子非三间大夫与(“非”表否定判断)2疑问句(1)自令放为(疑问语气词“为”,表疑问)(2)何故

31、至于斯(疑问代词“何”,表疑问)(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疑问代词“安”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4)子非三间大夫与(“非”与疑问语气词“与”,表反问),3省略句(1)行吟(于)泽畔(省去介词“于”)(2)(渔父)遂去,不复与(之)言(前省去主语“渔父”,后省去介词宾语“之”)4被动句(1)屈原既放(“放”,被流放之意)(2)是以见放(“见”表被动,相当于“被”),三、重点语句翻译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3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4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三、重点语句翻译 1举世皆

32、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译文:普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被君王流放啊。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译文:真正贤明的圣人不会被外物拘泥,却能随世情流转相应地改变。 3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译文:怎能让洁净光明的纯白之质,却蒙上世俗的尘埃?4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译文:汗水清澈啊,可以洗我的帽缨;汗水混浊啊,可以洗我的双足。,(1)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2)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 (3)何故沉思高举,自令放为?。 (4)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1)渔父看到屈

33、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2)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3)为什么要保持高尚的品德,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4)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的肚子里。,3. 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 枯稿:枯瘦 B新沐者必振衣 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 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于江鱼腹中耳 常流:经常流动,A (B项 洗头, C项 变化,D项 江水。),4.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颜色憔悴 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枯槁 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

34、加以描述。 C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拘泥,执著。今指知道变通。 D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C 点拨:凝滞:今指停止流动,不灵活; 凝聚,5下列对加点的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渔父莞尔而笑 (连词,表修饰) B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连词,表因果) C何不 其泥而扬其波 (连词,表承接) D涵淡彭湃而为此也 (连词,表因果,因而),B 点拨:连词,表转折。,逍遥游,一、虚词1,之(1)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2)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3)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且

35、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而莫之天阏者(代词,它)(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8)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些)(9)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代词,他,指宋荣子) (10)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代词,他,指彭祖),2 而(1)怒而飞(连词,表修饰)(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表修饰)(3)泱起而飞(连词,表修饰)(4)而控于地而已矣(连词,就)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连词,表并列)(6)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连词,表转折)(7)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表转折)(8)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连词,表转折)3 则(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36、连词,就)(2)时则不至(连词,或者)(3)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连词,那么),4然(1)奚以知其然也(代词,这样)(2)虽然,犹有未树也(代词,这样)(3)未数数然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5以(1)以五百岁为春(介词,把)(2)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3)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6且(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而且)(2)彼且恶乎待哉(连词,还)(3)且适南冥也(副词,将要),7 于(1)彼其于世(介词,对于)(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词,在)(3)彼其于世(介词,对于)8其(1)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用在选择问句中,是 还是)(2)其名为鹏(代词,它的)(3)其负大舟也无力(代

37、词,它,指水),二、实词1通假字(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小知不及大知(通“智”,智慧)(3)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5)旬有五日而后反(通“又”;通“返”,往返)(6)御六气之辩(通“变”,变化),2古今异义(1)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用于上一个分句 (2)众人匹之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多数人,大家(3)腹犹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4)之二虫又何知古义:泛指动物 今义:虫子(5)穷发之北古义:毛,草木 今义:头发(6)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寿命短的 今义:农历腊月,是小建的年份

38、;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就在这天祭灶。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农历十二月有30天的年份;春节,3一词多义 辩 此小大之辩也(通“辨”,区别) 而御六气之不辩(通“变”,变化) 知 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 名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 圣人无名(名词,声名) 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4词类活用(1)彼于致福者(使动用法,使到来)(2)而后乃今将图南(名词用作动词,往南飞)(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名词用作动词,往南飞)(4)德合一君(使动用法,使投合,使满意)(5)而征一国者(使动用法,使信

39、任,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此小大之辩也(“也”表示判断语气)(2)齐谐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断语气) 2省略句(1)翱翔(于)蓬蒿之间(省略介词“于”)(2)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3)众人匹(于)之(省略介词“于”)(4)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语“众人”)3疑问句(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疑问语气)(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问语气)(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问语气),4变式句(1)而莫之夭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2)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3)奚以知

40、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宾短语后置)(5)翱翔蓬蒿之间(蓬蒿之间翱翔,介宾短语后置),四、重点语句翻译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3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译文: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天边垂下的云。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41、,水浅而舟大也。译文:再说水汇积不深,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而放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船太大了。 3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译文:它的脊背像泰山那样大,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鹏鸟乘着旋风环旋飞上数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译文: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凭借什么呢!因此说,道德修养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

42、心目中没有功名和事业,思想修养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抟(tun)扶摇 尘埃(i) 背(bi)负青天 舂(chng)粮 决(xu)断山坳(o) B.夭阏(yoy)晦朔(shu)万仞(rn) 蟪蛄(hug) 数(sh)落 C.背(bi)若泰山 泠(lng)然 沮(j)丧 狙(j)击 蓬蒿(ho) 北冥(mng) D.翱翔(oxing) 坳(o)堂 斥安鸟(yn) 榆枋(yfng)蜩(tio)蝉 星宿(xi) 恶()心,C,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鲲鹏展翅 莽莽沧沧 食不果腹 晦朔 B.乘奔驭风 不翼而飞 胶

43、柱鼓瑟 遨翔 C.饮鸩止渴 雀巢鸠占 载舟覆舟 芥蒂 D.逍遥自在 颓废沮丧 荣辱毁誉 匹敌,D,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此小大之辩也 B.旬有五日而后反。北冥有鱼 C.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D.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D,5.下列翻译恰当的一句是:( ) A.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在世间的他,没有拼命追求什么。 B.虽然,犹有未树也 即使这样,(他)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 C.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而彭祖到现在还以寿命特别长闻名,一般人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吗? D.去以六月息者也 (它)

44、是凭借六月的大风飞到南海去的。,D,9.下列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是道家的一部主要著作。 B.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庄子以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庄子的逍遥游不是简单的行动自如,无拘无束,而是精神的绝对自由。 C.庄子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文学家,其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文学特色在历史上影响并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艺术家。 D.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中的篇章,但没有逍遥游著名。很多成语如“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都源于此篇。

45、,D,2.比较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不知其几千里也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A.句相同,句相同 B.句不同,句相同 C.句相同,句不同 D.句不同,句不同,C,8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为代词的项是( )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E之二虫又何知,C E,14下列句中与其他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彼且奚适也? B奚以知其然也? C莫之夭阏者 D大王来何操?,B(B项为介宾前置句,其余为宾语前置句。),【通假字】 1、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会面 2、趣舍万殊 “趣”通“取” 【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如:列坐其次。 今义: 次第较后;第二。 次要的地位。 、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这些文章 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诸怀抱 古:胸怀抱负。 今: 抱在怀里; 胸前; 心里存着; 打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