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专题29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题型专练)-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046464 上传时间:2019-02-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29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题型专练)-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专题29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题型专练)-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专题29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题型专练)-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专题29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题型专练)-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专题29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题型专练)-2019年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其著作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中指出:“在所有 19 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 学习的自强运动。 ”材料体现的史学观点是 ( )A革命史观 B社会史观C全球史观 D近代化史观【答案】D2 “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 ”这段话应该是( )A洋务派抨击维新派的言论B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C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D 维新派抨击顽固派的言论【解析】由题干中“机警多智”“富国强兵”可知,应该为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观点。 “不利于社稷

2、”是当时反对洋务派主张的封建顽固派的观点,所以整个材料反映 了顽固派借此反对洋务派的观点。【答案】C3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势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洋务运动抵制了西方的侵略B “受人凌辱 ”指的是中国甲午战败C体现了挽救民族危机的愿望D作者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解析】本题考查“中体西用”思想。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的影响,故 A 项错误;甲午战争发生于 19世纪末,而李鸿章认识到工商业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行动是在洋务运动期间,故 B 项错误;材料分

3、析的是中国“受人凌辱之原因” ,与挽救民族危机关联不大,故 C 项错误;从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其意识到通过发展工 商业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性,故 D 项正确。 【答案】C9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书,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 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该学者意在强调( )A激进变法有助于革命思潮的爆发B清王朝的合法性遭到维新派怀疑C维新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D维新变法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答案】A10中国近代一位历史学家曾说:“孔子是旧中国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以下各项中,能够佐证此观点的是( )A义和团运动 B洋务运动C维新变法运动 D

4、国民革命运动【解析】结合题干信息可知,这位学者的观点是抓住孔子、利用孔子进行思想之战,结合近代中国各阶层的探索分析,利用孔子进行思想之战的是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答案】C11 “数年以来,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人物,也算不少。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材料说明(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B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C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D国民革命运动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当时为了巩固共和,必须洗刷国民脑子中的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指进行思想革命,结合

5、中国实际可知,应该为新文化运动,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历史必然性。【答案】C12 “少看或不看中国书”“把线装书扔入厕所去”“所有中国的古书都有毒!”“ 旧文学、旧政治、旧伦理本是一家眷属,固不得去此而取彼”。这些言论应该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新文化运动时期C戊戌变法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当时对中国书、线装书、旧文学等的憎恶,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全盘否定。选项中提到对中国文化全盘否定的只有新文化运动。 19陈独秀在 1915 年创办新青年杂志,行销达一万六千份,蒋介石是这本刊物的经常读者,毛泽东自称受这本期刊影响深远。此刊畅销是因为其( )A反映国共两党的心

6、声 B代表社会主流舆论C启蒙救亡的爱国立场 D指导中国救亡运动【答案】C 【解析】中国共产党是 1921 年成立的,材料提供的时间是 1915 年,故 A 项错 误;陈独秀在 1915 年创办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兴起,并不代表当时的社会主流舆论,故 B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发起者的最初目的就是启蒙民众的思想,1915 年的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是爱国的进步青年, 新青年杂志畅销是因为其启蒙救亡的爱国立场,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20蔡元培认为,民族文化如果能贡献于世界者,需要两个条件:第一应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要能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以为养料。材料表明蔡元培( )A已经有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B思想观

7、点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C对中国的儒家文化非常推崇D对西方文化有绝对肯定之倾向【答案】B 21. “到 1919 年五四运动前,共有 100 多种科技期刊问世、创刊,其中大多是自然科学期刊。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宣传科学的推动B中国科技事业全面发展的影响C辛亥革命后西方科技的引入D五四运动促进了国民思想解放【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19 年”“大多是自然科学期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 年新文化运动大力倡导“科学”,故 A 项正确;1919 年中国科技事业全面发展与史实不符,故 B 项错误;辛亥革命主要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 “到

8、 1919 年五四运动前”,故 D 项错误。221920 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且规定到1922 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由此表明( )A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语体改革B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C新文化运动已经深入社会的下层D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答案】A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道的文化与器的文化,此种论调盛行于 1865 年至 1894 年,代表人物为曾国藩、李鸿章、薛福成等人 。此种论调认为,道的文化是形而上的,所谓器的文化是形而下的。在他们看来中国文化是形而上的,西方文化是形而下的。孔子之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道。

9、西方的器械精巧,工艺精湛,是我们应该学习搬运过来的。摘编自胡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理论反思材料二 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且可避祸。 ”于是他们重搬儒术,利用当时封建迷信孔子的社会心理,把孔子乔装打扮,拼命神化,从而塑造出“托古改制”的孔子,以对抗“述而不作 ”的孔子,依援孔子儒经实现他们的维新大业。可以说,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是依据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欲托孔子以行其术”。摘编自汤志钧再论康有为与今文经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道的文化与器的文化” 关系的实质,并简要评价。(12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重搬儒术

10、”的原因,并说明维新派的“迷恋传统文化”与洋务派主张的“中学为体” 的不同。 (13 分)【答案】 (1)实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用西方的先进科技来维护中国的传统思想和制度。评价:传播了西学,培养了近代科技人才,推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但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最终只能失败。 (2)“时人”代表顽固派,封建守旧思想根深蒂固;民族危机加深;政治腐败严重。(3)因素:中国社会自身发展的趋势,西力东渐的推动。影响:政治方面,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思想方面,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科学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马克思主义传播。26中国近代经历了新旧思想的交锋,引发思想界的巨大变化。(1)某中学历史兴趣小

11、组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学”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收集了近代以来不同社会思潮对中西文化的态度。请你填充下列表格空白处。社会思潮 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洋务思潮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维新思潮利用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新文化运动 通过对维新思潮人物的探究,同学们又搜集到如下史料:史料一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康有为救亡决定史料二 (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 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2)史料一反映了康有为

12、的什么思想主张?(3)从史料一到史料二可以看出,康有为的主张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变化?【答案】(1)社会思潮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洋务思潮中体西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维新思潮利用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儒家思想,批判传统文化;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尊孔复古” 逆流的需要,资产阶级要求民主政治,西方自由、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主张:强烈要求实 行全面的维新变法。(3)变化:由主张全面维新变法到不敢主张废除旧衙门和罢免守旧大臣,只新增衙门和提拔官吏、重用有志之士。原因:一是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