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文化人类学(美)威廉A哈维兰(上海社会科学出版 2006-1)该书的结构主要分为五编。依次为第一编:人类学与文化研究;第二编:文化与持续生存-交流、儿童养育和保生;第三编:形成群体-解决合作问题;第四编:寻求秩序-解决失序问题;第五编:变迁和未来-对环境变迁之适应问题的解决。这五编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三条线:第一条线是第一编的第一、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人类学与文化这两个大的概念以及相关的知识。第二条线包括第二编、第三编、第四编,主要从剖面上分析了涉及一个群体、社会的形成与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问题。第三条线包括第一编的第三章和第五编,主要从纵向研究了文化的起源与变迁、未来。这三条线主要从横向与纵
2、向涵盖了文化人类学的方方面面,每个章节后面的经典阅读文选更为我们深入了解某一个方面的知识指明了方向。第一条线 人类学概述作为一本人类学的教材,哈维兰的文化人类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什么是人类学,哈维兰认为人类学研究任何地方、任何时代的人,试图形成关于人及其行为的可靠知识,既涉及使他们相区别的东西,也涉及他们共享的东西。人类学可分为体质(生物)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又可分为考古学、语言人类学、民族学。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人类学所涉及的知识相当广泛,包括了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知识。总之人类学是一门人的科学。因为人类学家是被研究的人类的成员,他们难于维持对其研究对象的不偏不倚的态度,这是科学
3、研究的一个难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类学缓慢的发展。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就是作者有机会就会提醒我们要避免以及如何跳出自己的视角看待人类学问题。人类学这种不偏不倚的态度是其本身的难点,但对我来说这也是人类学最富有魅力的精华所在。它拨开层层迷雾,不仅是追求关于人类自己的知识的基石,同时也是使人类以及人类与地球和平共处的重要方法。虽然现在全球存在各种结构性暴力很难得到解决,但我认为我们文化的调适能力完全有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这些难题能否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愿意花费多大的代价去解决它。因此我认为将人类学以适- 2 -当的形式纳入基础教育,让人们更真实地了解人类自己,摆脱偏
4、见,这对人类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文化涵盖的东西太多,文化的定义也层出不穷。在这本教材中文化被定义为由抽象的价值、信念和世界观构成。这个概念对我来说太过宽泛与空洞(看完这个定义后对什么是文化更加迷茫) 。马林诺斯基概括的所有文化都得满足需要的三条基本标准对我理解文化很有帮助,这三条标准是:1,文化必须对诸如食物和生殖等生物学需要做好安排;2,文化必须对诸如法律和教育等工具性需要做好安排;3 ,文化必须对宗教与艺术等整合需要做好安排。这三个标准不仅为我们提供判定文化的方法,而且还为文化存在的意义做出了解答:人们维持文化以对付与他们相关的难题和要紧事。为了生存,文化必须满足依赖其规则生存的那些人的需
5、要,为它自己的持续存在做准备,而且为其社会成员提供有秩序的生存方式。当然,仅靠上述的三条标准去判定文化是不够的,文化具有以下特征:共享、习得、以符号为基础(语言) 、整合。有社会的地方不一定有文化(例如动物社会) ,而有文化就一定会有社会。可见文化离不开社会。文化可以解释、预测社会中的一般行为,反过来这些行为又会形成或强化文化。对于一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安排,也就是说文化理应是多样的。然而目前的状况是,任何正在充分起作用的文化都认为自己的方法是唯一合适或最好的方法,这就是种族中心主义。要对文化做没有个人偏见和文化偏见的现实主义描述,人类学家必须首先考察一个民族关于他们社会应起作
6、用方式的观念,其次确定一个民族是如何思考他们自己的行为的,最后把这些与一个民族实际上是如何行为的相比较。第二条线 一个剖面从个体到群体1.语言与交流没有语言,人类文化就不能存在。语言是声音或姿势系统,当这些声音或姿势按某些规则组合起来,就产生所有说话都可理解的意义。人类学家认为人类语言源于具有初步联系次序的手势系统。人类能说话,是要一定生物学基础的,而代价就是窒息致死的风险增加。研究语言有专门的语言学,关于语言学的知识书中介绍得比较简单,这里就省略了。有这样一种需要验证的观点:语- 3 -言通过提供常用的表达惯例,预先安排人们以某种方式看世界,因而引导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我认为这种观点很有道理,
7、因为书中提到语言反映并展现社会结构、共同观念和群体及人民关心的事情。例如英语中有许多关于战争的词汇,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征服”空间,与贫困“战斗” , “击毙”一个论点或考试“惨败”这种说法。而苏丹南部的游牧民族努埃尔人的语言中,有 400 多个词语用来描述牛。人类学家需要注意的是亲属称谓、语言与性别以及社会方言这些方面的语言,这些方面往往对人类学研究会有帮助。2.人的成长文化人类学关注群体中的个体。濡化是文化从一代人传递到下一代人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个人成为其社会的成员。濡化是从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始的,自我意识是把自己识别为客体,对自己做出反应、评估或评价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与运动神经的发展(
8、与刺激有关)是同步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生作用离不开行为环境。行为环境并不仅仅是物质环境,而是经过文化方面组织的,而且通过语言符号来传递的,也就是说,我们周围的世界是通过文化的眼镜被我们感知的。人格是个人经历的濡化的产物,它是个人思维、感情和行为的独特方式。人类学家和精神分析理论家认为儿童的经历强有力地影响成年人的人格。儿童要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必须经过训练,这其中有两种极端的方式一种是依附训练,主要存在农业社会,主要增进个体在执行指派任务时的顺从性,并鼓励个体留在群体内部,另一种是独立训练,主要存在于工业社会,其强调个人的独立性、自力更生和个人成就。大多数社会的训练方式处于这两者之间。这两种训
9、练方式只能解释人格在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方面的问题,而这对于人格的研究是不够的。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在人格方面可能有很大差异,但如果用刻板印象去评判一个人时往往会出现错误,因此哈维兰提出了典型人格的概念,但其的研究是有困难的。现在人类学家更多研究地是国民性格。中国人特别看重亲属关系,合作高于其他一切(我认为应该把合作换成关系) ,顺从和使自己的意愿服从家族和亲属胜于其他一切。这对于跨国公司或政治组织把握中国人心非常重要。与典型人格反方向的另一个极端是反常人格。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正常人格与反常人格,一个社会认为正常的人格在另一个社会中可能被认为是不正常的。一些社会中的男人拥有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女子性格被
10、认为是正常- 4 -的,反过来女性也一样。正常与不正常是相对的,人类学家在研究时要避免带着自己文化的眼镜去看待另一个文化的问题。3.生计模式生计模式这一章在书中属于第二编,文化与持续生存:交流、儿童养育和保生。人类要生存,涉及两方面的关系,即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调适是指有机体在其环境方面造成的变化与环境在有机体内造成的变化之间的互动过程。人类通过文化媒介调适,因为他们逐渐形成各种做事的方式,这种做事的方式适合于他们拥有的可用资源,而且限于他们在其中生活的环境界限之内。虽然环境不决定文化,但是它们的确呈现某些可能性和界限。常见的生计模式有寻食、园艺、畜牧、集约农业的非工业城市和工业社会。寻食是指主
11、要通过狩猎、捕鱼和采集野生植物食物来供养自己。寻食是最古老、最普遍类型的人类调适。通常人们认为寻食生活是困难的,低下的,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这种想法是受文化制约的偏见。朱瓦西人生存的环境并不优越,但他们平均每周花费约 42小时(包括家务等) ,就获得超过国际推荐营养水平的日常饮食,少于北美“白领”的 44 小时。寻食生活的特点是经常迁移、群体规模较小(通常不多于 100人,并且常常通过文化控制人数)以及平等主义。除了寻食社会,其他生计模式都是生产食物的社会。从大约 11000 年前到 9000 年前开始,从寻食向生产食物过渡的理由,很可能是对野生食物资源增加管理的意外结果。与食物生产革命相关的事
12、情,是在人们使用简单手工工具从事园艺时永久定居的发展。园艺的一种常见形式是刀耕火种,即临时农田农业。集约农业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活动,它需要灌溉、肥料和耕畜。畜牧是依靠饲养诸如牛、绵羊、山羊等驯养动物的一种生存方式。牧人通常是游牧的,对草和水的需要使他们迁移到不同的牧场。当集约农业技术创造了剩余物品时,城市发展起来了,这使许多个人解放出来,专职从事其他专业活动。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结构逐渐分化成各个阶层,人们按照性别、他们所做的工作,以及他们出生的家庭而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社会关系越来越形式化,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也形成了。文化区域是不同的社会遵循相同生活模式的地区。要探究特定地区的内部差异,人类学
13、家朱利安斯图尔德提出了文化类型概念,即一般跨文化发生的文化中各要素的- 5 -集合,而且涉及一种特殊技术以及该技术与它所对付的环境特征的关系。对特定人类文化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称为文化生态学,斯图尔德提出文化生态学的三个基本程序是:1,必须分析文化的技术与其环境的相互关系。文化如何有效地利用可获得资源为其民众提供食物和房屋,2,必须分析与文化技术相联系的行为模式。文化成员如何从事他们为了生存所必须从事的工作?3,必须确定那些行为模式与文化系统其他方面的关系。人们为了生存所做的工作如何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观点?他们的生存行为如何与他们的社会活动和他们的个人关系相联系?决定社会生存方式的因素包括
14、环境、技术、社会和政治组织。在社会的谋生方式中起作用的文化因素被称为文化核心。它包括社会对于可利用资源的生产技术和知识,也包括涉及把这种技术应用于地方环境的劳作方式。4.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是物品生产、分配和消费的手段。研究无文字、非工业社会的经济只有在每个社会的整体文化背景中才能进行。每个社会都按其自己的原则配置原料、土地、劳动和技术,并分配物品,解决生产问题。资源包括人们的劳动和土地、水等自然资源。人们的劳动是主要的生产资源,主要涉及劳动的分工和合作。劳动分工主要有性别分工和年龄分工。合作不仅可以提高劳动效率,而且也是社交的舞台。技艺专门化主要存在于工业社会,但寻食社会中也有技艺专门化。人们的
15、技术,他们所使用工具的形式以及相关的知识与他们的生存方式相关。任何社会都控制对土地和其他贵重资源的配置。在非工业社会,个人土地所有权是罕见的。一般来说,土地是由诸如世系群或队群等亲属群体控制的。这种体制给予土地使用的灵活性,因为队群及其领土的规模可按特定地区的可用资源加以调整。经济学家卡尔.波拉尼把分配物资产品的文化制度分为三种模式:互惠、再分配和市场交换。互惠是指大致相等价值的物品和服务得以交换的两房之间的交易。社会习俗规定交换的性质和场合。泛化互惠是指不计算所赠送东西的价值,偿还时间也不确定的交换,一般发生在亲属和关系密切的人之间。平衡互惠是指赠送和接受,以及所涉及的时间都是确定的交换,它
16、不是长期过程的一部分,例如轮流请客吃饭。消极互惠是指赠与人试图在交易中胜出的交换,例如抢劫、欺诈、诈骗和拼命讨价还价。物物交换是消极互- 6 -惠的一种形式,通过这种交换,一个群体的稀缺物品与另一个群体的合意物品相交换。并非所有贸易都是由经济考虑驱动的。库拉交易圈是一个最复杂的综合体,它包括仪式、政治关系、经济交换、旅行、巫术和社会整合。 再分配是将一部分劳动产品(包括礼物、赋税和战利品等)汇集成一种财源,然后由中央政府再分配出去。酋长、国外或从事再分配的任何代理人大概有三种动机:一是通过展示财富维持其优越地位;二是确保支持该代理人的那些人有适当的生活标准;三是在代理人领土之外建立联盟。令人深
17、思的是,在人们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谋生活动的社会中,财富差异程度不大,这种社会通过调整机制和互惠制度保持那种状况,调整机制和互惠制度的作用是以一种相当公平的方式来分配现有微不足道的财产。在生产某些剩余物品的社会中,显示社会威望是行为的驱动力。威望经济是指通过公开展示作为礼物加以赠与的财富,为获得威望的明确目的而创造剩余物品。市场交换是指按供需力量确定的价格买卖物品和服务。 在传统集市,非经济活动甚至可能使经济活动黯然失色。在那里,社会关系就如它们在其他地方一样重要。就如人类学家斯图尔特普拉特所评述的,集市是缔结友谊、滋生恋情、安排婚姻的地方。 货币是指用来支付其他东西(物品或劳动)以及衡量它们价值
18、的任何东西,可以有特定用途或多种用途。 非正式经济,指以各种理由逃避编目、管理或任何种类的公众监督或审计的可销售商品的体制。 5.性与婚姻在灵长目动物中,人类女性从事性活动的能力非同寻常,只要她想要或她的文化告诉她合适就行,不考虑她是否在受孕期。虽然这种活动可能强化个体之间的社会联系,但性接触权的竞争也有破坏性,因此,任何社会都有控制性接触的规则。乱伦禁忌几乎是普遍的,它禁止父母与其子女之间的性关系,通常也禁止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性关系。长期以来,人类学家一直没有对乱伦禁忌提出真正令人信服的解释。与乱伦有关的是内婚制和外婚制的习俗。内婚制是在一群人内部结婚,外婚制是在群体外结婚。如果群体限于直系
19、家庭,那么几乎所有社会都禁止内婚制而实行外婚制。同样,在一个层面上实行外婚制的社会,在另一层面可能实行内婚制。婚姻是指社会认可的一个或多个男人(男性或女性)与一个或多个女人(女性或男性)的关系相互之间有持续的性接- 7 -触的权利。交配与婚姻的区别在于,交配是生物性的,而婚姻是文化性的。一夫一妻,或接纳一个配偶是最普遍的婚姻形式,首先是由于经济的原因。一个男子必须有一定量的财富才负担得起一夫多妻的费用,在同一时间娶不止一个妻子。然而,在妇女做大量生产性工作的社会中,一夫多妻制可作为一种手段,为家户增添财富。尽管在特定社会极少数婚姻是一夫多妻的,但人们也认为它是恰当的婚姻形式,在世界大多数社会,
20、它甚至还是人们优先选择的婚姻形式。因为有剩余男子的社区不多,所以一妻多夫制是不常见的。夫兄弟婚是指一个女子与其已故的丈夫的兄弟结婚的习俗。妻姐妹婚是指一个男子与其已故妻子的姐妹结婚。连续一夫一妻制是指一个男子或一个女子连续与一系列伴侣结婚或同居的婚姻形式。父方平表兄弟姐妹婚是指一个男子娶其父亲兄弟的女儿的婚姻。母方交表兄弟姐妹婚姻是指一个女子嫁给其父亲姐妹的儿子的婚姻。交表兄弟姐妹婚姻是确立和维持群体之间团结的一种方法。群婚是指几个男人与几个女人相互有性接触权的婚姻形式。婚姻的形式还包括同性婚姻,书中提出了如今对同性婚姻常见的偏见,并一一做了辩驳,不仅如此,同性婚姻提供了处理一些难题的一种方法
21、。在配偶的选择上,大致可分为自由选择与家庭包办。在许多人类社会,某种经济交换使婚姻正式确定下来。有时候,它采取新娘与新郎之间互惠的礼物交换形式,较常见的是聘礼,新郎的亲属支付给新娘亲属货币或其他贵重物品,这是妇女为丈夫家既劳动也生儿育女的那些社会特点。对两家来说,替代安排是交换女儿。当期望新郎为新娘家劳动一个时期,婚姻劳役就发生了。嫁妆是女子的继承物,在结婚时付给她和她丈夫。在男子做大部分生产性工作,女子只因其生殖潜能而受到重视的社会里,嫁妆的目的是确保对女子的供养。离婚在所有社会中都是可能的,尽管离婚的理由及其频率在不同社会各不相同。6.家庭与家户家庭是由一个女人和她抚养的子女,加上通过婚姻
22、或血缘关系加入进来的至少一个成年男子组成的群体。家庭的主要功能是养育子女和促进经济合作。在大多数人类社会中,或者家庭组成家户,或者家户组成以家庭为中心建立起来。虽然家庭并非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但家户却普遍存在。家户被定义为基本的居住单位,经济生产、消费、继承、子女抚养和提供住所等活动在家户- 8 -中得以组织落实。家庭的形式首先分配偶家庭(由一个或更多男人和一个或更多与他结过婚的女人,以及他们的后代组成的家庭,男人可以是男性或女性,女人同理) 、血亲家庭(由有血缘关系的妇女、她们的兄弟,以及她们的后代组成,例如中国的摩梭人,但并不常见)和扩大家庭(指通过血缘纽带联系在一起住在同一户中的若干核
23、心家庭的集合) 。由母亲、父亲和他们的子女组成的家庭称为核心家庭。核心家庭很适应于寻食群体和工业社会(人们频繁更换工作)所要求的流动性。配偶家庭或扩大家庭基于五种基本的居处模式:从父居,从母居,两可居,新居制和从舅居。不同的家庭组织形式都有独特的难题。在多偶家庭中,与个体结婚的多个配偶之间存在潜在的冲突。缓解这一难题的一种途径是借助于姐妹共夫婚或兄弟共妻婚。在一妻多夫制的情况中,对较年轻的丈夫来说还有另一个难题:生育机会减少。在扩大家庭中,权力的分配可能会成为压力的根源,因为决定由一位年长者做出,而他或她的观点可能与那些年轻的家庭成员的观点不一致。娶进门来的配偶可能特别难于顺从他们现在必须生活
24、于其中的那个家庭的要求。在采取新居制的核心家庭中,个体得不到来自亲戚的直接帮助和支持,所以夫妻两人就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有关共同生活和生育孩子的难题。7.亲属与继嗣继嗣群体是一种亲属群体,其成员资格的标准在于必须是某一特定的真实或神话祖先的直系后代。继嗣群体主要分为单系继嗣、双重继嗣和两可继嗣。单系继嗣(单边继嗣)只通过男子一系或者只通过女子一系来确立继嗣群体的成员资格。单系继嗣分为父系继嗣和母系继嗣。父系继嗣群体的男性成员经由该群体中的其他男性来追溯他们源于共同祖先的血统,父系继嗣在两种单系继嗣体系中较为常见。母系继嗣是父系继嗣的反面,它的继嗣是经由女性这一系来计算的。但父系社会是父权制的,而
25、母系社会却不是母权制的,也就是说母系社会中女性虽然有相当大的权力,但她们是和男性(通常是她们的兄弟)共享权力的。在母系社会中,令人不满意的婚姻比在父系社会中更容易终止。双重继嗣是指继嗣同时依父系和母系两边计算的,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继嗣。两可继嗣是指个体既可以选择附属于母亲的继嗣群体又可以选择附属于父亲的继嗣群体,例如犹太人。继嗣群体的形式从顶端开始依次可分为半偶族、联族、- 9 -氏族和世系群。半偶族指把一个社会按照血统分成两半,其中的每一半就叫一个半偶族。联族是由至少两个氏族构成的单系继嗣群体,这两个或以上的氏族之间假设拥有一个共同祖先,而不论是否真的如此,如果只有两个这样的群体存在,那么每
26、一个叫作一个半偶族。裂变是指一个大的世系群分裂成新的小世系群,而原先的那个世系群则成为氏族。尽管继嗣群体在许多社会都很重要,但并非在所有社会都能发现继嗣群体。双边亲属关系是指个体通过他的父母双方、所有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四人等等来追溯他的世系。亲类指通过同一个活着的个体而联系在一起的一群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这个圈子包括父母双方的亲戚。亲类不是一个真的得继嗣群体。亲类的作用在于缓解继嗣群体过于庞大的问题。在任何社会中,文化规则支配关系的界定方式。诸如性别和世代差异或系谱差异那类因素,有助于把一个支配亲属与其他亲属区分开来。亲属称谓分为夏威夷制(最简单) 、爱斯基摩制(英裔美国人) 、易洛魁制、奥马
27、哈制、克劳制和苏丹制或描述制,详见原书。8.依性别、年龄、共同利益和阶级形成的群体依性别分群,结果是在不同的社会中,在不同程度上把男性和女性分开;在一些社会里,男性和女性可能大多数时候都在一起,而在另一些社会中,他们可能大多数时候都是分开,甚至达到这样的极端:连吃饭睡觉都分开。尽管在某些实行性别隔离的社会中,男性可能认为女性的地位低于他们,但在另一些社会里,男性也有可能认为女性与自己是平等的。年龄分群是有可能补充或取代亲属分群的另一种社团形式。一个年龄等级通常是由性别相同、按年龄组织起来的一类人。年龄等级在一些社会又分为若干年龄组,这种年龄组包括这样一些个体:他们在同一时间加入一个年龄等级,并
28、共同经历一系列生命阶段。从教年轻的年龄等级过渡到较年长的年龄等级的具体时间,通常通过仪式确定。例如,在东非的蒂里基人中,七个命名的年龄组要经历四个前后相继的年龄等级。每个年龄组含有 15 年的时段,因此每 105 年开放一次已接纳新的加入者。在原则上,这一系统类似于我们的大学班级,比方说“2004 界” (一个年龄组)将要经历四个年龄等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共同利益社团与快速社会变迁和城市化有联系。它们越来越多地承担以前由亲属或年龄群体扮演的角色。在城市地区,他们帮助新来的人适应从乡村、以前的城市或国家迁移到新城市- 10 -所要求的各种变化。在传统社会中也能看到共同利益社团,它们的根源
29、可能存在于最早实行园艺农业的农村中。成员身份可能自愿获得,也可能是法定义务规定的。长期以来,社会学家一直错误地认为,女性共同利益群体与男性的相比不太发达,这种看法很大程度由于受文化束缚的假设。有待解答的问题是,为何在某些社会,妇女参加社团受到阻碍,而在另一些社会,她们与男性能在平等的基础上参加社团。最近,对常规共同利益社团的参与度已呈下降趋势,因为总的说来,个体减少了用于参加公共活动的时间,而把更多的自由时间花在家里。因特网和虚拟社团的兴起对此做出了弥补。在分层社会中,人们分成两个或更多的类别,他们不平等地分享基本资源、影响力或声望。这一社会形式与平等社会截然相反,平等社会拥有的重要职位与有能
30、力担任这些职位的人一样多。社会可能以多种方式分层,比如性别、年龄、社会阶级或等级。社会阶级可以被定义为这样一类个体:根据评价体系,他们拥有平等或几乎平等的声望。社会阶级通过言辞评价、联系模式、符号标志几种方式显示出来。言辞评价是口头评价方式,即通过人们对其社会中其他人所说的话。联系模式是指谁和谁互动,怎样互动,以及在什么情境下互动。社会阶级还通过符号标志表现出来:标示社会地位的活动和财产。最后它们因为生活机会的差异得到反映:地位高的人一般比地位低的人活得长而且健康状况更好。等级是社会阶级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等级中,成员身份由出生决定且终生固定。等级内部特别规定内婚制,子女自动属于其父母所在的等级
31、。在所有分层社会或多或少都有流动。开放的阶级社会是指人们在其中最容易流动的那些社会,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变动仅限于社会阶梯中向上或向下移动一级。流动程度与下述因素有关,比如较高的教育,或者在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家庭组织类型。在扩大家庭是常态的社会中,流动常常受到严格的限制。独立的核心家庭则使流动变得更加容易。只有有限流动的严格分层社会,通常使大部分人的生活特别压抑。9.政治组织和社会控制我们生存的某些基本东西,比如合作,在其自身内部包含自我毁灭的种子,一个恰当的例子是帮派暴力, “我的群体比你的群体好”这种观念。为了解决社会内部、社会之间的失序问题,政治组织诞生了。政治组织是指社会借以对内维持
32、秩序、对外管理它与其他社会有关事务的工具。按复杂性次序来分,我们- 11 -可以把政治组织依次分为非集权的队群和部落,以及集权的酋邦和国家(p351,表 12.1) 。队群是寻食社会和其他一些流动社会特有的,它是由政治上独立、但相互之间有亲属关系、并居住在同一地区的家庭或家户组成的。队群政治组织是民主的,非正式控制通过闲言碎语和冷嘲热讽的形式出现的舆论发挥作用。队群的领导人是年长男性,有时候也会是妇女,只要群体成员相信他们领导得不错而且决策正确,他们的个人权威就会一直延续下去。部落有若干独立的队群或其他社会单位组成,靠诸如继嗣群体、年龄等级或共同利益之类的统一因素而联系在一起。由于经济通常是建
33、立在作物种植或畜牧基础之上的,所以部落的人口比队群的人口多,但其内部的家庭单位仍然相对自治和平等。就像在队群中一样,部落的政治组织是短暂的,领导没有维护权威的强制手段。很多部落社会赋予氏族以政治权威。一群长者或男女头人管理其成员的各种事物,并在与其他氏族打交道时充当本群体的代表。关于部落中的权威,还有另一种不同情况,即美拉尼西亚的头人,他得先积累财富和政治权力,直到人们承认他是首领。分支世系群制度(较大群体分裂成若干氏族,而这些氏族又进一步分化为若干世系群的政治组织形式)与氏族的运作相似,是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部落组织的罕见形式,各种不同的最小世系群分支成员之间发生严重争端时,所有其他分支成员都
34、站在与之关系最紧密的竞争者那一方,于是这一事件又牵涉到当事方上层世系群,这种政治组织系统叫作互补或平衡对立,它有可能导致广泛的世仇。部落的年龄等级制度超越地域和亲属群体。领导权赋予群体中同一时期加入年龄等级的男子,这些男子作为一个年龄组从一个年龄等级升入另一个年龄等级,直到达到合适的年龄而成为长者。在某些部落中,共同利益社团也行使政治权力。当一个男孩达到战士地位时,他就会加入某个社团,这些组织管理部落事务。当社会的人口越来越多,并且在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时,领导权就会比较集中。酋邦是分等级的社会,其中每个成员都在等级制度中占有一个位置。个人在继嗣群体中的地位和与酋长关系的亲疏决
35、定他的职位。权力集中在单个酋长手中,他的职务通常是终生的,而且往往是世袭的,他的真正的权威使他能在所有事物上把他的全体人民团结起来。酋长控制其人民的经济活动,可以聚集大量个人财富,这加强了他的权力基础,财产可传给其继承人。世界各地传统的酋邦都很不稳定。这是因- 12 -为次一级酋长想从高一级酋长手里夺权。最集权的政治组织是国家。它有中央权力,可以合法地使用暴力去执行一套严密的成文法律,维持秩序,其使用的暴力甚至超出其国界。国家有庞大的官僚制度支撑其中央权力的权威。国家只有在大量不同群体的社会才存在。一般来说,他是分层社会,经济职能和财富都分配不均。尽管人们认为国家是稳定和持久的,但实际上,它天
36、然就是不稳定、短暂的。国家不同于民族,后者视自己是拥有共同文化的人们的共同体,可能拥有也可能不拥有集权形式的政治组织。历史上,妇女很少担任重要的政治领导职位,在集权化的政治制度下,妇女最易于从属于男子,当国家把控制强加在男女平等的社会之上的时候,这种性别关系就会发生改变,即男人统治女人。社会存在两种控制:内化控制和外化控制。内化控制(文化控制)指通过深刻内化于个人心中的信念和价值而实行控制。这些控制在性质上纯粹是文化的,因为他们深入人们的心灵。它们依靠诸如个人的羞耻感、对神惩罚的恐惧以及巫术报复等威慑。虽然队群和部落极为依赖内化控制,但这种控制凭自身一般是不充分的。每个社会都发展出一套外化控制
37、,又叫作约束,约束是指用来促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的外化社会控制,包含文化和社会控制(指通过公开强制对群体的控制)的不同结合。积极约束,以邻居的酬劳或承认的形式出现,是社会或社会部分成员对受赞许行为所持的立场。消极约束,比如监禁、罚款、体罚或“丢面子”等,体现社会对不受赞许行为的反应。约束也可以分为正式的,包括实在法,以及非正式的,包括规范。正式约束是有组织的,并通过一套既定的社会程序对行为作出奖赏或惩罚。非正式约束是弥散的,他是社区个体成员对某个同胞行为作出的赞同或不赞同的即时反应。其他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有巫术信仰和宗教约束。约束的作用是确保遵守群体规范(包括实在法) ,使社区中的每个社会派别都
38、各安其位。关于法律的恰当工作定义是:它是正式的消极约束。法律具有以下几项基本功能:第一,它界定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规定在不同情况下的适当行为;第二,法律分配用强制实施约束的权力,在集权化的政治制度中,这种权力赋予政府和司法系统,而非集权的社会则可能将这一权力直接赋予受伤害的那一方;第三,法律对社会关系重新加以定义,确保它留有变化的余地以有助于它自己更加有效地起作用。西方社会明确区别针对国家的犯罪行为(叫作犯罪)和针对个人的犯罪行为(叫- 13 -作侵权) 。非集权的社会把所有的违规行为都看成是针对个人的。争端基本上以两种方式加以解决:其一,争端双方可以通过争论和妥协而自愿达成彼此都满意
39、的一份协议,这种解决形式被称为谈判。或者,如果这个过程得到无偏见的第三方的帮助,则被叫作调解。在队群和部落中,第三方的调解人没有强制权力,因此不能强迫争端双方服从这种决定,但作为得到极大个人尊重的人来说,调解人经常可以借助这些判断来影响和解。其二,在酋邦和国家中,经授权的第三方可公布具有约束力的决定,而争端双方不得不尊重这一决定,这一过程被称为裁决。除了管理内部事务之外,政治制度还试图管理外部事务,或者说是处理自治政治单位之间的关系。在这样做的时候,他们会借助暴力,或威胁使用暴力。战争不是普遍现象,因为有些社会不进行我们所知的那种战争。通常,它们是无国家的社会,而且具有自然主义世界观,这是在现
40、代工业社会中几乎已经绝迹的一种态度。任何形式的政治组织都面临一大难题:获得并保持人民的忠诚和支持。从长远看,依靠暴力和强制通常会降低政治制度的有效性。政治生效的基本手段是合法性,合法性即政治领导人统治的权力概念,也是政治过程的基础。建立在合法性基础上的权力,源自其社会成员服从是“正确的”这一信念,因此源于服从者的积极期望。它区别于以暴力为基础的服从,后者源于恐惧,因此源于消极的期望。世界上的大多数政府,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利用宗教 使政治权力合法化。10.文化与超自然力量宗教可以被视为一系列组织起来的、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这些信仰引导人们理解世界,或者帮助他们处理那些他们认为重要、但运用现有组织
41、技术和技巧无法解决的问题。宗教由信仰和行为模式构成。宗教的特征是对超自然存在和力量的信仰。人们通过祈祷、献祭和其他仪式向超自然力量祈求帮助。超自然存在可分为三类:主神(男神和女神) 、祖先之灵以及其他种类的灵魂。男神和女神是伟大而遥远的存在。一般认为,他们控制宇宙或宇宙的某一部分。人们是承认男神还是女神,或者两者都承认,与男性与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相互关系有关。泛灵信仰是对除了祖先之灵以外的灵魂的信仰,相信是这些灵魂激活了自然界的一切。这些灵魂比男神和女神更接近人类,并且更加关注人类- 14 -活动。泛灵信仰在那些把自己视为自然一部分而非高于自然地民族中是很常见的。对祖先之灵的信仰基于这样一种观
42、念:人是由身体和灵魂组成的。人死的时候,灵魂脱离了肉体,并继续参与人间的事务。在那些以继嗣为基础,并以祖先为取向的群体中,对祖先之灵的信仰特别常见。泛生信仰与泛灵信仰可能在同一文化中存在。泛生信仰是指向成功结果的力或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体现在任何物体之中。对超自然存在和力量的信仰得以维持,首先,借助于被解释为力量显现的东西。第二,这种信仰之所以持久存在,因为超自然存在具有人们熟悉的属性。最后,神话起到了使宗教信仰和实践合理化的作用。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有男女神职人员和萨满这类专业人士来引导宗教实践,并介入超自然界。萨满是善于借助异常意识状态来接触和操纵超自然存在和力量的个体。他们所做的事有利于释放社
43、会个体之间的紧张状况。萨满为社会提供关注的焦点,有助于维持社会控制。萨满教对萨满的好处是使其获得声望,有时候还使其拥有财富以及在艺术方面为其提供表现自我的途径。宗教仪式是活动中的宗教,通过宗教行动,社会纽带得到强化。生命中的危机时刻是举行仪式的恰当时机。阿诺尔德范根纳普把这种生命礼仪分为分离、过渡和融入三个阶段。强化仪式是标志群体生活而非个体生活危机时刻的仪式。它们能够把人们团结起来,减少对危机的恐惧,并促发集体行动。葬礼上的各种仪式是人们失去亲人或朋友之后,为人们重新进行社会调适而提供的强化仪式。强化仪式还可能包括寻求吉利条件的一年一度的庆典在诸如播种和收获等重要活动前后举行。巫术的经典人类
44、学概念是人们通过借助某种规定的方式使超自然力量以某种方式起作用。巫术与宗教的区别不在于巫术是一种伪科学,它们不是彼此分离的。 (详见原书)弗雷泽对巫术的两大基本原则:第一, “同类相生” ,称之为模拟巫术、交感巫术;第二,事物或人之间一旦发生接触就能彼此影响,即使以后不再接触,称之为接触巫术。巫技是指对事件的解释基于下述信念,即某些个人具有天生的精神力量,能引起包括疾病和死亡在内的伤害。巫技的作用是使个人能够为自己的不幸找到解释而又不用自己承担任何责任。甚至恶巫技也能在社会控制领域起积极作用。它还可以在不破坏更大群体规范的情况下,为敌对和挫败情绪提供一条发泄途径。宗教(包括巫术和巫技)发挥着几
45、种重要的社会功能。首先,通过提供正确和错误的观念,它约束范围广泛的行为。第二,它为- 15 -可接受的行为设定标准,有助于现存社会秩序永久延续。第三,它将作决定的负担和责任从个人身上转到神的身上。第四,它在维持社会团结方面起很大的作用。最后,宗教还为教育服务,仪式性的庆典能够增进对传统知识的学习,因此有助于确保无文字的文化延续。复兴运动是社会成员想要构造更令人满意文化的审慎努力。这一定义强调的不仅是宗教活动领域的改革,而且也是整个文化系统的改革,所有的宗教都源于这类运动。11.艺术艺术是为了解释、表现和享受生活而对人类想象力的创造性运用。它源自人类独特的能力:用符号赋予物理世界以超功利目的的形
46、态和意义。人类学家关注的是一种反映文化价值和人类关怀的艺术。口头传统是指文化中非书面的故事、信仰和习俗。口头艺术包括叙事、戏剧、诗歌、咒语、谚语、谜语和文字游戏。其中人们研究的最多是叙事,它分为三类:神话、传奇和故事。神话是指一种宗教性的叙事,解释世界怎样变成现在这种形式的。通过描述一个有秩序的宇宙,神话发挥着为有秩序的行为设定准则的功能。传奇是指发生在创世纪后的世界,被作为真实的时间来讲述的故事,它们常常叙述英雄的壮举、人民的运动和当地习俗的确立。以诗歌或散文形式出现的长篇传奇称之为史诗。史诗一般存在没有文字,但有国家政治组织形式的社会中,它们的作用是传播和保存一种文化的法律和政治惯例。在有
47、文字的社会中,历史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史诗发挥这些功能。人类学家之所以对传奇感兴趣,是因为它们提示了:在一种文化中,模范的伦理行为是什么。故事是指为娱乐而虚构出来创造性叙事。故事既有教育意义又有娱乐功能。人类学对故事的关注部分集中于这种事实,即它们的分布为文化接触或文化隔绝提供了证据。民族音乐学是指根据音乐的文化环境来研究社会中音乐的学科。几乎任何地方的人类音乐都是通过音阶而得到认识的。音阶体系及其变化构成了音乐中的调性。调性决定旋律与和声的可能性与界线。节奏是音乐中的一个组织性因素。音乐的社会功能在歌曲中非常明显。和故事一样,歌曲也可以表达一个群体的关怀,只不过歌曲由于调性、节奏和曲式的封闭系
48、统强加的限制,而更具形式主义特点。音乐还可以作为一个社会或种族群体确立自己独特身份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同时,音乐- 16 -还可以用来推进特别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议程,或者为任何一个其他目的服务。绘画艺术既可以被看成是具象的,也可以被看成是抽象的,而实际上,这些类别只代表一个连续变化的两极。非洲南部的岩石艺术说明了研究艺术可采用的三种研究方式。美学的和叙事的研究方式集中关注事物怎样得到描绘,以及什么事物得到描绘。它们本身很少揭示艺术究竟是什么,并可能表达出有关创造该艺术民族的歪曲看法。只有阐释的研究方式能够揭示另一个民族艺术的意义。这种研究方式需要借用丰富的民族志和其他各种可靠的资料,并且可能证
49、明这种艺术远比人们可能预料的要复杂得多。将这种研究方式应用于非洲南部的岩石艺术,我们看到,当殖民主义者侵入布须曼人地区时,绘画和雕刻实际上怎样成为布须曼人解决变化中的权力关系的那种战略的组成部分。第三条线 纵向-过去与未来1.人类文化的起源人类在生物学中被归属于灵长目,灵长目还包括狐猴、趾猴、猴、类人猿等哺乳动物。调适指有机体获得对于可利用环境的有利调整,也指这个过程的结果。自然选择,指具有最适合特殊环境特质的个体最适合某种特殊环境而生存的能力,并且比没有这些特质的有机体拥有更频繁繁殖的演化机制。解剖学的调适包括灵长目动物的齿系、感官、灵长目动物的脑、灵长目动物的骨骼。通过行为的调适也很重要(详见原书 p67-78,黑猩猩与倭黑猩猩的行为 )。人类的发展经过原人、能人、直立人以及智人等阶段。原人指包括人和近似人的灵长目动物亚科。原人可以追溯到 560 万年前到 580 万年前东非的化石为代表。南方古猿是最早的著名原人,生活在 100 万420 万年前之间。早期形式的南方古猿看来产生了早期形式的人属。虽然从腰部以上起仍然明显地像类人猿,但是南方古猿具有完整的人类齿列。这种新属即是肉食者也是工具的制造者。南方古猿为人类学家提供了两个鲜明的事实:其一,至少在 440 万年以前,这种原人就完全以两足直立行走了。其二,原人他们获得高度发达的、增大的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