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单元学习总结,内容索引,网络构建 整体架构,知识总结 归纳整合,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网络构建 整体架构,知识总结 归纳整合,一、宗教改革的必然性 中世纪天主教会是西欧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也是封建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有力工具。14、15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逐渐衰落,近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产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和适应本阶级需要的世俗化的文化体系,而教会为维护自己的利益,阻碍国家的统一,即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成为宗教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天主教会的腐败、搜刮以及对社会进步人士、异教徒的迫害,引起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天主教会已经成为欧洲社会发展的
2、绊脚石,一场针对天主教的宗教改革势在必行。文艺复兴也推动了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揭露,为马丁路德等宗教改革家提供了攻击天主教会的炮弹。,二、西欧宗教改革的内容及对当时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并指出其实质 1.作用 (1)它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2)宗教改革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它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促进了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
3、了新兴民族国家的发展。 2.实质:西欧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皇神权统治的社会思想政治运动,实质上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三、德国、瑞士和英国三大宗教改革运动的比较,四、新教与天主教的主要差异 1.在经典方面:新教认为,圣经是教徒的惟一最高权威,而天主教则认为圣经只有通过罗马教廷的解释才能成为教徒的最高权威。 2.在教义方面:新教主张“因信称义”,破除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开展革新;而天主教则要维护教皇绝对的传统权威和领导地位,主张“因行称义”,教权高于王权。 3.在教规方面:新教无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灵活、开放,与各方面接触和对话;而天主
4、教则有严格的教规制度,其活动方式较为保守。 4.在仪式方面:新教主张主教、牧师都可以结婚,反对独身;而天主教则规定,主教、神父都不能结婚,必须“守贞洁”,终身不娶。,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例题 (2017天津高考)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仰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明考点:宗教改革 二抓关键:“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
5、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 第二步:逐项分析,答案 D,概念类选择题的解题技巧,高分策略指导,题型特点 历史概念是指人类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抽出来,加以概括形成的认识。考查形式:一是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题肢中的备选项则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词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准确的理解是”等;二是题干提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题肢提供四个概念作为备选项,在题干中经常出现的主要标志性词语有“反映了”“对其理解”“其本质是”等。,解答方法 (1)史论结合法。运用唯物史观、辩证法的相应理论和观点对题干与题肢进行指导分析,再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印证,从而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2)逻辑推理法。将题干与题肢提供的四个备选项逐一对照,对两者逻辑关系进行推理,选取最深刻、最本质、最广泛的选项。 (3)定性分析法。分析题目的要求,再对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有目的的分析,进而分析选项,凡与题干中的概念性质不同或不符合题干中的概念范围的选项都要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