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防雷防静电装置检测规范.pdf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003465 上传时间:2019-01-29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71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雷防静电装置检测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防雷防静电装置检测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防雷防静电装置检测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防雷防静电装置检测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防雷防静电装置检测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ICS 91.120.40 A 47 DB62 甘肃省 地方标准 DB 62/T 2312 2013 防雷 防 静电装置检测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Inspection of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Anti-static Device 2013 - 02 - 19 发布 2013 - 03 - 10 实施 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62/T 2312 2013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分类和分级 1 5 民用建(构)筑物防雷防静电装置安全检测部位及检测点的确定 2 6 民用和工业配

2、电设施防雷防静电装置安全检测部位及检测点的确定 3 7 电子设备场所防雷防静电装置安全检测部位及检测点的确定 4 8 危险化工场地防雷防静电装置安全检测部位及检测点的确定 5 9 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测量 7 10 检测数据整理 . 8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检测项目 9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防雷防静电装置检测测量业务表格样式 . 10 DB62/T 2312 2013 II 前 言 本标准由甘肃省气象局、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甘肃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甘肃省防雷中心、天水市 气象局 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 华、陈尚德、胡 晖、王晶晶、李韦霖、李亚南

3、、黄鹏程、李 磊、 张景平、 王 琦、张胜才 、陈勇伟 。 DB62/T 2312 2013 1 防雷防静电装置检测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防 雷 防 静电装置安全 检测部位和检测点的确定 。 本标准适用于已建、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建(构)筑物、爆炸危险环境、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场地、通信系统、广播电视系统、医疗成套电子设备设施等场地和 场所 的防雷 防 静电 装置 的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 中的条款通过 本 标准 的 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 标准 。凡是 未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标准 。

4、GB 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343-2004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GB/T 21431-2008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 适 用于本 标准 。 3.1 检测部位 detected sites 根据 防雷防静电 装置的结构和相关规范 , 所 确定建(构)筑物及设备需要检测的 位置 。 3.2 检测点 detection point 根据 防雷防静电 装置的结构和相关规范 ,所 确定需要检测的点 。 3.3 接闪网交叉点 netted lightning protection system crossing 接闪网两根或

5、多根金属材料相交的点。 3.4 总配电箱 main power distribution box 一个单位或一个系统的配电设备,其可以控制这一区域的全部供电。 3.5 区域配电箱 area power distribution box 一个单位或一个系统内控 制一部分的配电设备 ,其可以控制这一部分的全部供电。 3.6 用户配电箱 user power distribution box 控制一个分区域的配电设备,其 后端 不再 有其它较集中的用电控制设备。 3.7 终端配电设施 terminal power distribution device 直接连接用电设备的供 配 电 设施 。 4 分

6、类和分级 DB62/T 2312 2013 2 4.1 建 (构) 筑物的防雷分类 应按 GB 50057-2010中第 3章 、第 4.5.1条及 附录 A的规定对建筑物进行防雷分类 。 在设有低压电气系统和电子系统的建筑物需防雷击电磁脉冲的情况下 , 当该建筑物不属于第一类、第二类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和不处于其他建筑物或物体的保护范围内时 , 宜将其划属第三类防雷建筑物。 4.2 雷电防护分级 应按 GB 50343-2004中第 4章及附录 A的规定对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等级进行划分。 5 民用 建(构)筑物 防雷 防 静电装置安全 检测部位及 检测点的确定 5.1 建 (构) 筑

7、物外部 屋面 设施 5.1.1 建(构)筑物 接闪带 、接闪网 依据相关规范规定 的应 设立的引下线或接地点 的 数量 ,即为检测点数量。 操作中宜首先将建筑物每个凸角确定为必须检测点,再根据检测点间距 确定 中间检测点 , 使两检测点之间的距离 不大于 各类防雷建(构)筑物的引下线布设间距, 具体 按 表 1确定。 表 1 建(构)筑物屋面接闪带(网)检测点确定 建筑物防雷类别 检测部位 两 检 测点间 检测点确定方法 一类 建筑物屋面接闪带(网)与引下线连接处 。 12m 首先确定建筑凸角,再确定中间 检 测点。 二类 18m 三类 25m 5.1.2 引下线 引下线每根 确定 1个检测点

8、 ; 断接卡每个 确定 2个检测点。 5.1.3 建(构)筑物 屋面 的接闪杆(塔)、水箱、放散管、通风管、 风机、金属管道 、太阳能热水器、金属构件 等 按 以上独立设施的 数量每个 确定 1个 检测点 。当以上设备有法兰盘或螺接点时,法兰盘和螺接点数量 即为 增加 的 检测点 数量 。 5.1.4 建(构)筑物上的金属防护栏、广告牌、金属门窗、玻璃幕墙的金属框架、防晒棚 、 装饰物等 根据 其结构、形状 , 按照 表 1确定检测点。 5.2 进出建筑物设施 5.2.1 进出和连接建(构)筑物 的 各类金属管、呼吸管、金属通风管 及 其它金属物体 金属管应在两端各确定 1个检测点 ,当两检测

9、点的间距每大于 25m时增加 1个检测点,使两检测点的间距不大于 25m;呼吸管和金属通风管应根据其 数量每个确定 1个检测点 ;其它金属物体应 按接地点的 数量 确定检测点。 5.2.2 穿线金属管、线(槽、桥、架)等建筑物内附属设施 依照检测对象的结构和布设情况,根据其端头、拐角、分叉和接口的 数量每个确定 1个检测点 , 当两检测点的间距每大于 25m时增加 1个检测点,使两检测点的间距不大于 25m。 5.3 建筑物内部设施 5.3.1 管道井、线路井 中金属设施 从入口开始至大楼顶层终端,按每井每两层 确定 1个检测点,两检测点间距大于 12m时 , 中间应增加1个 检测点。 5.3

10、.2 建筑物供电系统 依照 第 6章 内容确定检测点 。 DB62/T 2312 2013 3 5.3.3 电梯系统 电梯机房内曳引机、控制柜 按 设备 数量每个 确定 1个 检测点 ; 线槽 两端各 确定 1个 检测点 ,当有跨接时应增加检测点。 电梯机房内配电设施 的 检测点 依照 第 6章 内 容确定。 道轨、井道内的等电位连接排每条 确定 2个检测点;轿箱、召唤器、电梯门、楼层显示器按设备 数量每个 确定 1个 检测点 。 5.3.4 消防、安防、语音、图像、数据系统 监控室、操作室、中继室 、消防水泵房 和专用配电设施 应 按 第 7.6条、第 7.7条及第 7.8条的规定 确定检测

11、 点;总配线箱、 区域配线箱、终端配线箱等按 每 设备 3个 确定检测点;室外设施按应设立的接地点 数量每个 确定 1个 检测点 。 5.4 孤立建(构)筑体 5.4.1 构筑物或古塔、水塔、塔吊、铁塔、 储 罐及其它孤立高耸的构筑 物 等 根据其大小、形状、结构 , 按照 所属防雷类别确定检测点; 其附属接闪杆 的 检测点 按 5.1.2条 确定;水塔上下 水 管 道 等电位接地, 按进出管道 每根 确定 1个 检测点。配电系统 的 检测点 按照 第 6章 内容 确定。 5.5 锅炉房 5.5.1 锅炉房建筑体 根据使用能源类型, 按照第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 的 要求 , 依照 表 1和表

12、 2确定检测点。 表 2 建筑物外附属物检测点确定 物体所处位置 被测物体 确定方法 检测点的确定 建 筑屋面或外侧 接闪杆(塔)、天线、水箱、放散管、通风管、太阳能热水器、 风机、金属管道 等。 按物体个数 被测物体各确定 1 个 检测点。 金属防护栏、金属管道、广告牌、金属门窗、玻璃幕墙的金属框架、防晒棚、装饰物等。 按物体结构和形状 按照第 一、二、三类 防雷 建筑物 的 引下线间距确定检测点。 跨建筑体内外 进出和连接建(构)筑物的各类金属管 ( 线 ) 、呼吸管、 金属通风管 等其它金属物体。 按使用性质和接地要求 每 根不能少于 2 点。 构筑物(独立或附属建筑物) 古塔、水塔、锅

13、炉、烟囱、铁塔 、储罐 (非易燃用)、避雷塔(杆 )及其它孤立高耸的金属构件。 按其大小、形状、结构 按照 建筑物防雷类别确定检测点。 5.5.2 烟囱 按照规范规定的引下线和接地点 数量确定检测点 ,高度 40m以下每个烟囱 至少确定 2个检测点, 40m以上的 至少确定 3个检测点。金属烟囱 确定 2个 检测点 。 5.5.3 锅炉主体、操作台、配电箱 、电机 锅炉主体按 接地点 数量每个 确定 1个 检测点 , 但 每个锅炉主体 至少确定 2点 ;操作台根据其设备布线情况, 至少确定 3个检测点;配电箱根据其数量,每个配电箱确定 3-4个检测点;每个电机确定 2个检测点。 6 民用和工业

14、配电设施 防雷 防 静电装置安全 检测部位及 检测点的确 定 6.1 发电室(油机房)、电力室、配电室 等 建筑体 通信、广播电视、医疗设备、重要机房、化工企业、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 及 其它 重要场所 的配电 室 ,按 第 一类防雷建筑物确定检测点;大型企业和生产弱电设施产品企业的配电 室 按 第 二类防雷建筑物确定检测点;中、小型企业和其它 场所 的配电 室 按 第 三类防雷建筑物确定检测点。 DB62/T 2312 2013 4 6.2 穿线管、电缆金属外皮、线(槽、桥、架) 的 接地 按照第 5.2.2条 确定 检测点 。 6.3 龙 门架、各种电力线 杆 塔(支杆)、金属横担等 按其

15、引下线或接地点 数量每个 确定 1个 检测点 。 6.4 等电位 连接 网络(端子、排)、交流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 地、重复接地、 保护接地、 设备固定金属架(桥、导轨)等 按引至设备和引至地网的连接线 数量每个 确定 1个 检测点 。 6.5 高压配电柜、低压总配电柜、分配电柜、 终端配电设施 以及操作台等 按其配电柜(箱)的 数量每个 确定 1个 检测点 。 6.6 零线排、安全保护地线排、电涌保护器、接零点、接地点等布置在柜体内部的设备 按设备的连接结构 , 每个 设备 至少确定 1个 检测点。 6.7 高(低)压变压器、发电机、直流变压器、直流蓄电箱、传输信号机柜 等 独立配电设施 依

16、照设备规格, 高(低)压变压器、发电机、直流变压器、直流蓄电箱 每个设备 至少确定 1个检测点;传输信号 机柜和 其它 独立配电设施每设备 至少确定 3个检测点。 6.8 建筑物供电系统配电室等 按等电位连接系统的接地点和设备的接地连接点确定检测点;总配电箱、区域配电箱、用户配电箱和终端配电设施,按设备规格,依 照 箱(盒)内应该设立接地点的数量 ,每个零线排 确定 1个 检测点 ,每个地线 确定 1个 检测点 ,当接零线和接地线存在 断接点 时,每个 断接点 增加 1个检测点 。 7 电子设备 场所 防雷 防 静电装置安全 检测部位及 检测点的确定 7.1 电子设备 场所 的检测范围 计算机

17、系统,网络系统,通信 及 广播电视系统,安防系统,自动探测、自动控制和调度系统,医疗设施系统 ,消防控 制系统 。 7.2 机房及场所的建筑体 电子信息系统雷电防护等级为 A级的电子信息机房按 第 一类防雷建筑物确定检测点; B、 C级的按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确定检测点; D级的按 第 三类防雷建筑物确定检测点。其它机房和建筑按其所属防雷类别, 按照第 5.1条确定检测点。 7.3 进出机房及场所的管道、穿线管、电缆金属外皮、线(槽、桥、架)接地 依照检测对象的结构和布设情况,根据其端头、拐角、分 叉 和接口的 数量每个 确定 1个 检测点 ,当检测对象 长度大于 6m时 应 增加检测点 ,使两

18、检测点的间距不大于 6m。 7.4 供电系统 按照 第 6章 内容 确定检测点。 7.5 室外设施 馈线拉 杆、接闪杆、旗杆、线路支架(含吊挂钢 绞 线)等较独立的金属 设施 ,按 其 数量每个 确定 1个 检测点 ;通信塔 确定 2个检测点 ;各类 通 信 设施的 天线,按结构、 形状 至少确定 2个 检测点。 7.6 室内等电位连接系统 接 地端子按 数量每个 确定 1个 检测点;汇流排、网格型接地网、设备导轨(支架),按应该连接设备和地网导线的 数量每个 确定 1个 检测点;室内 较大金属构件 、其它专用接地点和接地系统 都应单独 确定检测点。 7.7 各类机柜、操作 台、 控制台、大型

19、显示屏等 按应该设立的保护地线 数量每个 确定 1个 检测点 。 7.8 前端箱、各类通信设备、空调及各类电涌保护器、 UPS、 吊挂铁件 按设备 数量每个 确定 1个 检测点 。 DB62/T 2312 2013 5 7.9 医疗设备 CT系统、核磁共振、 X光机、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免疫分析仪、血凝分析仪等大型医疗设施及相关的操作台、控 制台等按设备规格和要求确定检测点; 手术台、心电监护仪、心电图仪器等较小型医疗设施按 数量每个 确定 1个 检测点 ; 高压 氧舱, 按照 危险化工场地 相关内容确定 检测点。 7.10 计算机机房及信息系统 计算机主机、监控器 , 计算机数据处

20、理、交换、集线器 等设备 , 按台数 每台 确定 1个 检测点;操作台、控制台,按 接地点 数量每个 确定 1个 检测点 。 7.11 电梯系统 按照 第 5.3.3条确定检测点 。 7.12 消防、安防、语音、图像、数据系统 按照 第 5.3.4条确定检测点。 8 危险化工场地 防雷 防 静电装置安全 检测部位及 检测点的确定 8.1 通用场地、系统和设备 8.1.1 建筑物 依照 第 5章 内容 , 按 不低于 第 二类防雷建筑 确定 检测点 。 8.1.2 供电设施 按照 第 6章 内容 确定检测点。 8.1.3 直击雷防护装置 独 立 接闪杆每杆 确定 1个检测点;避雷塔按塔体结构每

21、塔 至少确定 2个检测点, 塔体连接部位按焊 接情况酌情增加检测点; 接闪线、网 按其大小、形状、结构 , 根据 所属防雷类别应该设立的引下线 数量每根 确定 1个 检测点 ; 高杆灯 (路灯) 每杆 确定 2个检测点,其控制箱 确定 3个检测点。 8.1.4 计算机 机 房、网络信号线路、控制系统、 监视 和计量等电子设备系统 按照 电子信息系统 的 雷电防护等级不低于 B级确定检测点 ,具体方法见 第 7章 。 8.2 石油库 石油库的检测点的确定方法依照表 3。 表 3 石油库检测点确定 场所 被测物体 确定 原则 检测点确定 地面或地沟 金属罐、地上或管沟的输油管。 输油管接地规定 按

22、接地点 数量 确定检测点。 金属 罐体 阻火器、呼吸阀、量油孔、人孔、透光孔、法兰盘、管线金属件。 依设备规格和结构按个(组)数确定检测点 每个(组)确定 1 个测检点 跨建筑体内外 进出和连接人工石油洞的各类金属管 ( 线) 、呼吸管、金属通风管。 使用性质和接地要求确定检测点 每 根至少确定 2 个检测点。 装卸油平 台 固定设备、 输油泵、 法兰盘、计量仪表、鹤管、 卸油口、 防静电栓。 按设备 数量每个确定 1个检测点 每 设施至少确定 1 个检测点 栈桥、铁轨等。 按每隔 12m 接地一次确定检测点 先确定两端头测试点,再确定中间检 测点,两测试点间距不得大于 12m。 8.2.1

23、金属罐、地上或管沟的输油管 按接地点 数量每个 确定 1个 检测点 。 8.2.2 金属罐的阻火器、呼吸阀、量油孔、人孔、透光孔、法兰盘(过渡电阻)、管线金属件 DB62/T 2312 2013 6 按 设备 数量每个 确定 1个 检测点 。 8.2.3 进出和连接人工石油洞的各类金属管 ( 线 ) 、呼吸管、金属通风管 各类金属管 (线) 按 其 根数首先确定 2个检测点,当长度 每 超过 50m时增加 1个 检测点 ,使两检测点间的距离小于 50m; 呼吸管、金属 通风管应 确定 1个检测点 。 8.2.4 装卸油 平 台 固定设备、输油泵、法兰盘、计量仪表、鹤管、卸油口、防静电栓 分别

24、按组数 每组 确定 1个 检测点;栈桥、铁轨按 接地点 数量每个确定 1个检测点 ,两检测点间的距离不应大于 12m。 8.3 汽车加油(气)站 8.3.1 露天储油罐和建(构)筑物内储油罐 按 相关规范规定的 储油罐接地点 数量每个确定 1个检测点 ;与之相关的地上或管沟的输 油管每根 确定 2个检测点,法兰盘按组数 每组 确定 1个 检测点。 8.3.2 地埋储油罐 呼吸管(阻火器)、量油孔、法兰盘 分别 按 其 数量每个 确定 1个 检测点 。 8.3.3 卸油(气)台防静电 栓 、加油(气)机、加油(气)枪、加压泵、压缩机、报警器 分别按 数量每个 确定 1个 检测点 ,加油(气)管中

25、间有断接的根 据断接点 的数量 增加检测点。 8.4 液化气站、天然气站 8.4.1 防晒棚 按 第 一类防雷建筑物 , 根据 表 1确定检测点。 8.4.2 罐区 贮气罐、残液罐、 观察台, 分别按引下线 数量每个 确定 1个 检测点 ;法兰盘、 阀门 、报警装置, 分别按组数 每组 确定 1个 检测点。 8.4.3 地上或地沟输气管道、消防管道 按其根数首先 在管道两端各 确定 1个检测点,当长度 每 超过 50m时增加 1个 检测点,使两检测点间的距离小于 50m。 8.4.4 泵房、输气泵、计量仪表、机柜、法兰盘、金属通风口等 分别按 设备 组数 每组 确定 1个 检测点。 8.4.5

26、 充气间设施(含:充气枪、抽残枪、输气管道、法兰盘、电子(台)称、报警装置、穿线管、防静电接地、 人体静电泄放装置、 通风口等) 分别按 设备 组数 每组 确定 1个 检测点。 8.4.6 卸气台 液相管、气相管、防静电栓 , 按 设备 组数 每组 确定 1个 检测点;装卸栈桥、输气管道、法兰盘、阀门、铁路轨道、 金属 构架、鹤管,分 别按 其 接地点 数量每个确定 1个检测点 。 8.5 氢氧站(含乙炔站) 8.5.1 罐区 贮气罐、分离(转换)设备 , 按每罐(个) 的 引下线 数量每根确定 1个检测点 ;排放管、 阀门 、法兰盘,分别按 设备 组数 每组 确定 1个 检测点;架空管、金属

27、构架,分别按 其 接地点 数量每个确定 1个检测点 。 8.5.2 制气(加压)车间(含:各类生产设备、法兰盘、阀门、压缩机、金属门窗及其它金属柜体等) 按 设备 组数 每组 确定 1个 检测点。 8.5.3 充气间(含充气 嘴 、法 兰盘、阀门、金属门窗、金属构件、防静电接地等) 按 设备 数量每个 确定 1个 检测点。 8.5.4 各类金属管 (线) 按照 第 5.2.2条 确定检测点 。 DB62/T 2312 2013 7 8.6 危险化工企业 8.6.1 爆炸危险环境入口处外侧裸露金属体、 金属 护栏、金属门窗、金属支架、 人体 静电 释放装置 按设备 数量每个 确定 1个 检测点。

28、 8.6.2 生产区 、工艺区 各类固定的金属设备、管线、法兰盘、排 放管、 阀门 、支 架、泵、电机、过滤器、缓和器、金属附件、非金属管段屛蔽、穿线管或铠装电缆、各类生产和消防管道,按 其 数量每个 确定 1个 检测点 ;罐体、塔梯、操作台 、等电位连接网络 ,按引下线 数量每根 确定 1个 检测点 。 8.6.3 装卸区 管道、法兰盘、铁轨、 防静电 栓 、栈桥、鹤管、计量仪表 等 , 分别 按 其 数量每个 确定 1个 检测点 ;装卸、 存放化工物品的导电地坪 ,按引下线 数量每根确定 1个检测点 , 当两检测点的间距每大于 12m时增加 1个检测点,使两检测点的间距不大于 12m。 9

29、 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测量 9.1 测量方法 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值测量常用三极法和使用接地电阻表法,其测得的值为工频接地电阻值。 每次检测都宜固定在同一位置,采用同一台仪器,采用同一种方法测量,记录在案以备下一年度比较性能变化。 三极( G、 P、 C)应布置在同一条直线上,宜垂直于地网。 三极法的三极是指图 1上的被测接地装置 G,测量用的电压极 P和电流极 C。图中测量用的电流极 C和电压极 P离被测接地装置 G边缘的距 离为 dGC=( 4 5) D和 dGP=( 0.5 0.6) dGC, D为被测接地装置的最大对角线长度,点 P可以认为是处在实际的零电位区内。 a)电极布置图 b)

30、原理接线图 P 测量用的电压极; C 测量用的电流极; E 测量用的工频电源; A 交流电流表; V 交流电压表; D 被测接地装置的最大对角线长度。图 1 三极法的原理接线图 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指示值 Uc和代入式 RG=UG /I中去 ,得到被测接地装置的工频接地电阻 RG。 当被测接地装置的面积较大而土壤电阻率不均匀时,为了得到较可信的测 试结果,宜将电流极离被测接地装置的距离增大,同时电压极离被测接地装置的距离也相应地增大。 在测量工频接地电阻时,如 dGC取( 4 5) D值有困难,当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电阻率较均匀时, dGC可以取 2D值,而 dGP取 D值;当接地装置周围的土壤电

31、阻率不均匀时, dGC可以取 3D值, dGP值取 1.7D值。 使用接地电阻表(仪)进行接地电阻值测量时,宜按选用仪器的要求进行操作。 9.2 接地电阻值的要求 接地装置的电阻(或冲击接地电阻)值应符合设计的要求。有关标准规定的设计要求值 见 表 4。 DB62/T 2312 2013 8 表 4 接地电阻 (或冲击接地电阻 )允许值 接地 装置的主体 允许值 / 接地装置的主体 允许值 /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装置 10a 天气雷达站共用接地 4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防雷装置 10a 配电电气装置总接地装置 (A类 ) 10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防雷装置 30a 配电变压器 (B类 ) 4 汽车加

32、油、加气站防雷装置 10 有线电视接收天线杆 4 电子计算机机房防雷装置 10a 卫星地球站 5 注 1: 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防雷电波侵入时,距建筑物 100m内的管道,每隔 25m接地一次,冲击接地电阻值不应大于 20。 注 2: 第二类防雷建筑 物防雷电波侵入时,架空电源线入户前两基电杆的绝缘子铁脚接地冲击电阻值不应大于 30。 注 3: 第三类防雷建筑物中属于 GB/T 21431附录 A中 A.1.3.2建筑物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10。 注 4: 加油加气站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电气设各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及信息系统的接地等,宜共用接地装置 ,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4。 注 5: 电子计算机

33、机房宜将交流工作接地(要求 4)、交流保护接(要求 4)、直流工作接地(按计算机系统具体要求确定接地电阻值)、防雷接地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按其中最小值确定。 注 6: 雷达 站共用接地装置在土壤电阻率小于 100 m时,宜 1;土壤电阻率为 100 m 300 m时,宜 2;土壤电阻率为 300 m 1000 m时,宜 4;当土壤电阻率 )1000 m时,可适当放宽要求。 注 7: 按 GB50057规定,第一、二、三类防雷建筑物的接地装置在一定的土壤电阻率条件下,其地网等效半径大于规定值时,可不增设人工接地体,此时可不计及冲击接地电阻值。 a 凡加脚注 a者为冲击接地电阻值。 A 1

34、0 检测数据整理 10.1 检测结果的记录 检测内容见本标准附录 A(规范性附录)。 在现场将各项检测结果如 实记入原始记录表。原始记录表应作为用户档案保存两年。检测 业务样表见 本标准附录 B(资料性附录)。 首次检测时 , 应绘制建筑物防雷装置平面示意图 , 后续检测时应进行补充或修改。 10.2 检测结果的判定 用数值修约比较法将经计算或整理的各项检测结果与相应的技术要求进行比较 , 判定各检测项目是否合格。 10.3 防雷装置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由检测员按本标准 10.1和 10.2的内容填写,检测员和校核员签字后,经技术负责人签发 ,应加盖检测单位公章。 检测报告一式二份 , 一份送受

35、检单位 , 一份由检测单位存档 。 存档应有文字和计算机存档两种形式。 DB62/T 2312 2013 9 附 录 A ( 规范性附录) 检测 项目 A.1 接闪杆 材料名称、规格、质量评定、机械强度、固定方式、导电性能、防腐措施、安装高度、计算保护范围、安装位置、连接方式、焊接工艺、针体垂直度。 A.2 接闪带 (含接闪网) 材料名称、规格、质量评定、机械强度、固定方式、导电性能、搭接长度、焊接工艺、支撑高度、支撑间距、曲率半径、环路电阻。 A.3 引下线 材料名称、规格、质量评定、机械强度、导电性能、安装位置、固定器件、固定间距、搭接长度、焊接工艺、利用系数。 A.4 人工接地装置 材料

36、名称、规格、质量评定、机械强度、导电性能、安置深度、安装位置、安装形式、焊 接工艺、防腐措施、降阻措施、接地电阻。 A.5 自然接地装置 接地材料名称、规格,利用主筋根数,桩柱的利用系数,桩、柱电阻平衡度,土壤电阻率,地下同位含水量,焊接情况,综合电阻。 A.6 避雷器材 型号、参数、保护级数、安置位置和方式,引下线材料的名称、规格。 A.7 水平接闪带 材料名称、规格,质量评定,机械强度,导电性能,安置深度、位置、环的间距,敷设方式,连接方式,与竖井的连接,与 主 筋的连接。 A.8 防静电设施 材料名称、规格,质量评定,机械强度,导电性能,静电地板电阻率,限流电阻,金属、导体对地绝缘率,接

37、地连接方式,接地材料名称 、规格,各接点的过渡电阻,防腐措施、接地电阻。 A.9 其它 屋面 金属物体,竖井金属器件,各类金属管道,电梯,高低压电器设施保护、重复接地。 DB62/T 2312 2013 10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防雷防静电装置检测测量业务表格样式 B.1 防雷防静电装置检测测量报告主要包括防雷防静电装置检测测量综合信息表、防雷防静电装置检测测量内容表、防雷防静电装置检测量测记录表三部分内容。 B.2 表 B.1 B.5 给出了防雷防静电装置检测业务表格样式。 B.3 表 B.1 是基于表 B.2、表 B.3、表 B.4 和表 B.5 的综合信息。 B.4 表 B.2、

38、表 B.3、表 B.4 是不同 场所 防雷防静电装置检测测量 内容表。 表 B.1 防雷防静电装置检测综合信息表 编号:检测表 1 共 页 第 页 受检单位 联系部门 项目名称 联系人 子项目名称 联系电话 项目地址 检测日期 序号 区域名称 检 测点数 隐患点 合格率( %) 结论 1 2 3 4 5 6 7 8 9 10 合计 检测测量 依据及判定 1、以上项目凡 出现 隐患 点, 结论栏即判定为不合格。 2、 检测测量依据。 检测仪器 综合评定: 检测员: 记录员: 负责人: 检测单位(签章) : DB62/T 2312 2013 11 表 B.2 建筑物防雷防静电装置检测内容表 B 编

39、号:检测表 1 C 编号:检测表D 编号:检测表 编号:检测表 2 共 页 第 页 防雷类别 建筑类别 土壤电阻率 建筑高度 建筑结构 土质状况 地上层数 基础类型 年降水量 地下层数 使用性质 雷暴日数 序号 项目 检 查 内 容 检 查 结 果 1 建 筑 物 外 部 雷 电 防 护 接闪器形式 针 带 针 +带 网 2 接闪带敷设方式 明敷 暗敷 3 接闪带与引下线焊接长度 (mm) 6d 6d 4 接闪带规格 ,引下线规格 (mm) 8 8 5 引下线间距 (m),引下线数量 按实际检测情况 填写 6 接闪带支架间距 (m),高度 (cm) 按实际检测情况填写 7 接闪带是否平直可靠

40、合格 不 合格 8 接闪带闭合环路测试 合格 不 合格 9 接闪杆数 ,杆高 (m),保护范围 (m) 按实际检测情况填写 10 接闪杆引下线规格 (mm),数量 4 40/ 10 4 40/ 10 11 防雷装置防腐状况 合格 不 合格 12 焊接工艺 合格 不 合格 13 高大金属物接地状况 有 无 14 电气设施与线路是否在 LPZ0B区 是 否 15 建 筑 物 内 部 雷 电 防 护 电气装置安全距离 (m) 1m 1m 16 天面是否有架空管道 有 无 17 是否有通讯天线、架空线路 有 无 18 接闪带上是否附有线缆 有 无 19 配电制式 TN-C TN-S TN-C-S 20

41、 线路入户方式 架空 埋地 21 电源 SPD 安装情况 共 级 22 第一级 SPD(状态 ,参数 ,L,S 相线 ,S 中性线 ) 按实际检测情况填写 23 第二级 SPD(状态 ,参数 ,L,S 相线 ,S 中性线 ) 按 实际检测情况填写 24 第三级 SPD(状态 ,参数 ,L,S 相线 ,S 中性线 ) 按实际检测情况填写 25 电梯机房 SPD(状态 ,参数 ,L,S 相线 ,S 中性线 ) 按实际检测情况填写 26 电源 N-PE 电压 (V) 2V 2V 27 线缆是否屏蔽和接地 是 否 防雷防静电隐患: 检测单位(签章) : DB62/T 2312 2013 12 表 B.

42、3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防雷防静电装置检测内容表 编号:检测表 3 共 页 第 页 防雷类别 建筑类别 土壤电阻率 建筑高度 建筑结构 土质状况 机房面积 电磁强度 机房照度 机房温度 机房湿度 静电电压 序号 项目 检查内容 检查结果 1 机房 机房所处防雷分区 LPZ1 LPZ2 LPZn+2 2 配电系统 配电制式 TN-C TN-S TN-C-S 3 线路入户方式 架空 埋地 4 电源 SPD 安装情况 共 级 5 第一级 SPD(状 态 ,参数 ,L,S 相线 ,S 中性线 ) 按实际检测情况填写 6 第二级 SPD(状态 ,参数 ,L,S 相线 ,S 中性线 ) 按实际检测情况填写 7

43、 第三级 SPD(状态 ,参数 ,L,S 相线 ,S 中性线 ) 按实际检测情况填写 8 第四级 SPD(状态 ,参数 ,L,S 相线 ,S 中性线 ) 按实际检测情况填写 9 电源 N-PE 电压 (V) 2V 2V 10 防雷等电位连接 接地形式 S 型 M 型 S+M 型 11 接地基准点数量 2 2 12 设备接地线材料及截面积 (mm2) 铜质 6mm2 6mm2; 钢制 80mm2 80mm2 13 接地端子板连接线截面积 (mm2) 铜质 16mm2 16mm2 14 地板龙骨接地点数量 2 处 2 处 15 布线 强弱电是否分开敷设 是 否 16 信息线缆与引下线间距 (m)

44、1m 1m 17 减少线路感应环路状况 合格 不合格 18 屏蔽 机房是否屏蔽和接地 是 否 19 线路是否屏蔽和接地 是 否 20 机房所处分区 LPZ1 LPZ2 LPZn+2 21 设备 设备安全距离 (m) 1m 1m 22 设备 与设备 间绝缘 (S 型 ) 是 否 23 设备接地线状况 合格 不合格 24 信号SPD 是否安装 是 否 25 状态 ,参数 按实际检测情况填写 26 接地线规格 (mm2) 1.5mm2 1.5mm2 27 天馈SPD 是否安装 是 否 28 状态 ,参数 按实际检测情况填写 29 接地线规格 (mm2) 6mm2 6mm2 防雷防静电隐患: 检测单位

45、(签章) : DB62/T 2312 2013 13 表 B.4 危化 化工场地 防雷防静电装置检测内容表 编号:检测表 4 共 页 第 页 防雷类别 建筑类别 土壤电阻率 建筑高度 建筑结构 土质状况 地网形式 地理环境 年降水量 占地面积 成品类型 雷暴日数 序号 项目 检 查 内 容 检 查 结 果 1 建 筑 物 接闪器形式 针 带 针 +带 网线 2 接闪器状况 (防腐、断裂 ) 合格 不合格 3 接闪带材质 (mm),支撑件间距 (m) 按实际检测情况填写 4 引下线材质 (mm),间距 (m),数量 按实际检测情况填写 5 电气设施与线路是否在 LPZ0B区 是 否 6 电气设施

46、防雷等电位连接状况 合格 不合格 7 控 制 机 房 接地形式 , 接地点数量 S 型 M 型 S+M 型, 8 电缆屏蔽层是否接地 2 2 9 设备接地状况 合格 不合格 10 接地干线截面积 (mm2) 铜质 50mm2 钢制 80mm2 11 设备接地线截面积 (mm2) 铜质 6mm2 6mm2; 钢制 80mm2 80mm2 12 生 产 区 设备接地排搭接长度 (mm) 扁钢 2L 圆钢 6d 扁钢 2L 圆钢 6d 13 接地排防腐状况 优 良 合格 差 14 法兰盘跨接状况 合格 不合格 15 人体静电泄放装置 有 无 16 等电位连接带线径 (mm2) 按实际检测情况填写 1

47、7 接闪杆高度 (m),保护范围 (m) 按实际检测情况填写 18 设备 安全距离 (m) 3m 3m 19 配 电 系 统 配电制式 TN-C TN-S TN-C-S 20 线路入户方式 架空 埋地 21 电源 SPD 安装情况 共 级 22 第一级 SPD(状态 ,参数 ,L,S 相线 ,S 中性线 ) 按实际检测情况填写 23 第二级 SPD(状态 ,参数 ,L,S 相线 ,S 中性线 ) 按实际检测情况填写 24 第三级 SPD(状态 ,参数 ,L,S相线 ,S中性线 ) 按实际检测情况填写 25 线缆是否屏蔽和接地 是 否 26 SPD 是否防爆 是 否 27 电源 N-PE 电压 (V) 2V 2V 防雷防静电隐患: 检测单位(签章) : DB62/T 2312 2013 14 表 B.5 防雷防静电装置检测记录表 编号:检测表 5 共 页 第 页 防雷防静电装置 接地电阻() 等电位连接 序号 项 目 名 称 实测值 规定值 规格 阻值 质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国内外标准规范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