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低工资制度,最低工资相关规定,1. 最低工资规定 于2003年12月30日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7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4年3月1日起施行。2.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3.正常劳动,是指劳动者按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在法定工作时间或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从事的劳动。劳动者依法享受带薪年休假、探亲假、婚丧假、生育(产)假、节育手术假等国家规定的假期间,以及法定工作时间内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视为提供了正常劳动。 4.国家指导,地方属地化管理,两年至少调整一次。5.因经营
2、困难确实无法执行的用人单位,经与职代会、工会或职工民主协商一致后,到社保局备案,生产经营恢复后应及时提高工资。,最低工资制度的保障作用,(一) 可以增加贫穷工人的收入:那些赚取最低工资的工人只能勉强度日,较高的最低工资可以使穷人状况变好。 (二) 最低工资可以帮助工会发展更多的工人为其成员,因为参加工会就能更安全地得到最低工资法的保护。工会也可以借助最低工资发的保护,有效地组织非工会成员的竞争。 (三) 有利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由于我国目前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底层劳动者的报酬可能不足以维持自身及所赡养家属基本生存的需要,国家有必要采取最低工资立法,保障劳动者权益。
3、 (四) 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最低工资制度有利于初次分配就缩小收入差距。,最低工资标准不包括的内容,假设: 最低工资制度的完全覆盖 厂商面临的劳动力市场与产品市场均为完全竞争市场 厂商使用劳动力与资本两种要素作为资本投入 无条件执行,新古典经济学对最低工资制度的经济影响分析,规模效应:产品价格上升,产品需求下降,导致总产出下降 替代效应:较高的劳动力价格使得使得厂商在生产过程中用资本替代劳动 劳动力需求下降,新古典经济学对最低工资制度的经济影响分析,两部门模型,如果他们愿意在W0或更低工资处工作,他们可以到未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去寻找职业。但是这
4、样会使劳动供给曲线向右移,降低了未实行最低工资立法部门的工资率。 如果他们不愿意在W0或更低工资率下工作,就会形成自愿失业。,两部门模型,在未实行最低立法的部门,可能会降低工资率而提高就业量:而在实行最低工资立法的部门,由于工资率上升,可能减少就业量。总体来看,整个经济是增加还是减少就业量、平均工资率是上升还是下降,是不完全清楚的。 超额劳动供给是否可以认为失业取决于他们是否在找工作。 最低工资标准的设立,究竟是增加了就业还是增加了失业,取决于最低工资标准的高低,以及劳动力市场的状况等。,最低工资制度在买方垄断劳动市场的经济影响分析,最低工资就业效应的传统研究广泛接受竞争型劳动市场假设,因此,
5、早期的研究大多得出最低工资有损于就业的结论,尽管存在其他一些因素弱化了最低工资的负效应。最低工资就业效应的现代理论逐渐发现了劳动市场中的垄断因素,提高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方向变得模糊,最低工资对就业存在正效应的观点越来越多地见诸于各类文献。,在一个存在买方垄断 ( Monopsony) 的劳动市场 ( 如图所示) ,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截然不同。不存在最低工资管制的情况下,市场的均衡水平由劳动边际成本曲线MC和劳动需求曲线D的交点决定,均衡工资和就业分别为 W和 E。存在最低工资管制时,垄断厂商成为价格接受者,当最低工资介于 W至 W*之间时,最低工资的上升有助于增加就业,最低工资为W*时,就业
6、与竞争均衡时相一致,而当最低工资进一步提高时,就业将下降(MC曲线总是在供给曲线S上方)。如最低工资升至 Wm时,就业水平将降至Em。因此,在买方垄断的劳动力市场中施行最低工资制度对就业的影响方向并不确定,既可能增加就业也可能减少就业,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最低工资制度在买方垄断劳动市场的经济影响分析,总结,若劳动市场存在买方垄断,最低工资标准适度的上调有助于提高低收入者的就业水平,加强对最低工资执行状况的监管则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低收入者的就业和收入水平,从而改善他们的福利。 最低工资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对其适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具有保障功能,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如果使用不好,也会对当地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最低工资制度不是一项简单的制度规范,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劳动力市场状况、生活水平、物价、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而且要结合整个国家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整体战略调整的需要,周密安排,科学决策,才能真正发挥最低工资制度调节和保障社会经济生活的作用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