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俗世奇人教案教材分析:泥人张塑造了一位有着独特技艺和性格的民间奇人的形象,人物都刻画得形神兼备。课文语言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极富表现力。教学时,采用多种教学形式,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把握人物的形象,理解“俗世奇人”的大本领大智慧。 好嘴杨巴向我们讲述了两位天津市井奇人杨七和杨巴的故事。由慢条斯理,发展到骤然紧张,最后是轻松诙谐本文情节跌宕起伏,再加上“津”味十足的语言,深受读者喜爱。标题中“好嘴”的“好”字,是文章的文眼,文中叙述、描写皆为“好”字而设,故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对“好”字深层意义的挖掘上。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2品味语言特点,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
2、。过程与方法:以情景诵读,情节表演,佳句品味,人物分析的形式学习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小人物的大智慧,引导学生体会我国文化遗产的宝贵。教学重点1. 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2.整体把握文章,赏析文章的美点。教学难点研读,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来源:gkstk.Com教法1、情景诵读,情节表演法 2、美点寻踪法。学法1.自主学习法: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要自主、独立地预习,并收集有关民俗的资料,锻炼收集信息的能力,为上课作好准备。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来源:gkstk.Com3、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体验法:引导学生积
3、极积极表演,体验文本。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认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结合工具书,查阅资料,搜集有关民间奇人的故事。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历代的史书,大多只给帝王将相、伟人名人立传,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也不乏奇人高手,他们又何尝不值得大书特书。读了两篇短文,相信你会受到启迪。二、走近作家作品冯骥才,当代作家。代表作短篇小说雕花烟斗 ,中篇小说啊! 、 神鞭 俗世奇人共有 19 篇作品,是作者的文化小说的最后一个系列。文章用天津话以及古典小说的白描入笔,极具有故事性和传奇性,并由日本画家作了精美的插图。旧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
4、,因而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这些人物空前绝后,然而都是俗世里的俗人;这些事情匪夷所思,却都是真人真事在冯骥才独到的眼里、幽默的笔下,这些“俗世奇人”个个显的生动有趣,活灵活现。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余闻者甚多,久记于心;尔后虽多用于神鞭 三寸金莲等书,仍有一些故事人物,闲置一旁未被采纳。这些奇人妙事,闻所未闻,倘若废置,岂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笔录下来,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故而随想随记,始
5、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总名俗世奇人耳。 三、检查预习1解题“俗世”是什么意思?“奇人”是什么意思?“俗世”是民间社会,多指下层百姓生活的民间。 “奇人”是指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或工匠。2字词发蔫 nin 绰号 chu 刷浆 jing 戳 chu 一瞅 chu发怔 zhng 褒贬 bo 怵 ch抠 ku 瓢 pio 难堪 kn四、情景朗读五、整体感知1.用自己的话概括泥人张、杨七、杨巴究竟“奇”在何处?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泥人张:捏泥人,单只妙手见功夫;护尊严,一身傲骨笑权贵!杨七:构思巧妙、手艺精巧杨巴:随机应变、处乱不惊2.泥人张和杨七、杨巴的共同点是什么? 都是俗世奇人,
6、他们都有拿手擅长的行当,可以说是有大本领大智慧。 3在泥人张中说技艺靠“手” ,而在好嘴杨巴中说技艺靠“嘴” ,两者是否矛盾?并不矛盾。本文是写天津生活的高超技艺,而技艺又有许多种,不但有手艺,还要会推销,因此才会有天津的热闹生活。六、美文美读1.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为什么说”有第一,没第二”?用到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了以此写出泥人张的技术超凡绝伦,用到了夸张的修辞手法2. 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这些话在他手里的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 (你怎么理解句中加点的“找”字,试着将它换成其他的动词,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7、)原本海张五想在泥人张身上“找乐子” ,但泥人张却反在海张五身上“找乐” ,为泥人张塑造了一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形象。3.本文的语言极富表现力。比如,泥人张捏好海张五头像后, “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 ,这个“戳”字展现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真是不可更易的一个字。4泥人张是个什么样的人?在技术上,泥人张是个超凡绝伦的人;在性格上,他是个镇定自若,机智,智高一筹的人。捏泥人,单只妙手见功夫;护尊严,一身傲骨笑权贵!小结:泥人张泥人高手“泥人张”遇海张五贱卖“海张五”智斗传千古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5.这一来,叫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茶汤不爱吃,反倒奖巨银,为嘛?傻
8、啦? 请赏析本句好在哪? 通过在场人们的迷惑,从侧面写出了杨巴的聪明机智,体现杨巴智高一筹。6.赏析本段在内容上的作用自此,杨巴在天津城威名大震。那“杨家茶汤”也被人们改称做“杨巴茶汤”了。杨七反倒渐渐埋没,无人知晓。杨巴对此毫不内疚,因为自己成名靠的是自己一张好嘴,李中堂并没有喝茶汤呀!来源:学优高考网结尾提升主题,好嘴之好,好到中堂未吃,却茶汤更名,杨巴威名大震,可谓嘴建奇功,嘴出奇人。还用了杨七的埋没反衬出杨巴的名气。 “俗世奇人”名副其实,流传后世。 7品析好嘴之“好”品析内容: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
9、非!品析角度:说话的难度、说话的艺术、说话的效果、他人的反应示例:1.从说话的难度看:一是李中堂勃然大怒:“打落” “乱飞” “泼了一地” ,众官员都“吓懵了” ,情势紧急,千钧一发,这需要“敢说” 。二是左右为难:说是芝麻,这等于“骂中堂大人” ;不说是芝麻, “等于承认给中堂大人吃脏东西” ,自己要吃大亏,甚至会掉脑袋。这需要“巧说” 。三是时间紧迫:必须赶在中堂说话之前说,需要“快说” 。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2.从这句话本身看:有两个关键词:一是“不知道”:前文明明说“猜到” ,这儿却说“不知道” ;二是“不爱吃”:前文明明说中堂大人“不知道” ,这儿却说“不爱吃” 。这样说,有
10、两大妙处:一是明确告诉李中堂这是“压碎的芝麻粒” ,不是脏东西;二是给李中堂留足了面子。既没说是芝麻,也没有不是芝麻,一个“不知道” “不爱吃” ,使紧张的情势顿时化解。3.从说话的效果看:不但使所有人转危为安,而且李中堂对杨巴“心生欢喜” “赏银百两” ,从而使杨巴“威名大振” 。4.从他人的角度看:故事开端,并不写杨巴,而是从夸赞杨七的高超技艺开始,在第五段用“但是”一转,我们就明白了写杨七是为了衬托杨巴的。杨巴说话之前,众官员“吓懵了” “一个比一个糊涂” ,而杨巴“立时猜到” “一转两转三转,主意就来了” ;杨巴说话之后,李中堂觉得他“机敏过人” “心生欢喜” ,在场所有人“摸不着头脑
11、” ,而杨巴“心里头却一清二楚全明白” 。危难之间显身手。话不在多,而在敏捷、巧妙、适时。作者有意把杨巴放在千钧一发的风头浪尖上去表现,的确收到了以简驭繁、以少胜多的效果。七、拓展训练1、 “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 , “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揣摩这些话,看作者对待手艺和手艺人持怎样的态度?你认为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按作者的观点做事、做人能行得通吗? 在作者看来,人有手艺就可以生存,手上有绝活就可以不求人、不靠人。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做事、做人除了靠自己的本领外还要讲求与别人合作,共同探求,共同发展。 2说说你周围有什么“俗世奇人”?讲一讲,让同学们听听。可以结合本地
12、的风俗民情,互相交流。 八、小结泥人张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情节、语言。个性奇特的泥人张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历久不绝。读这样的作品,如夏日饮冰茶,爽口又爽心。 值得人深思的是该如何保护这些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该做点什么?从冯骥才先生充满睿智的文字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让我们勇敢地承担起这一责任,为文化大厦添砖加瓦,为文化巨轮保驾护航! 泥人张、杨七、杨巴这些小人物在封建时代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在谋生过程中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轻视、排斥、剥削和挤压。这种生存压力,也促成了小人物特殊的生存策略。但这又是一个多么无奈的回答:明明是李中
13、堂的错,却要抢着加在自己身上;明明自己无错,却要抢着求恕罪。这种机灵是生存空间遭到挤压之后的人格扭曲,是面对生存困境时的顺时应变,是以牺牲自己的人格做代价的。九、布置作业我来写我身边的“俗世奇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有个性人物,我们要注意观察,从他们的生活中找到能表现其个性的小事,还应该去尝试着抓住这些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特征对他们进行描写。如果我们学会了去发现人物的个性美,我们眼中的世界就会变得丰富多彩了。板书设计俗世奇人 天津民俗泥人张好嘴杨巴手艺嘴艺泥人高手遇海张五智斗传千古生意红火遇李中堂巧答美名扬教后反思:学习通过学习,能基本品味文章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点;能体会文中
14、小人物的大智慧,体会我国文化遗产的宝贵。我觉得有以下问题值得反思:1自主学习不够:这篇课文上下来,我越来越感觉这个思路明显的缺点就是预设性太强,学生自主发现不够。从导入到感知,由感知到研读,由研读到延伸,是一个逻辑严密、不容打破打乱的系统,并且都在教师的预设和掌控之中,教学呈现一种封闭状态,开放性不够。2。学生准备不够:“讲述”和“想象”这两个活动的思维含量都很高,要出色完成,必须经过充分的、积极的思维加工。教学中,我有“往前赶”的心理,给学生预留的时间不够充足,致使有的学生仓促对话,准备不足。 “探究”活动中,学生很难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很容易架空文本,教师要作必要提示和点拨。根据学生具体情况,也可以给每个小组提示相应的角度,然后让他们按教师提示探究。3联系现实不够:除导入和一次讨论“你想拥有这样一张“好嘴”吗”之外,再无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实践一再证明,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心灵扬帆起航,时时处处把学生“摆进去” ,学生才能陶醉其中,积极参与。比如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怎么说?假设杨七杨巴就生活在你家小区里,你认为他们会生活得很好吗?你想分别对他们说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