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卡尔马克思 (18181883),共产党宣言 资本论,1836年的马克思 (自画像),1867年的马克思,1875年的马克思,1882年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国际无产阶级的领袖。,反杜林论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弗里德里希 恩格斯 (18201895),马克思和恩格斯自1844年在巴黎结识时起,两个人共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努力奋斗,在斗争中结下真诚而无私的友谊。40年间,他们精诚合作,亲密无间,在一切重大问题上,他们的看法保持了高度一致,共同撰写了
2、许多经典著作。即使分居两地,也通信联系,交流思想感情,相互支持。两个人都为结识对方而自豪,“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列宁语),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佳话。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英国伦敦逝世,3月17日葬于伦敦城北的海格特公墓。在葬礼上,恩格斯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马克思墓,位于伦敦海格特公墓,墓志铭: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的结构,梳理文章的思路,感知马克思的伟大功绩。,2.学习借助文体特点和有标志性的语句来理解文章内容、结构和层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方法。,在马克思墓前的讲
3、话,特殊关系,特殊场合,特殊气氛,悼词,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开头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结尾悼念:对死者的悼念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主体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结构,述其哀,赞其功,颂其德,有针对性,中心突出,开门见山,围绕主题,感情深挚,语言通俗,特点,思路与结构,思路,是指从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维路径。文章从上一句到下一句,从上一段到下段,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这种路径、脉胳。思路表现为结构,结构隐含着思路。,思路有不同的层面。总体有总体的思路,局部有局部的思路。几个大部分
4、,前后的有机联系,是文章的总体思路。一个部分往往有几个层次,几个层次前后的有机联系,是一个部分的思路。一个语段几个句子前后的有机联系,是一个语段的思路。,1、理清总体思路,前提是能够揣摩关键语句,然后从归纳大意入手,进而分析结构。但是不能到此为止,而应该在分析结构的基础上,着力探究这样安排有什么道理,后一部分接前一部分有什么道理。2、理清局部思路,方法可以类推,只是要更细致一些。,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逝世情况伟大的贡献巨大影响,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一般地,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写作思路,1、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2、逝世造成的损失,对象上,对于欧美
5、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程度上:,不可估量 空白,3、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特殊运动规律,、研究的领域很多,发现独到,不是浅尝辄止,、从事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科学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从事理论研究的目的:指导革命实践),、一生主要革命活动,真正使命:,推翻资本主义及其国家制度 解放无产阶级,革命业绩:,、在当代的巨大影响,敌人:,忌恨 诬蔑,战友:,尊敬 爱戴,、深切悼念马克思(他的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生前的巨大贡献),宣传方面 组织方面,1、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巨大贡献,2、逝世造成的损失,(生前的巨大贡献),科学
6、家,理论家,3、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4、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运动规律,、领域多,发现独到,不浅尝辄止,革命家,实践家,、从事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从事理论研究的目的),、一生主要革命活动,真正使命,革命业绩,8、巨大影响与无私品质,敌人:,战友:,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一),(二),(三),这个人逝世,承 接,正因为这样,因 果,理论贡献,两个“对于”,(总纲),不可估量的损失,马克思逝世,实践贡献,两个发现,(点面),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剩余价值的规律,每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用对科学的认识和态度连接上下段),宣传(编报著书),组织(创立工人协会),思想家,革命家,深远的影响
7、,敌人,人民,驱逐,诽谤,诅咒,尊敬,爱戴,悼念,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一),(二),(三),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剩余价值)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但是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正因为这样,所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剩余价值)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但
8、是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正因为这样,所以,第二个对于,第一个对于,(对科学的认识和态度),过渡,请找出文中总括性、过渡性、承递性等有标志性的语句。,课堂思维训练:,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前后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1)唐诗以韵胜,故丰腴;宋诗以意胜,故瘦劲。譬如花,则_。(2)苏州诸园,_:网狮园清雅恬淡,神韵独超;留园秀色夺人,风姿自妙A唐诗如芍药海棠,秾花繁彩;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B唐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宋诗如芍药海棠,秾花繁彩C各具面目,各领风骚 D风骚各领,面目各具1、
9、AC 2、BC 3、AD 4、BD,质疑深思,合作探究:,1、文章总纲用两个“对于”概括阐明马克思的伟大贡献,第二部分有没有关于这两点概括性的高度评价,它们分别是什么?请找出来。2、从全文看,文章先写马克思在历史科学方面的发现,后写他对革命实践的贡献,原因是什么?,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的心脏停止跳动了)让他一 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病床)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逝世了),思考与讨论,1、对于时间的交代为什么如此具体?,2、写马克思逝世,不用“去世”“停止呼吸”,而说“停止思想”“永远睡着了”,为什么?,
10、3、“还不到两分钟”“在安乐椅上”这些细节有什么作用?,4、这段文字表达了恩格斯什么样的心情?,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深切哀悼之情。,无限惋惜、悲痛、怀念之情。,说明了马克思临终的姿态,表明他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流露出死者忘我工作精神的赞颂。,因为是在葬礼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下午两点三刻”:因为是在葬仪上讲话,需要向全世界公布逝世的准确时间;强调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应当永远不忘的时刻;表明马克思生命的每
11、一刻对世界无产阶级都十分宝贵,饱含了对马克思的无限崇敬和赞扬。,“停止思想”不能换成“心脏停止跳动”:用了讳饰的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马克思的伟大,因为他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的逝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失去了一个最睿智的、最重要的阶级头脑。,“在安乐椅上”,说明了马克思临终的姿态,表明这位无产阶级导师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流露出死者忘我工作精神的赞颂。,“永远”、“睡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悲痛,破折号加强了这种悲痛感情的表现。,(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一个“对于”是指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领导作用,第二个“对于”是指马克思对社
12、会科学理论的创建。,总纲,思考题:把“不可估量”换成“巨大”,“空白”换成“严重情况”,效果怎么样?,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革命的伟大作用。,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突出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对于历史科学所造成的无可弥补的损失。,思考题:马克思从事科学理论的目的何在?,指导革命实践,推动历史前进,经典语句分析,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
13、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经典语句分析,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用形象的比喻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全部精力都集中在革命事业上。,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热烈赞扬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经典语句分析,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
14、、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及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经典语句分析,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及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
15、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分析方法:,1、去枝叶,找主干。2、抓主干,理枝叶。 3、通过准确、鲜明、生动的关键词语挖掘思想内容。4 、通过分析关联词语看逻辑过程。,马克思发现了发展规律,状语提前,插说,复指成分,纷繁芜杂 掩盖,冒号后包括三层意思:,(1)物质决定精神,(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3)必须由经济基础解释上层建筑,而不是由上层建筑解释经济基础,小结,1.了解课文的结构和马克思的伟大功绩。,2.学习借助文体特点和有标志性的语句来理解文章内容、结构和层段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方法。,小结:,第一、结构严谨而逻辑严密。结构前后连贯,步步深入,层次分明而又浑然一体,这严密的结构是建筑在严密的逻辑基础上的,作为无产阶级的领袖,他的科学思想和革命实践是统一的,他的科学理论和他的革命科学观是统一的,他的爱和恨是统一的。作者在结构文章时,正是根据这些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来组织和安排材料的。,第二、语言准确而感情深沉。 (课后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