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篇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案“一、资料链接孟子,名轲(“孟子 ”是人们对他的敬称)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 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 ”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 二、初读文章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米粟( )亲戚( ) 畔( )之 2用斜线“/” 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三
2、、疏通文意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 环而攻之()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池非不深也( ) 兵革非不坚利也( )委而幸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2翻译下列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环而攻之而不胜。(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四、深入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温馨提示:论证方法主要有: A.举例论证
3、 B.道理论证C.对比论证 D.比喻论证3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4怎样理解文中“道” 的意思?五、积累迁移 1背诵课文。2积累本课名句。3君主须“得道 ”,百姓亦须“得道”,商人要掌握经商之道,学生要掌握学习之道,你认为我们在学习中应遵循的“道 ”有哪些?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 1 pn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三、1内城 外城 围 这 护城河泛指武器装备放弃离开 限制 极点 畔通
4、“叛”,背叛 归顺 2翻译略 四、1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 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的结论,阐明了 “人和”的实质,即“ 多助 ”天下顺之 ”;最后把“多助” 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3答:排比。从“域民”到“ 固国 ”再到 “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将前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 4仁政五、积累迁移
5、1略 2略3答:态度端正,方法适当,勤奋刻苦 (言之成理并能自圆其说即可)附参考答案和思路提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 1 pn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三、1内城 外城 围 这 护城河泛指武器装备放弃离开 限制 极点 畔通“叛”,背叛 归顺 2翻译略 四、1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文章开籍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
6、” 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的结论,阐明了“人和” 的实质,即 “多助”天下顺之” ;最后把“多助”与“ 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3答:排比。从“域民 ”到“固国”再到“ 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将前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 4仁政五、积累迁移 1略 2略3答:态度端正,方法适当,勤奋刻苦 (言之成理并能自圆其说即可)篇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txt”班级:_ 姓名:_时间:_评价:_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基础学习:1预习:看
7、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 ”之称。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 261 章,约 35000 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合作交流1.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全体诵读课文,教师再范读。(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2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3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4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 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
8、提示:陈涉世家等。 )5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6整理:(1)通假字:“畔” 同“叛”。(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4)词性活用:域、固、威析疑解难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 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 的重要意义。达标检测一、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2、 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
9、朱熹将孟子 、 、 、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三、解释加点词:1、环而攻之而不胜() ()2、夫环而攻之()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5、委而去之()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四、翻译下面句子: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以天下之所顺,攻
10、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课外学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从上文看,得“人和” 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4、现代生活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 的理解。篇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导学案/p 主备人: 黄玉宁 复备人: 城镇中心校语文教研组 审核人:方英桃 课题:1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时 1 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