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陋室铭,刘禹锡,茶山中学:李石松,陋室印象,陋室,陋室印象,看了这两张照片,陋室给你感受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呢?,走进作者,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 刘禹锡(772842),唐代 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 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 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 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 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 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 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 这篇陋室铭是被他贬为 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给他小鞋穿。策知县
2、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的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此举气坏了策知县,知县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处读书作文。策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走进作品,一读:读准音,通文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3、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二读:重情感,谈感受,根据你初步阅读的粗略感受,请你谈谈文章传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三读:品韵味,养语感,本文虽只有八十余字,但语言涵泳,意蕴无穷,韵律优美。 请同学们自选一个角度说说你读后的体会,四读:探问题,悟意旨,陋室真的陋吗? 1、陋在何处 2、不陋何因,陋在何处?,空间小:一人坐着弹琴,室内便觉拥挤。 景致少:所写景致只有“苔痕”和“草色”。 人来少:交往人物是“鸿儒”,自古读书的穷人就 少,能成为“鸿儒”者
4、就更少,“苔痕”都“上阶绿”了,更见来人少。 摆设少:室内陈设历历在目,屈指可数,除几扇茅墙之外,就只有一部破旧的“素琴”和几本发黄的“金经”了。,室陋,不陋何因?,主人:,环境:,客人:,生活:,高洁傲岸,品德高尚,景色清幽,雅致宜人,来者不俗,博学之人,品味高雅,思想健康,德馨,鸿儒,苔痕草色,调素琴阅金经,何陋之有!,给图片找朋友 (根据图片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开心辞典,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我来背!,走进生活,讨论,上面的四幅图片不管从色彩还是
5、内容上都给予我们很大的视觉冲击力。面对现代社会形形色色、良莠难分的复杂环境,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加强自身品德、人格的修养呢?,在现代生活中,有许多学生依然身居陋“校”,他们却没有放弃学习与道德的培养。我们如何看待陋校养德这一现象呢?,走进文化 雅 舍 梁实秋我不论住在哪里,只要住得稍久,对那房子就会发生感情,非不得已我还舍不得搬。这“雅舍”,我初来时仅求其能避风雨,并不敢存奢望,现在住了两个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虽然我已渐渐感觉它是并不能蔽风雨,因为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雅舍最宜月夜地较势高,得月较先
6、。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静,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濛濛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而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
7、间;我不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求。雅舍非我所有,我仅是房客之一。但思“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人生本来如寄,我住雅舍一日,雅舍即一日为我所有。即使此一日亦不能算是我有,至少此一日雅舍所能给予之酸甜苦辣,我实躬受亲尝。刘客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我此时此刻卜居雅舍,雅舍即似我家。其实似家似寄,我亦分辨不清。,思考与讨论,从刘禹锡的“陋室”到梁实秋的“雅舍”,通过比较阅读,从一些相似的特征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作者怎样的人文节操和文化心态?,参考,从刘禹锡的“陋室”到梁实秋的“雅舍”,他们独居斗室,却怡然自得,高洁傲岸,不求闻
8、达,安贫乐道。这种崇高的人文节操、思想境界浸润着古今的知识分子。在生活中,展示了他们“独立人格与精神自由”的文化心态。,走进艺术,模仿与写作(一),分不在高,及格则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陋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电影。可以打瞌睡,写情信。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是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模仿与写作(二),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服务人民。脚步迈基层,民情入脑深。谈笑有百姓,往来无私心。可以明实况,察真情。无慌报之乱耳,无偏颇之爱心。兰考焦裕禄,赢得万民钦。众人曰:“公仆精神!”,我也学习写“铭”文,刘禹锡认为,文章应“以才丽为主,以识度为宗”。即文章应有文才,有诗意,有思想境界。你们学习了这篇美文,也看了两篇改编的“铭”文,相信你们的心中也有了写作的冲动哦!请大家模仿写一篇铭文,题目就叫“铭”吧。,谢谢光临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