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27、黄生借书说 1.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879831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4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27、黄生借书说 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27、黄生借书说 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27、黄生借书说 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27、黄生借书说 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件:27、黄生借书说 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黄 生 借 书 说,第 一 课 时,第 二 课 时,书海茫茫,读书要借书,这是常有的事。当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书时,你在激动兴奋之后,便会埋头攻读,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但对自己已有的书,虽然也是需要学习的,却缺乏那种兴奋感和迫切阅读的激情。在这方面大概大家都有所体会,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生借书说就议论了这个问题,看看课文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你和他的认识是否一致?,导语,学习目标:,1、 懂得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专心学习。2、学习课文构思严密,对比鲜明的写作特点。3、了解一些双音词的古今异义。,课文作者袁枚还有号简斋,他生活在号称封建盛世的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中过进士

2、,做过江宁等地的知县。33岁辞官,定居南京,在小仓山筑园林,因是金陵织造园林旧址,故改其名“随园”,又因此自号“随园老人”,晚年还自号“仓山居士”,过着论文赋诗的悠闲生活。他一生喜爱山水田园,思想比较自由解放,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反对模仿古诗文的格调。认为“凡作诗文者,宁可为野马,不可如疲驴。”,作者简介,相关背景,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袁枚很器重他,也很乐意帮助他。除了借书给他之外,还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费。赠黄生序中说:“又虞其家之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作者对黄生的学业也深有影响,黄生原想致力考证,袁枚不赞成,希望他跟自己走,学诗文。,古代书籍刻印

3、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解题: 黄生,姓黄的读书人,他的名字叫允修。 “说”是古代一种非常活泼的文体,篇幅不长,内容是议论性的,常就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精辟的见解,跟现代的杂文或杂感相似。 这篇“说”是作者就黄生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发表议论。,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强(qing)假,惴(zhu)惴,庋(gu

4、)藏,俟(s),素 蟫(yn),释词:,随园主人:袁枚自称。随园,在江苏南京市北小仓 山上,袁中年辞官后居住的别墅。 七略: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为辑略、 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 子孙弃者无论焉:无论,短语,不用说、不必说。 虑人逼取:虑,担心。俟异日:等他日。俟,等。公书:把书公开,慷慨出借。,书非借不能读也: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真地)去读它。非、不,双重否定加强肯定语气。 然天子读书者有几:可是皇帝读书的有几个呢?然,然而、可是,连词,表转折。 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这样看来,就是我原来不幸而遇到姓张的吧。然则,这样看来,就(紧承上文而引发下

5、文)。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不仅书籍是这样,世上的事物都是这样。非独,不仅,不只。然,代词,这样。 其切如是:求书迫切像这种程度。是,代词,这样。,注意古今意义的区别,无论:,夫人:,古:不必说.,今:表示条件关系的一个词:不管。,古:那个人。,今:丈夫对妻子的称呼。,可惜:,古:值得珍惜。,今:惋惜。,参阅课文注释默读课文。,要求: 进一步给生字和容易读错的字正音,初步了解文句意思。,概括各段大意,注意课文中引号用法,说说课文是按什么思路组织内容的?,课文分析,课文共5段,第一段以黄生借书说起,由于黄生来借书,引起作者对黄生有关借书读书的一番议论。这句话统领了下边第2、第3段的内容。第二

6、段开始的引号,直到第三段结束才引号回头,表明这两段话都是专对黄生说的。,第2段先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接着举例说明那些有书的人大都是不读书的。第3段叙述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幼时借书之难,一旦借到书,看过就记在心里;做官后有了书就让书束之高阁不读了。第4段向黄生提出一定要专心读书,一定要很快还书的希望。第5段一句话是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的,并进一步对黄生表示了殷切的期望。,据此,课文组织内容的思路是先阐明自己对借书读书的看法,然后向黄生提出希望的。因此课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3段):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课文分析,2.第二部分(45段):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

7、书也必速”的希望。,分析课文第一部分:,这部分共3段,第1段先交代写作本文的缘由,再以“授以书而告之曰”统领下边两段内容。这里的“授以书”应是“以书授(之)”,把状语后置了。,学生自读第2段,参阅课文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理解下边加线词的意思:,然天子读书者有几:然而、可是。 无论:不要说。 非独书为然:这样。 强假:勉强借的。 若业:如果已经。 为吾所有:被。 俟异日:等到。 高束:束之高阁。把东西捆好,放在高处。,这段提出论点,再用藏书者不读书的实例加以证明。,第一段有关关讨论,a.作者是怎样提出课文的中心论点的?,明确:作者运用了开门见山的方法提出中心论点,给黄生讲的第一句话就是摆出自己的

8、观点,使文章开篇进题,毫无枝蔓。并用了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作者的意思,使论点显得鲜明有力。,b.作者列举了哪些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哪些是重点写的?,作者运用了3个实例证明“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先以“七略四库”和“汗牛塞屋”极言天子和富贵之家藏书之多,继而以“读书者有几”进行反问,表明他们无心读书,有书不读。这两例是叙述的重点,语气也比较严厉。第3例以“祖父积,子孙弃”概括其他藏书者的情况,意在说明有书不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3个实例初步论证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第一段有关关讨论,c.作者为什么要由“书”讲到“物”,这对论证中心论点有什么作用?,作者由“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推开一层新意

9、,指出向别人借的就倍感珍惜,而自己已有的便不以为然这是普遍的心理。作者把这两种不同的心态进行比较,由两种不同的心理引出两种不同的做法,前者因“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后者因是己物而“必高束焉,庋藏焉”。这样就进一步论证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总结:这段从社会取证说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也”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次。,读第3段,参阅课文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理解下边加点词的意思:,家贫难致:得到。 所览辄省记:览,阅读。辄,就。省(xng)明了,明白。 俸去书来:薪俸。 可惜:值得珍惜。(今义:表示惋惜),这段文写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证“书非借不能读”的中心论点。讨论如下问题

10、:,a.作者是怎样以自己的经历来论证论点的?,作者幼时好书,由于家贫无书,向张氏借,但张氏不借,饱尝了借书之难,所以一旦借到书,看过就能清楚地记在心里,因而读书效率很高,这说明借书能促使人发奋学习。到做官之后,经济条件改善了,得书容易了,“落落大满”,藏书不少,但有书反而不读了,让书布满虫丝,被虫蛀。这样一正一反,两相对照,有力地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论点。,b.如何理解“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这是作者本人读书经验的总结,以此告诫黄生借书不易,现在借到了书,就要珍惜少时岁月,专心读书。同时也为课文转入第二部分对黄生提出希望作了铺垫。,总结:这段以作者读书的亲身经历,把

11、少时借书专心读和做官后有书弃置不读进行对比,论证了中心论点。这是第一部分的第2层。,这部分提出写作本文的缘由,提出中心论点,并用社会上的实例和作者的亲身体会阐明论点。,教学内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领会课文构思严密和运用对比手法说理的写作特点。,读第4、5段,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边加点词的意思:,惟予之公书:只是。 若不相类:似乎,好像,表示不肯定语气。 然则:这样看来,那么 读书也必专:句中助词,表停顿,以舒缓语气。,这两段文字,作者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讨论以下问题:,a.作者把自己年轻时的遭遇跟黄生现在的遭遇作了哪些比较?这些比较对表

12、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什么作用?,一是二人家贫无书相似,再是两人借书来读相似,三是一个往往借不到,一个能借到不相似。通过这些比较,拉近了黄生和作者的距离,使黄生更易受作者感染,接受作者的观点,听从作者的教导,专心读书。同时也突出了借书不易,让黄生知道他是幸遇作者,能够借到书,就更应珍惜时光,奋发学习。,b.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知幸与不幸”和“归书也必速”?,“知幸与不幸”这句话是要黄生以作者幼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的不幸,知道自己能借到书是非常幸运的。希望黄生懂得借书的艰难,要珍惜眼前难得的机遇,勤奋地读书。“归书也必速”表面上的意思是希望黄生能尽快把书还回来,似有吝书之嫌,但实际上是作者以此督促黄

13、生要抓紧时间读书,要珍惜“少时之岁月”。,c.课文结尾一句话,它在结构上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作用?,课文以“为一说,使与书俱”作结,在结构上照应了课文开头的“授以书而告之”。在思想感情上则进一步表达了对黄生的殷切期望。,总结:这部分内容通过作者与黄生在借书读书方面的比较,说明自己遇吝书者为不幸,黄生遇公书者为幸,勉励黄生专心读书。,齐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课文以社会实例和作者自己的读书经历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黄生及青年人要珍惜大好的学习条件,发奋读书。,课文篇幅短小,但观点鲜明,说理充分,感染力强,令人信服,读来就如聆听一个长者对我们既严肃又殷切的谆谆告诫

14、。那么课文在安排内容和运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点?,课文在安排内容上构思严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教育黄生及青年人要专心读书,但他并不急于把这个意思说出来,而是开篇晓之以理,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然后展开深入的论证。先举出社会上三种藏书丰富的人不读书的情况,侧重说明有书而不能读的原因。课文还宕开一笔,由书涉物,以借物摩玩为例,写出借物者和物为己者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道出了逆境之中多思危,顺境之下易安乐的人生哲理。然后收回笔触,叙说自己的切身体会,侧重说明唯借方能读书的道理。在说透道理的基础上,又动之以情,重提自己过去借书之难,以自己的“不幸”反衬黄生的“幸”。至此才顺理成章地向黄

15、生提出“其读书也必专”,“其归书也必速”的希望。课文还做到起句和结句相呼应,中间用“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这个抒情色彩很浓的句子承上启下,更使课文内容浑然一体了,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说理。课文第一部分把借物(书)者“惴惴焉摩玩不已”的做法和“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的心理跟藏物(书)者“高束焉,庋藏焉”的做法和“姑俟异日观”的心理作对比;又将作者年轻时“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的急切求书心理与通籍后有书“落落大满”却让书“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的情况作对比,有力地说明了藏书者不读书和借书者读书专,突出了“书非借不能读”这一中心论点。第二部分把“张氏之吝书”跟“予之公书”作对比,由

16、此再引出“黄生之幸”和“予之不幸”的对比。通过这些对比,寄托着对黄生的厚望。,思考与讨论: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作者对黄生所寄托的感情是要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体会课文的中心论点,从中受到教益呢?,对于课文的中心,我们不应机械搬用,“书非借不能读”决不是“有书不读”,而应从读书精神上去体会。作者的意思是说借书比自己有书更容易去勤读,更容易把书记在心里,效果更好,即所谓条件差反而进步快,逆境能促人勤奋。所以我们理解课文中心,就是要发扬我国古已有之的身处逆境而矢志苦读的优良传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自古以来,我国流传着许多苦读的感人故事,且不说战国时苏秦

17、刺股提神、汉代孙敬头发悬梁,就以家贫买不起灯油为例,就有汉代的匡衡凿壁借光,晋时的车胤囊萤夜读和孙康映雪诵书,南北朝的江泌随月取光。这些人都身处逆境,凭着苦读精神终于成了大学问家。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苦读精神,战胜各种困难,使自己学有所成。 作者认为自己幼时借不到书而“形诸梦”是非常不幸的,而黄生能与作者“公书”是非常幸运的,所以作者要黄生“知幸与不幸”,珍惜少时光阴,专心读书。我们现在的读书条件比起黄生来又不知要幸运多少倍,我们更应“知幸与不幸”,珍惜现在这大好的学习条件和自己的青春年华,刻苦攻读,使自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人才。如果学有不成,非他人之过,自己应该多反省,知警惕。,本文的

18、观点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 明确:本文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意思是说,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认真真地读。 注意:不能理解为“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读”。请读“子不闻子孙弃者无论焉。”,相关练习:,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观点的? 明确:作者开宗明义提出这一新颖独到的见解,使读者产生渴望知其所以然的吸引力。紧接着以“子不闻”一句设问,引出例证,同学们看看这样的例证有几个? 明确:三个。天子七略四库,富家汗牛塞屋,愤慨地指责位高书多而不读。其他“祖父积、子孙弃”更不屑一提。历数三种人藏书不读书,从反面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板书:反证)有书而不读,依此类推,世上其他事物如何呢?,“非独书为然,天下物

19、皆然”。作者是怎样说理的? 明确:作者由书及物,类比推理。 两种心情,两种态度。这样触类引申,进一步论证了文章的论点。,怎样理解末句的感叹? 明确:末句(第3段)中的“叹”应为“感叹”,“惜”应为“珍惜”,而“借者”则应不只指袁枚自己,还应包括那些家贫借书攻读者。,“理解书非借不能读也”,是说书一定要借的才能读吗? 本文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认为借书者“虑人逼取”,因而“用心专”,这比藏书者有书不读要好多了。这当然不是反对买书、藏书,藏书而能读书的不乏其人。作者本意是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向,有决心,不利的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

20、优越而滋长贪图安逸、不求进步的恶习,而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等,好好读书。,作者勉励黄生时是怎样比较的?怎样理解作者对黄生的勉励? 明确:指出两个相同(“类予”)点:贫穷,借书;一个不同(“不相类”)点:予公书,张吝书。由此,作者自然发出慨叹,“予因不幸而遇张”,“生固幸而遇予”,“幸”与“不幸”因人而异。慨叹中含有深为黄生庆幸之意。最后自然引出作者的勉励:“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前者回应上一段“借者之用心专”,再一次申述自己的观点,后者虽有要黄生及时归还之意,但主要是希望黄生抓紧时间,读得快一些,读得多一些。只有用心专一的人才能如此。,第5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照应开头,结束全文,进一步表示对黄生的殷切期望。,1.天子、富贵家藏书之多与“余”幼时和黄生无书的对比; 2.一些人家“祖父”藏书与“子孙”弃书的对比; 3.藏书者有书不读与“余”和黄生无书可读的对比; 4.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5.藏书者与借书者对书的不同心理的对比; 6.“余”幼时与做官后对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 7.“余”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的对比; 8.“余”幼时之“不幸”与黄生之“幸”的对比。 明确作用:可以使观点更为鲜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直接论证中心论点的三个方面是5,6,7三组对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