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子之歌澳门,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 母亲!母亲! - 闻一多,多一闻,闻一多,闻一多先生 (18991946)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在这以后
2、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抗战不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臧克家 (19052004),朱自清:“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茅盾:臧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新华社北京2月5日电(记者曲志红):我国文坛再失巨擘,99岁的著名诗人、作家臧克家2月5日晚8时35分与世长辞,一轮明月、万家灯火伴他西行
3、,2000年1月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 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笔耕不辍,走过一个世纪从“农民诗人”,走到“诗坛泰斗”,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大师笔下的大师 巨人心中的巨人,臧克家于1930年起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
4、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闻一多,臧克家,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臧克家和闻一多,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
5、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他,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诗人 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
6、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民主战士 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检查预习,给下列字词注音:地壳 仰之弥高 兀兀穷年校补 锲而不舍 沥尽心血赫然 炯炯目光 群蚁排衙函寄 目不窥园 迥乎不同漂白 警报迭起 气冲斗牛,qio,m,w,jio,qi,l,h,jing,y,hn,ku,jing,pio,di,du,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作”,起的意思。诗兴不作,不是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7、,既,已经。既往,过去。与过去完全不一样。,词语积累:,(国家、民族等)衰落,不兴旺。,形容令人惊讶的事物突然呈现的样子。,用心专注而深刻。,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法十分畅快。,讨论交流:,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3、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1、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你回答正确了吗?,2、“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
8、,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学者闻一多,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他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有哪些主要成就?,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做了再说,做了不说。,战士闻一多,1作为民主战士的闻一多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2课文记叙了作为革命者的闻一多的哪三件事?,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朗读思考研讨,课文前后
9、两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这些话是怎样起到过渡作用的?,着眼局部 放眼全篇,总承上文,总起下文 相提并论,对比鲜明,默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 闻一多前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做”了再“说” 、“做”了也不 “说”,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2、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整体把握:,1、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3、本文按照什么
10、顺序来描写闻一多先生的高尚品质与精神?,2、闻一多先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现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并说说这样选材的好处。,前期,后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锲而不舍,沥尽心血,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对社会认识的变化,卓越的学者、 言行一致的志士 伟大的爱国斗士,三本书 (学者),三件事 (革命家),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示威游行,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4、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
11、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学者 (1-7),革命家 (8-18),潜心学术,硕果累累,嫉恶如仇,勇于献身,说了就做 说(言)做(行)一致,口的巨人、 行的高标 (19-20),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课文结构分析,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作为学
12、者,作为民主战士(过渡句),总领本部分,“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总结本部分,“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总结全文,“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说”了就“做”,言行一致,1.几年辛苦,著唐诗杂论; 2.十年艰辛,著楚辞校补; 3.著古典新义,“何妨一 下楼”。,向全国人民呼喊 亲自起稿政治传单 “最后一次讲演”,不畏凶险,走在前头,
13、昂首挺胸, 大义赴死。,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澎湃执著的救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学者,革命家,闻一多,三本书,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三件事,品读赏析,“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个比喻,既形象,又深刻。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目不窥园,
14、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等。,以整齐的句式,饱含深情地赞美闻一多治学之勤之钻;“凝结”表现治学成果来之不易。,“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是比喻的说法,表现闻一多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的目的。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
15、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潜
16、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小结:本文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和诗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运用成语或四字短语:使结构整齐,有节奏感。运用对句: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1、“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3、“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突出了闻先生的研究学问,目的是在于救国。,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分析下列描写
17、的作用,小结:,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
18、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演讲比
19、赛,红烛,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底方法。,红烛啊!,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底梦, 烧沸世人底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底花儿, 结成快乐底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闻一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闻一多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