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教案教学目标:1、抓住关联词理解诗歌的意象 2、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本诗的独特写法教学重点:分析意象,做到从文字到画面的转换教学难点:通过对意象的分析,理解诗人的归思之情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与诗相关的背景:这是一首和诗。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祖籍襄阳的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已不可知。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
2、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象王粲登楼那样,感到“虽信美而非吾土”,产生不如归去之念。二、整体感知:1、思考: 结合背景材料说一说:作者触什么景,伤什么情?明确:1)本诗写景的句子“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从海上升起的云霞在朝阳的照耀下,灿烂绚丽,红梅绿柳渡过江来,江南一片花发木荣的春天景象。清新和暖的空气逗得黄莺儿婉转鸣叫,晴日的阳光把浮萍映照得变成了绿色。(可配江南早春风景图)2)本诗
3、抒情的句子“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要求学生抓住关键字“独有”“偏惊”“忽”,体会诗人归思情感)唯独那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对自然界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别感到新奇。忽然听到吟咏格调高古的诗句,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禁不住要泪流沾湿了佩巾。“惊”字表现出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对异乡节物气候感到的新奇之情。2、赏析: 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赏析本诗写景的句子,谈谈“朝霞”“梅柳”“黄鸟”“绿萍”,四个主要的意象组合成一幅美丽的画面,是一幅怎样的意境?“出”“渡”“催”“转”几个动词在诗中有何表达
4、作用?明确:中间两联诗人紧扣“物候新”,具体地描写了诗人对“物候”的感受:清晨的太阳从东边海上升起,云气在朝阳的照耀下,霞光灿烂,绚丽多彩;早春的江南,梅花在枝头绽放,这春意由江南渐渐移到江北,杨柳已经吐出了新芽;清新和暖的空气逗得黄莺儿婉转鸣叫,晴日的阳光把萍草照得变成了绿色。这四句抓住了朝霞、梅柳、黄鸟、绿萍等景物在早春里的变化,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美丽画卷。“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出”“渡”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将原本不易觉察的物候的迁移,贴切传神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人仿佛感受到春天的脉搏和动感。“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一声紧似一声、更其欢鸣的特点
5、。且用拟人的手法赋赋予客观事物“淑气”以人的情态,表现了春气之暖、之浓、之生机勃勃。“转”字写出了在春光的照射下,浮萍的绿色由浅而深的过程,时光凝结成一瞬,这真是化平常为神奇,把熟识的境界转化为令人惊讶的新境界。3、讨论:在学习理解本诗的基础上,谈谈与诗歌“触景生情”的传统写法相比,本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明确:诗一开头就发感慨,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对异乡节物气候感到的新奇而大惊小怪。在“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别致,很有个性特点。中间两联重点写“惊新”,惊新由于怀旧,思乡情切,更觉异乡新奇。这两联写眼中所见江南春景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转到末联。诗人思乡情切,在陆丞的诗的触动下,便伤心流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结构谨严缜密。前人欣赏这首诗,往往偏爱首、尾二联,而略过中间二联。其实,它的构思是完整而有独创的。起结固然别致,但是如果没有中间两联独特的情景描写,整首诗就不会如此丰满、贯通而别有情趣,也不切题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的精采处,恰在中间二联。三、小结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杜甫非常推崇他祖父的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