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歌样年华,岁月有声(讲座).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878154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歌样年华,岁月有声(讲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歌样年华,岁月有声(讲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歌样年华,岁月有声(讲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歌样年华,岁月有声(讲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歌样年华,岁月有声(讲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歌样年华,岁月有声全国政协委员刘秀晨说,每个历史阶段的代表歌曲都浮现出一个时代。从解放区的天到东方红,从社会主义好到我们走在大路上,从歌唱祖 国到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时代艺术歌曲同样如此,如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祝酒歌等。歌曲的艺术美丽催人奋进,使人民热爱生活,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材,所以今天我们力推时代歌曲,希望 留住历史的旋律。 一与时代政治气息紧密相连的歌曲国内革命战争十送红军抗日战争时期:1936 张寒晖创作松花将上 很快传遍大江南北1937 麦新词曲大刀进行曲 唱得最过瘾,最解恨的一首歌曲吹起抗日号角,敲响日本帝国主义的丧钟1937 潘孑农词 刘雪庵曲 电影关山万里的插曲193

2、7 游击队队歌 贺绿汀词曲 献给八路军的歌曲(八一三事变后)1939 光未然(张光年)词 冼星海曲(星海音乐学院) 黄河大合唱(大学时的回忆)1942 歌唱二小放牛郎词:云冰 曲:劫夫 13 岁王二小在反扫荡中引敌入包围圈牺牲1943 牧虹词 卢肃曲团结就是力量作用:创作在抗日革命根据地广为流传在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建国初期 : 南泥湾 歌唱祖国 大生产运动文革时期: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 东方红 、 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 我的中国心 、 春天的故事 、 走进新时代 、 大地飞歌二、 怀旧歌曲:(城市民谣)80 年代:乡间的小路 、 外婆的澎湖湾回归自然,对

3、工业文明的厌恶,反工业化,反商业化,反城市化(港台涌入,说明港台最先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在歌曲中表现出来)怀旧经验也可以分为几种类型。类型之一:回归自然。与怀旧联系在一起的首先是对于原始自然的回归心理,现代化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始自然即使不能说完全消失,也逐渐被“人工自然“或“ 再造自然“所取代。这样对于前现代社会的怀念常常就表现为对于一种未被现代化“污染“的原始自然的归依。 外婆的澎湖湾中描写了白浪追逐的沙滩,拄着拐杖的外婆,轻轻地挽着童年的“我“ ,坐在矮墙上怀想,踏着薄暮走向余辉,留下两对半的脚印(两个人的脚印加上拐杖的“脚印“ ) ;乡间的

4、小路咏叹在暮归的老牛与隐约吹响的短笛的陪伴下,荷把锄头的“我“ 的惬意:“笑意写在脸上,哼一曲乡间小唱,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多少落寞惆怅,都随晚风飘散,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 这些歌虽然没有直接批判工业文明与城市生活,但是这里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生活本身就是作为城市物质文明的对立面出现的,由此决定了它具有了反思现代性的指意功能。90 年代:(1) 水手郑智化被一片文明践踏过的海洋和天地(2) 回到拉萨对原始自然的呼唤,蓝天白云而到了 90 年代,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的实际程度的提高,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也不再只是存在于心中的理想,于是现代化的“问题“ 也就真实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原先罩在“现代

5、生活“上的迷人光环随之消失。于是人们开始了现代性的反思,开始怀念天人合一的农业文明与田园生活。较早时期流行的水手在表现个人奋斗的同时,已经流露出对于现代文明的怀疑:“寻寻觅觅寻不到活着的证据,都市的柏油路太硬踩不出足迹,骄傲无知的现代人不知道珍惜,那一片被文明践踏过的海洋和大地,只有远离人群才能找回我自己,在带着咸味的空气中自由地呼吸“;如 回到拉萨 表现的就是一种“ 西藏情结 “,通过歌颂“洁白的雪莲花“ 、“青草“、“美丽的喇嘛庙“、“ 纯净的天空 “来治疗所谓“都市综合症 “: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 在雅鲁藏布江把我的心洗净,在雪山之巅把我的灵魂唤起。爬过唐古拉山,遇见了雪莲花, 牵着

6、我的手,我们回到了他的家,你根本用不着担心太多的问题,他会教你如何找到自己。(3) 一封家书打工一族的思乡之情 小芳乡下纯朴姑娘的怀念类型之二,怀旧还常常表现为对于一种古典的女性美的怀念。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小芳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 长得好看又善良, 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在我回城前的那个晚上, 你和我来到小河旁, 从未流过的泪水, 随着那小河淌。 谢谢你给我的爱, 今生今世我难忘怀。 谢谢你给我的温柔,伴我度过那个年代。多少次我回头看看走过的路, 衷心祝福你善良的姑娘。 多少次我回头看看走过的路,你站在小村旁。这首歌的主人公显然是一个曾经生活在农村,而现在又已经离开那里、回到城市生活的

7、知识青年(“在我回城前的那个晚上“ 点明了他的这种身份) 。他现在在城市中有了新的生活,包括家庭、事业、婚姻、爱情;而这正是他之所以怀念过去并美化那个时代的生活,尤其是让人心醉的农村姑娘小芳的重要原因。这种怀念并不会影响他今日的生活。一方面是他现在已经不再生活在那儿,小芳与他之间已经有了距离;另一方面是他对现在的生活并不满意(虽然他还是不会因此而离开它重新回到农村去) 。这是歌中的怀旧情感赖以产生的两个基本前提。距离使对象得以美化,这是审美心理的一个基本规律。从这首歌的普遍流行可以推知,繁荣的城市文明以及城市中的现代女性,似乎并没有完全能给这一代知识青年中的大部分人提供灵魂栖息的港湾,怀旧与感

8、伤成了他们的普遍心态,成了一种颇为流行的社会心理。(4) 涛声依旧毛宁 情天恨海,物是人非(5)郑智化星星点灯(6)周华健朋友2000 年后: 韩红家乡 ,林俊杰江南 , 小薇 ,水木年华一生有你刀郎情人 、 雨中飘荡的回忆 、 2002 年的第一场雪三、 校园民谣80 年代童年 、 橄榄树 、 让我们荡起双桨 、 明天会更好清纯的一代90 年代(9496)老狼、高晓松、小柯同桌的你 、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 一个文科生的下午回味下面我们着重分析以下在表现怀旧心理的校园民谣中影响最大的同桌的你: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日你写的日记, 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是爱哭的你。老师们都已想不起,猜不出问题的

9、你,我也是偶尔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看了你的日记?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 你从前总是很小心,向我借半块橡皮, 你也曾无意中说起,喜欢和我在一起。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快,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谁遇到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 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谁把它丢在风里?从前的日子都已远去,我也将有我的妻, 我也会给她看相片,给她讲同桌的你这是一首一度极其流行的歌,尤其是在大学校园里,几乎人人能唱。歌词写得非常优美,它用了蒙太奇的手法,把过去的记忆碎片组合在一起,让我们回到那无忧的时代,去采摘那一片片早已飘落但却还依然翠绿的叶子,去读那叶子上

10、的岁月与岁月里的故事。光阴似剑,日月如梭,充满温馨气息的校园生活早已经变成尘封的过去,忙碌的现代人已经很少去想过去的事情,我也只是偶尔翻相册才检起了那遗失已久的岁月与情怀。歌词中所表现的“我“ 对于中学时代朦胧的恋人“ 你“的记忆是一种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感情。我对“你“今日的恋人或丈夫不乏醋意(注意一连串以“谁“ 开头的问句) ,对于我最终没有得到 “你“也相当的感伤乃至后悔;但是“ 我“不会因此而丧失理性,“我“ 的感伤也罢,后悔也罢,醋意也罢,都是受到理性制约的,“我“无意于打破双方现在的生活,无意于让一切重新开始,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仪“ 。因此,“我“对于自己的这份情感显得相当坦然,

11、甚至不避讳“我“ 将来的妻子;当然, “我“也不因此而变得冷漠无情,我依然在从容、深情而又平静地诉说着过去的记忆。爱情与责任、感性与理性之间的这种平衡与制约,大约就是总不满足而又总在不断妥协的现代人心灵的写照寂寞是因为思念谁 寂寞是一枚青橄榄,是一首苦涩然而味道醇厚的青橄榄。这种淡淡的哀愁与惆怅,或许正是多愁善感、阅世不深的大学生的心理特征。2000 年后 : 丁香花凄清之美庞龙两只蝴蝶 现实与理想水木年华一生有你 理想中的爱情四、追星:精神饥渴的征兆1、 追星现象描述流行歌坛上严格意义上的追星现象在中国出现于 90 年代初期,而那时被追的“星“ 则是初次进入中国大陆流行歌坛的港台歌星,如“跟

12、着感觉走“ 的苏芮、“我想有个家“的潘美晨,声称“ 我的未来不是梦“的张雨田,自以为 “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 “的赵传,以及童安格、齐秦、王杰、李宗盛、罗大佑、郭富城、刘德华等等。90 年代初期中国的流行乐坛几乎被港台歌星所控制,大陆的歌迷在领略“星光“ 、大饱眼福之余,把这些人当作了自己的崇拜偶像,明星崇拜现象开始在大陆呈现席卷之势,“追星族 “一词大约就是在这个时候流行起来的。1993 年至 1994 年间,港台歌手像走马灯一般在大陆轮流“坐庄“ ,同时兴起的则是大陆文化界关于追星现象的大量报道与热烈讨论。依据新闻界的披露,在 1993 年,南京有关部门举办了一次“ 当代青年心中的十大青春

13、偶像“ 评选活动,结果其中 9 位被港台歌星“入主“。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地,每次举办明星演唱会都会给这些城市的追星族们带来沸沸扬扬的骚动,少男少女们激动得发疯发狂,入场券则被炒得发红发紫(比如 1999 年张惠妹的北京工体演唱会门票炒到几千元一张) 。在演唱现场,追星族们如醉如痴之际,警察叔叔却为维护秩序而忙得满头大汗(尽管如此,因为场内的骚乱而至使失去理智的追星族断胳膊断腿的事件还是时有所闻) ,而场馆外则聚满了可怜的追星族父母,他/她们舍不得花钱入场又不放心子女晚上独自回家。在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窗口,追星之风刮得更加邪乎。据深圳特区报介绍,如果你走进深圳某个中学或大学的学生宿舍,尤其是女

14、生宿舍,准会发现在墙上和蚊帐上挂满了明星们的大幅照片。有一次,某歌星光临深圳,在他下榻的饭店门前,长时间跪着几十个虔诚的追星少女,她们痴痴地盼望着“星光 “能够照耀到自己的身上,其锲而不舍的劲头常常令人瞠目结舌。在一些追星少女的日记中常常写满了大胆而直率的恋语,更有甚者,每当自己心中的明星在舞台或其他场合露面时,总有一些由痴而狂者不顾一切地冲上去要求签名、献花、甚至亲吻或拥抱自己的偶像。总之,无论你感到多么不可思议,狂热的追星现象的的确确已经在中国大地出现。2、明星崇拜的社会文化分析综上所述,明星与明星崇拜的价值根基与理性依据是完全经不起反思与追问的。惟时尚是从的追星族们当然也不会去作这样的追

15、问,他们在大众媒体的引导下迫不及待地抓住一个明星追将起来,具有相当大的盲目性。明星的频繁置换、大起大落与大众随大流、跟时尚的胃口正好对应。但是从社会文化学的意义上说,追星现象作为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精神饥渴与信仰危机的征兆,却无疑具有巨大的启示意义与研究价值。精神饥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病灶,它导源于精神价值的失落,是深刻的信仰危机的表征。追星及其背后体现的精神危机尤其深刻地表现在 70 年代以后出生的所谓“新生代“ 身上(亦称“另类“ 、“新新人类 “) 。据研究,进入 90 年代以后,大陆流行音乐的听众面逐渐集中到一批 70 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少年身上,中老年的“发烧友“ 大约是不太常见的。与

16、他们的父辈乃至四、五十年代出生的兄(姐)辈不同,这个群体的突出特征是对于历史的陌生、对于政治的冷漠,他们不再对于“ 国家 “、“社会“、“ 民族 “、“集体“ 等宏大话语、超级能指感兴趣。在他们的 “生活词典“上,只有孤零零的“自我“ 两个字。前辈的政治敏感与社会关怀于他们犹如天方夜谭。同时,他们也没有红卫兵的造反破坏、再造世界的意识。他们因摆脱了沉重的历史与责任而似乎无比轻松,他们的生活是最刺激、最放纵的,但同时又是最无聊、最绝望的,他们同时经验着颓唐与疯狂、绝望与纵欲(这种心态在棉棉与卫慧的小说中有非常典型的表现) 。而这个年龄段的人又是非常需要偶像的,他们正处于青春期需要偶像的时刻。由于

17、社会环境与个人经历等原因,他们不可能崇拜中国历史上的领袖。正如有研究者说的:“对于这样一批出生在 60、70 年代、没有大哥哥、大姐姐们痛苦经历的一代人来说,毛泽东已经和唐宗宋祖一样遥远,雷锋也只是他们小学二年级时的一个幼稚可笑的记忆。“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这个年纪的人需要偶像,而他们空白的心灵更强化了他们的这种偶像饥渴与崇拜欲望。有时,他们的偶像饥渴也与朦胧的个性意识与叛逆欲望结合在一起。他们不仅没有历史,而且不相信前辈灌输的一切。在政治与责任的双重冷漠作用下,在一种“金钱之外一切与我无关“的社会心理作用下,他们的叛逆欲望与个性追求不可能通过政治诉求或社会运动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崇拜一个常常不

18、被社会主流接受、但是又极受市场青睐的明星,常常使追星族体验到一种虚幻的反叛感的满足。已有研究指出:“港台流行歌手、歌曲那表面丰富的个性色彩成为他们崇拜仿效的榜样,而歌词表达的细致入微丰富全面又令他们青春期朦胧的情愫找到了宣泄的载体。多少情窦初开的少女们在刘德华、张学友身上放纵着自己的想象,又有多少不谙世事的中小学生们把小虎队作为表达自己心声的、和自己心心相印的好朋友。他们在港台流行歌曲里找到了追求的个性色彩和自我语言。“(1)这位研究者否定这种个性追求的正面意义,认为“ 他们所崇拜的个性是唱片工业机制早已规定和事先消化了的,是毫无个性和灵魂的“。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中国这么多的青少年都不约而同

19、地崇拜这样一种“伪个性“ ?这里虽然具有不可否定的生理、心理方面的原因,但也不是这方面的原因可以充分解释的。面对追星现象,中国的知识界、文化界经历了惊愕、愤怒、讨伐、冷漠几个发展阶段,到今天似乎已经很少有人对之感到大惊小怪或忧心忡忡了。面对追星现象,大惊小怪、大加讨伐、蛮横压制固然是不可取的,但是听之任之、不管不问也属于不负责任的行为。我们应该冷静反思的是我们的人文教育的失败,反思为什么我们虽然在引导青少年方面作出了极大努力,但是效果却并不理想?我们塑造的偶像与榜样怎样才能得到青少年的认可?在这里,与青少年的心理沟通、理解他们的社会环境、心理特征以及价值取向是极为关键的。在今天这个多元宽容的年

20、代,任何强迫青少年接受某种信仰或偶像的行为都是注定行不通的。无论是政府还是知识界都应当有一种对于青少年的尊重与了解,有一种与他们真诚交往对话的诚意,都必须在了解他们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为青少年提供的榜样必须是青少年自己乐于接受的而不是强迫接受或假装接受的。现在我们看到的恰好是这样的情况:一方面青少年在口头上、在公众场合、在接受传媒采访的时候,完全“忠实“ 、乃至一字不落地复制“老师 “们(广义的老师)对他们的希望,俨然一副恭顺听话、一切照办的样子;但另一方面,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自己的世界里,他们拒绝“老师“ 们所说的一切,继续乃至更加疯狂地陷入非理性的追星行为。这种“阳奉阴违“ 的分裂人格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们自己。了解青少年,与他们交朋友,做他们的朋友,这是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并进而引导他们的唯一途径。陈季儒 2005-11-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简明教程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