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60 脾胃科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4873347 上传时间:2019-01-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0 脾胃科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60 脾胃科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60 脾胃科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60 脾胃科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60 脾胃科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7 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 2016 年发布的慢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及中医内科学 (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 年出版)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痞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难以根治。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2012 年发布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上海) 及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2014,京都)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早饱,食欲下降,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

2、酸等。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于胃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测。(1)内镜诊断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 、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黏膜内出血等。(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 25 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慢性胃炎活检

3、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二)证候诊断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痛,或伴胀满不适,嗳气频作,胁肋胀痛,胸闷不舒,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舌苔薄白,脉弦。2.肝胃郁热证:胃脘灼痛或饥嘈不适,嘈杂反酸,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3.脾胃湿热证:胃脘闷痛或痞满,食少纳呆,恶心欲呕,口干口苦,身重困倦,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4.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或胀满,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纳呆食少,疲倦乏力,少气懒言,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或有齿印

4、,苔薄白,脉沉弱。5.脾胃虚寒证: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纳呆食少,神疲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6.胃阴不足证:胃脘灼热疼痛,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脉细或数。7.瘀阻胃络证:胃脘疼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面色暗滞,或有黑便。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涩。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肝胃气滞证治法:疏肝理气(1)推荐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川芎、佛手、百合、乌药、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2)针刺治疗体针(包括皮内针)选穴:中脘、内关、合谷、太冲、期

5、门等。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1 日 1 次,7 次一疗程;或用皮内针,每次埋针13 天,每隔 23 小时按压一次,起针后间隔 1 日后可以复用。耳针(包括皮内针)选穴:交感、神门、肝、胃等。操作:每次选 34 穴,轻刺激。或用撳针皮内埋针,或王不留籽贴耳穴,每次保留 13 天,每隔 23 小时按压一次,间隔 1 日后可以复用。(3)饮食疗法饮食宜清淡,进食易消化食物。多选用具有疏肝理气的食物或饮品,如萝卜、莲藕、百合、佛手等,可用玫瑰花、代代花代茶饮。忌食南瓜、山芋、土豆等壅遏气机的食物。2.肝胃郁热证治法:疏肝清热(1)推荐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柴胡、赤芍、青皮、陈皮、龙胆草、黄连、吴

6、茱萸、乌贼骨、浙贝母、丹皮、栀子、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2)针刺治疗体针(包括皮内针)选穴:中脘、内关、合谷、曲池、太冲、期门、阳陵泉等。操作:毫针刺,用泻法,1 日 1 次,7 次一疗程;或用皮内针,每次埋针13 天,每隔 23 小时按压一次,起针后间隔 1 日后可以复用。耳针(包括皮内针)选穴:交感、神门、肝、胃等。操作:每次选 34 穴,轻刺激。或用撳针皮内埋针,或王不留籽贴耳穴,每次保留 13 天,每隔 23 小时按压一次,间隔 1 日后可以复用。(3)饮食疗法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食物。多用具有疏肝理气,清火泄热的食物或饮品,如苦瓜、萝卜、莲藕、百合、佛手等,可用玫瑰花、莲子

7、心等代茶饮。少食辛辣炙煿之物。3.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化湿(1)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味。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黄芩、滑石、大腹皮、白蔻仁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2)针刺治疗体针(包括皮内针)选穴:中脘、合谷、曲池、天枢、丰隆等。操作:毫针刺,用泻法,1 日 1 次,7 次一疗程;或用皮内针,每次埋针13 天,每隔 23 小时按压一次,起针后间隔 1 日后可以复用。耳针(包括皮内针)选穴:交感、神门、脾、胃等。操作:每次选 34 穴,轻刺激。或用撳针皮内埋针,或王不留籽贴耳穴,每次保留 13 天,每隔 23 小时按压一次,间隔 1 日后可以复用。(3)饮食疗法饮食宜清淡,

8、易消化,多食具有化湿清热作用的食品或饮品,如扁豆、红小豆、薏米等,可用荷叶代茶饮。少用辛辣作料,忌食助湿生热食品,如动物脂肪、内脏,咖啡、巧克力等。4.脾胃气虚证 治法:健脾益气(1)推荐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党参、炒白术、茯苓、陈皮、木香、砂仁、法半夏、陈皮、炙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2)针灸治疗体针(包括皮内针)选穴: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关元、气海等。操作:毫针刺,用补法,1 日 1 次,7 次一疗程;或用隔姜灸,每次每穴10 分钟;或用皮内针,每次埋针 13 天,每隔 23 小时按压一次,起针后间隔 1 日后可以复用。耳针(包括皮内针)选穴:交感、神门、脾、胃等。操作:

9、每次选 34 穴,轻刺激。或用撳针皮内埋针,或王不留籽贴耳穴,每次保留 13 天,每隔 23 小时按压一次,间隔 1 日后可以复用。(3)饮食疗法饮食宜温热,营养丰富,易消化。多食健脾益气食物,如牛奶、鸡蛋、黄鱼、鳗鱼、龙眼、大枣、土豆等。忌食生冷、寒凉及肥腻之品。5.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健脾(1)推荐方药:黄芪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味。黄芪、桂枝、白芍、干姜、大枣、白术、党参、炙甘草、元胡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2)针灸治疗体针(包括皮内针)选穴:中脘、足三里、胃俞、脾俞、关元、气海等。操作:毫针刺,用补法,1 日 1 次,7 次一疗程;或用隔姜灸,每次每穴10 分钟;或用皮内针,每次埋针

10、 13 天,每隔 23 小时按压一次,起针后间隔 1 日后可以复用。耳针(包括皮内针)选穴:交感、神门、脾、胃等。操作:每次选 34 穴,轻刺激。或用撳针皮内埋针,或王不留籽贴耳穴,每次保留 13 天,每隔 23 小时按压一次,间隔 1 日后可以复用。(3)饮食疗法饮食宜温热,营养丰富,易消化。多食健脾益气食物,如牛奶、鸡蛋、黄鱼、鳗鱼、龙眼、大枣、土豆等,可食用生姜粥、红枣粥,当归生姜羊肉汤等。忌食生冷、寒凉之品。6.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益胃(1)推荐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味。北沙参、麦冬、生地、玉竹、百合、乌药、佛手、川楝子、生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2)针刺治疗体针(包括皮内针)

11、选穴: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胃俞、脾俞、血海等。操作:毫针刺,用补法,1 日 1 次,7 次一疗程;或用皮内针,每次埋针13 天,每隔 23 小时按压一次,起针后间隔 1 日后可以复用。耳针(包括皮内针)选穴:交感、神门、脾、胃等。操作:每次选 34 穴,轻刺激。或用撳针皮内埋针,或王不留籽贴耳穴,每次保留 13 天,每隔 23 小时按压一次,间隔 1 日后可以复用。(3)饮食疗法饮食宜清淡易消化,甘平温润为宜。可多用莲子、百合、山药、扁豆、银耳、枸杞煮粥食用。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炙煿之品。7.瘀阻胃络证 治法:活血通络(1)推荐方药: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味。丹参、砂仁、降香、蒲黄、五灵脂、莪术、三

12、七粉(冲服) 、延胡索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2)针刺治疗体针(包括皮内针)选穴:中脘、内关、胃俞、肝俞、太冲、期门等。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1 日 1 次,7 次一疗程;或用皮内针,每次埋针13 天,每隔 23 小时按压一次,起针后间隔 1 日后可以复用。耳针(包括皮内针)选穴:交感、神门、肝、胃等。操作:每次选 34 穴,轻刺激。或用撳针皮内埋针,或王不留籽贴耳穴,每次保留 13 天,每隔 23 小时按压一次,间隔 1 日后可以复用。(3)饮食疗法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可多食具有理气活血作用的食品,如用山楂、红花代茶饮。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炙煿之品。(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1.中药穴位贴敷

13、药物选择:选用具有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的中药,如细辛、川芎、白芷、皂角刺、茜草、红花等。穴位选择:局部取穴为主,选用中脘、神阙、关元、天枢等。操作:将中药打碎磨细粉,加适量香油调制成膏,调匀后取适量用专用贴敷膜外敷穴位,每次选 13 穴,贴敷 46 小时,每日 1 次。适用于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寒、肝胃气滞证及瘀阻胃络证。2.中药足浴疗法选用具有理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中药,或与内服中药相同处方的中药(可用内服中药的药渣再煎一次) ,煎好后加适量水,用足浴器泡洗足腿部,每日 1次,每次 1530 分钟,水温宜小于 42,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3.局部物理治疗可选用拔罐、中药 TDP 离子导入、胃

14、肠动力治疗仪、红外线照射等疗法。(三)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参照相关幽门螺杆菌共识意见,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四)护理调摄要点1.生活调理:适当活动,避免劳累,生活规律,保证睡眠。2.饮食指导:原则上要求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做到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并根据患者的证候类型具体指导患者饮食宜忌。3.情志护理:向患者解释病情,进行健康教育,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4.随访指导:慢性胃炎需要定期随访,行幽门螺杆菌根除者需在停药 4 周后复查 13C或 14C 呼气试验;内镜和病理随访时间视病情而定,不伴肠化者要求 12 年复查一次,有中重度萎缩伴肠化者要求

15、 1 年复查一次。三、疗效评价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拟定。(一)评价标准1.主要症状疗效评价标准针对胃脘痛及痞满两个主要症状进行记录与评价。症状改善百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1)痊愈:症状消失;(2)显效:症状改善百分率80%;(3)进步:50%症状改善百分率80%;(4)无效:症状改善百分率50%;(5)恶化:症状改善百分率负值。痊愈和显效病例数计算总有效率。2.证候疗效评价标准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1)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

16、;(2)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3)有效: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4)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3.内镜下胃黏膜疗效评价标准分别对胃镜下红斑、糜烂、出血、胆汁反流,花斑、苍白、血管显露、黏膜结节等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镜下表现的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1)痊愈:胃黏膜恢复正常;(2)显效:胃黏膜病变积分减少 2 级以上;(3)有效:胃黏膜病变积分减少 1 级;(4)无效:胃黏膜病变无改变或加重。4.胃黏膜组织学疗效评价标准分别对病理状态下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情况加以统计,计算各单个病理表现的

17、改善等级及总积分改善程度.(1)痊愈:胃黏膜病理恢复正常;(2)显效:胃黏膜病理积分减少 2 级;(3)有效:胃黏膜病理积分减少 1 级;(4)无效:胃黏膜炎症程度无改变或加重。5.量表评价标准以所采用量表(如 SF-36、PRO 量表)的总积分及各领域积分前后变化进行直接比较判定。(二)评价方法1.入院时的诊断与评价:在入院 17 天内完成。内容包括评价标准的各项内容。2.治疗过程中的评价:对中医证候学内容进行定期评价,每周进行一次。3.出院时的评价:对所有患者进行“主要症状” 、 “证候疗效” 、 “量表评价”进行评价,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酌情进行“内镜下胃黏膜疗效”和“胃黏膜组织学”评价。(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解决方案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