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6小石潭记.ppt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859744 上传时间:2019-01-17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4.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6小石潭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6小石潭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6小石潭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6小石潭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6小石潭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小石潭记,柳宗元,小石潭记,柳宗元,学习目标(第一课时),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反复朗读课文,并能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

2、并称“韩柳”。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作者常识,柳宗元是一个“遍悟文体”的文学家 ,众体兼长,作品丰富,以散文成就最大,有柳河东集。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创作中最富艺术独创性的一部分,有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小石潭记。,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时艰不可济,唐祚难振兴,谤毁兼至,贫病交加,老母病故,居处遭火,他满怀忧惧之情,多藉山水以排遣。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纷至沓来,美不胜收。永州八记就写于此时。

3、,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是他被贬谪到永州以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柳宗元(773819),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4、。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并称“韩柳”。有柳河东集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小石潭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被后人誉为“刻画山水的圣手”“游记散文的宗师”。,你了解吗?,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桃花源记岳阳楼记 满井游记醉翁亭记,初读课文,初读课文,标注不认识和读不准的生字,并查找字典。,注意下列黄色字的读音和字形。,hung( )竹,篁,清li( ),冽,卷石底以出( ),为坻( ),为嵁( ),青 树 翠 蔓 ( ),蒙 络 摇 缀

5、( ),参差披拂( ),佁然不动( ),y,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 ),x,犬牙差互( ),qun,ch,mn,kn,mng,cn c,ch,ch,寂lio( )无人,寥,( )神寒骨,凄,悄( ) 怆( )幽su( ),邃,chung,龚古( ),日光下 ( ),澈,差,悄,卷,蔓,qio,gng,ch,蒙,怡,殆,佁,胎,怡然自得,百战不殆,佁然不动,胎死腹中,y,di,y,ti,qing,chung,qing,qing,呼天抢地,抢,呛了一口水,呛,踉踉跄跄,跄,怆然涕下,怆,嵁,堪,勘,坻,低,底,俶,椒,菽,再读课文,再读课文,注意文章语句的节奏,特别注意长句的断句。,小石潭记

6、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文言文语句节奏的划分:,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

7、: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 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 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语调的把握.,提示:,1.课文第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带来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不定的游鱼所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2.第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氛围,应该读得伤感些,低沉些.,三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句子,并用红笔标注重点文言词语,画出疑

8、难语句。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三读课文,翻译课文,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1)会口头翻译。(2)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句子翻译1,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像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2、卷石底以出 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句子翻译2,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潭中游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照射

9、到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时隐时现。 6、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 , 水声,如,佩环,心 。 竹 道, 见小潭,水 。,篁竹,竹林,闻,听到,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从小土丘向西走 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 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鸣,

10、使动用法,使鸣叫,乐之,代词,指水声,喜欢,伐,砍伐,取,开辟,尤,特别,格外,清洌,清凉,下,名词作状语,在下面,,为岩。青树翠蔓, 摇 , 。,石 底, 岸, 石底 ,为 ,为 ,,全,为,近,卷,以,出,坻,屿,为,嵁,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 嵁、岩,各种不同 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蒙,络,缀,参差,披拂,完整的,作为,以,介词,用,靠近,动词,翻卷,连词,相当于 “而”,露出,水中高地,小岛,成为,不平的岩石,覆盖,连结,缠绕,长短 高低 不齐,随风飘荡的样子,第一段,发现小石潭,隔

11、,闻,伐,取,见,水,石,树,清,怪,青,幽,移步换景 定点特写 景中含情,闻声 见形,潭中鱼 百 头,皆 游无所 。日光 ,,影 石上, 不动; 远逝,往来 。,与游者相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 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呆呆地一动不动;,又忽然向远处 游去,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可,许,若空,依,下澈,副词,大约,左右,光景,像,名词作状语,在空中,依靠,凭借,名词作状语,向下,动词,直透,布,散布,佁然,呆呆的样子,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映在石头上,,似,好像,乐,动词,逗乐,娱乐,潭中景物,第三段,潭水,游鱼,衬,

12、清澄,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融,心情,乐,由景生情,潭西南 望 , ,明灭可见。,岸势 互,不可知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忽明忽暗,忽隐忽现。,写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曲折蜿蜒,参差不齐,而,斗,蛇,连词,表修饰,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名词作状语,折,行,像蛇一样,曲折,奇,其,代词,那,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犬牙那样,差,动词,交错,爬行,其源,它的源头,形象比喻,坐潭上,四面竹树 , 无人, 骨,,。 境 清,不 久 , 记 。,环合,环绕包围,寂寥,寂静空旷,凄神寒,使凄凉,心神,使

13、寒冷,悄怆幽邃,忧伤的样子,幽静深远,因为,以,其,那里,过,过于,居,可,能够,停留,乃,于是,就,之而去,代词,指小石潭的情景.,连词,表顺承,离开,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 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写潭中气氛,气氛,感受,静,凄,清,寓情于景,者:吴武陵,龚古, 弟宗玄。,从者,崔氏二 : 恕己,曰奉壹。,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来的有姓崔的两个少年,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曰,叫,隶,跟随,余,我,小生,年轻人,同,一起,游,游玩,而,连

14、词,表并列,最后一段:记录同游者,译文,从小山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 ,听见了水声,好象人身上佩带的玉珮、玉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这声音)使我 心中快乐。于是)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道路来,往下 走就出现了一个小水潭,潭水特别清澈。(潭)以整块的石 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的水面石头,形成水中的高地,成为小岛屿、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高耸的大石。青葱的树木,碧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 么依靠似的。太阳光一直照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

15、往往,轻快 敏捷,好象和游览的人相互取乐。,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象北斗七星那样曲 折,又象长蛇爬行那样弯曲,溪身或明或现,也能够看见。溪岸 的地势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小溪的源头(在什么地方)。,(我)坐在潭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林包围着,静悄悄的没 有其他人,使我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 了。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于凄清,不能够久留,就记下它的情景就离开了。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 玄。随从我的人,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 叫恕己,一个叫奉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情感变化。,提示:读准字音,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读出

16、感情;在读中勾勒出小石潭的形象。,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写情的写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潭在作者笔下如此之美。请同学们朗诵课文,用我们美的眼睛去发现美的地方,并在

17、旁边批上自己的理解。,思考与讨论,2、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1、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3、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4、作者是怎样写鱼的?采用怎样的写法?,5、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6、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小石潭记,景清,全景,潭中景,潭上景,神凄,感受,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

18、的?,作者是怎样写鱼的?采用怎样的写法?,潭水:清澄 侧面描写,游鱼:不动远逝 动静结合,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溪身:曲折婉蜒 岸势:参差不齐,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幽静 孤凄悲凉,形象比喻,2、找出描写小石潭全貌的句子。,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3、作者是怎样写潭水的?水中的鱼又怎样呢?,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9、。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诒然不动;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4、小石潭上的景物是怎样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独立思考,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课文的写作顺序是(游览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小石潭的特点:幽静。,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小石潭记,发现小潭:,移步换景,潭中景物:,潭水:清澈透明,游鱼:不动远逝 动静结合,小潭源流:,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形象比喻,潭中气氛:,寓情于景,记录同游者,隔-闻

20、-伐-取-见,气氛:幽深冷寂,水清,石怪,树青,感受:凄苦孤寂,侧面描写,西行,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移 步 换 景,特写镜头,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全文共五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写小石潭的方位和概貌。 第二部分(23),写小石潭中的游鱼和潭中的水源。 第三部分(4),写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第四部分(5),介绍与自己同游小石潭的人。,文章结构,问题研究,1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

21、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写作背景: 唐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

22、。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官宦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许多飞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八处名胜:西山、钴姆潭、钴姆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文章评价,1、主题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文章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2、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

23、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朗读课文 :,体会文章中写景的优美文字,找出欣赏点,讲明为什么?试从词语的使用、修辞手法、描写角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1)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三句描写潭边景物。“蒙、络、摇、缀”观察入微,刻画精确。,(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特写游鱼,游鱼空游无依,实则旁衬水清。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24、,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乐”字写鱼,也是写人的心境。,(5)“潭西南面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明、灭,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笔意飘渺,引人遐想,“其岸”“其源”补述出“望”的对象。 (7)“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凄、寒、悄怆,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探究深化 1、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活动失败,遭到权贵排挤,被贬至永州担任司马期间所作。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抑郁,因而借游山玩水来排遣愁怀。游历中,他

25、发现了永州奇特的风景,于是记下来,成为文学史上颇为有名气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阅读了这篇游记后,你认为小石潭的风景奇特在什么地方呢?,小石潭的“奇”,(1)潭石奇异石纷呈,“全石以为底”。(最独特之处石底)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2)潭水奇声悦水澈,“如鸣佩环”,写水声奇美,突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声悦) “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水澈),(3)潭源奇曲折、多姿、神秘,“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曲折) “其岸势犬牙差互”。(多姿) “不可知其源”。(神秘),(4)潭境奇清幽凄凉,“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清幽) “凄神寒骨,悄怆

26、幽邃”。(凄凉),奇,潭石 千姿百态,潭水 声悦水澈,潭源 曲折蜿蜒,潭境 清幽凄凉,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比喻生动,乐(发现美景的欣喜),凄(凄苦悲凉的心境),2、柳宗元真不愧为一位散文大家,他妙笔生花,以高超的手法,为我们勾画出四幅风景奇特的画面,精细、准确而又生动,令人赞叹。如此奇丽的景致,我们怎能不为之心动,不为之倾倒呢?可是柳宗元并没有在奇丽的小石潭面前流连忘返,仅是“记之而去”,这是为什么呢?,明确:作者这样写固然是由于环境过于寂静凄凉的缘故,更是因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内心无限忧伤凄苦的缘故。小石潭虽然景致奇特,但四周竹树围抱,无人知晓,少人问津,其寂静与寥落跟

27、作者此时的人生境遇何其相似!小石潭的幽静与作者心境的凄清互相比衬,表现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作者内心愤懑的抒发。,请你来帮忙:结合课文内容,为小石潭这个景点写一则简介或一篇导游词 。,推介小石潭,文言词语归纳,文言词语1一词多义 文言词语2词类活用 文言词语3其他 文言词语4 -古今异义,文言词语1一词多义,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潭中鱼可百许头 明灭可见 不可知其源,把,用,介词,因为,连词,大约,副词,可以,副词,(承接,“而”不译),助动词,能够,为: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为坻,为屿

28、,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差: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词类活用,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下见小潭(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日光下澈(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照射,形容词用作动词) 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 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象狗的牙齿那样) 心乐之(形容词作动词,感到快乐) 凄神寒骨(形容词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寒冷),文言词语2词类活用,文言词语3其他,1、水尤清冽 2、

29、为坻,为屿,为嵁 3、佁然不动 4、悄怆幽邃 5、以其境过清 6、记之而去 7、隶而从者,格外,不平的岩石,小岛,水中高地,忧伤的样子,凄清,离开,随从,呆呆的样子,文言词语4 -古今异义,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3)文中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_,_。,课堂反馈,按原文填空。(如能默写,就更棒),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句子是:_,_,_。,文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_,_,_。,(4)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 _。 (5)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

30、透明的语句: _。 (6)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_。 (7)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 _。,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环 如鸣佩环_ 四面竹树合 (2)清 水尤清冽_以其境过清_(3)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_明灭可见_ 不可知其源_不可久居_,玉环,环绕,清凉,凄清,大约,可能,可以,能够,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之,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课堂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浓郁的 、清雅的 ,融汇成一幅 的水墨画。

31、,愁,景,幽雅深邃,淡淡的 ,浓浓的 ,缓缓流淌的是一首 古典曲子。,喜,愁,抑郁幽怨,与柳宗元对话,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边上与 柳宗元邂逅,面对如此优美的景 色,他的心情却是“悄怆幽邃” 结合写作背景你想对他说些什 么?请以“柳宗元,我想对你说” 这一形式与作者展开对话。,再 见,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小石潭记,柳宗元,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发现小潭:,闻,隔,伐,取,见,(动词准确),移步换景,潭中景物:,潭水:,清澄,侧面描写,游鱼:,动静结合,特写镜头,小潭源流:,溪身:,曲折蜿蜒,岸势:,参差不齐,

32、形象比喻,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记录同游者,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五、“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

33、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2.“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续。 3.“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4.“而”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

34、或不译。 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七、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十、停顿要体现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十一、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 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 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 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因为这是确定文言文停顿节奏的前提。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文言语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