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1、隋朝大运河(1)古代史上最长的运河,(2)三个中心城市:洛阳、杭州(余杭)和北京(涿郡)(3)四大河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2、作用: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成为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3、隋朝灭亡主要是因为统治残暴。,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被称为唐高祖。 2、唐朝的中央机构中, “三省”是互为牵制的平行机构,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政令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3、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纳谏就是采纳意见。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
2、,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景象,史称“贞观之治”。,4、唐太宗时,敢于直言,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名臣是魏征。 5、唐太宗李世民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中的“君”是指帝王。 6、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律,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注意节俭、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主要内容: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完善隋朝“三省六部”制;经济上,轻徭薄赋;法律上,修定法律唐律疏议(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宽省刑法;民族和对外关系上,密切
3、与少数民族的联系(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友谊),被回纥等尊为“天可汗”;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1、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武则天统治时期,最值得我们肯定的是:大力发展生产,重用有才能的人。 3、唐朝的全盛局面出现在唐玄宗在位时期,唐玄宗统治的前期被称为“开元盛世“。 4、历史上唐朝三个强盛时期依顺序为唐太宗时的“贞观之治”;武则天时的“贞观遗风”;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1、农业生产要使用农具,唐朝发明的筒车主要用于灌溉。犁主要用于翻土。 2、中国历史上的科举
4、制一种选官制度,主要目的是选拔官员。 3、唐时出现了“胡汉交融”的局面,这里“胡”是指边疆少数民族。 4、古代的科举制有“五十少进士”,“少”的意思是年少,说明进士科的考试难度最大。,5、科举制度: 创立: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开创科举制的先河;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完善:唐朝科举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制度,唐玄宗以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 高潮:明朝实行“八股取士”。 废除:清朝末年(1905年)被废除,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第5课“和同为
5、一家”,1、唐朝时,居住在今蒙古高原一带的主要民族是突厥,居住在今西藏地区的主要民族是吐蕃。 2、唐与吐蕃的关系: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汉藏两族的友谊;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汉藏两族已经“和同为一家”;唐蕃正式结盟,并建立会盟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 3、“天可汗”是西北少数民族各部对唐太宗的尊称。,第6课开放与交流,1、唐朝首都长安有东市、西市。“市”是指市场。 2、应用:以遣唐使、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 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与科技带回日本,推动了日本大化改新,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玄奘西
6、行:唐太宗时,僧人玄奘从长安出发,到天竺(今印度)求取佛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鉴真东渡:唐玄宗时,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中国文化,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3、被称为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的是日本。,第7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1、雕版印刷的字是刻上去的,公元868年印制的金刚经就是这种雕版印刷品。 2中国最早将火药用于军事是在唐朝。但是中国人发明火药后,更多的是将火药应用于烟花爆竹。 3、赵州桥(又名“安济桥”):隋朝李春设计建造,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700多年。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第8课璀璨的文学艺术,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 1、
7、唐诗: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高峰。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沉郁顿挫,语言精炼细腻,感情真挚动人,他的诗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2、宋词:宋词是继唐诗之后中国文学的又一高峰。婉约派代表词人是柳永与李清照,豪放派词人代表有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 3、明清小说:明清时期,著名的古典小说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的题材的长篇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神话小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
8、峰。,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2、了解宋代的都市生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物质生活:衣:官员贵族的衣饰由节俭到奢侈;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食:食品丰富,夜市小吃多,夏季有冷饮;北宋肉食以羊肉为主,南方多吃鱼。住:城市居民以瓦顶平房为主,贵族官僚住宅是园林式建筑,富丽堂皇。行:交通工具有牛车、驴车、轿子、轻舟小船等。,精神生活:东京是北
9、宋最繁华的城市,常住人口超过100万。打破了“坊”、“市”界限。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出现了“夜市”和“晓市”,打破了前代都城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东京城内有专门供人们娱乐的场所“瓦子”,“瓦子”里专供舞台演出的地方叫“勾栏”。 南宋都城临安也是一个拥有100万人口的大都市,市内有供人们娱乐消遣的场所“瓦舍”十多家,市场内的摊点以“行”或“团”相称。此外还有耍杂技、踢球等活动的地方。今天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喝茶品茶是宋代城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1、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的人是被誉为“一代天骄”的铁木真,他被蒙古贵族推举为成吉
10、思汗。 2、元朝实行民族岐视政策,将全国人分为四等。 3、元朝时,迁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与汉人以及蒙古人,在我国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回族,他们一般信仰伊斯兰教。 4、历史上著名的元大都就是今天的北京。 5、元朝时,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是中书省。地方上的最高的机构是省。,第15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1、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活字可以重复使用,节省费用,提高效率。 2、指南针能在军事、生活、生产方面发挥作用。指南针的发明很快运用到航海上,有利于将世界各地联系在一起。 3、火药唐代发明,宋代加以改进,广泛运用于军事战争。 4、在棉布成为主要衣料之前,多数的中国人主要的衣料是麻。元代黄道婆的贡献主
11、要在于改进棉纺织技术。,“四大发明”, 指南针:战国时称“司南”,是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时称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13世纪)由阿拉伯传入欧洲,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旅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重要条件。 造纸术:西汉时期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发明植物纤维纸,称为“蔡侯纸”,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 唐朝时(8世纪)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是“四大发明”中最早对世界文明进程起到重大影响的发明。 火药:唐朝中期发明、唐朝末期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广泛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印刷术:唐朝发明雕版
12、印刷术,其中金刚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明朝时(15世纪)传到欧洲;比欧洲发明活字印刷术早400年。,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1、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 2、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鉴”的含义是借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述从战国三家分晋到五代末年共1362年的历史 3、我们知道唐诗宋词元曲,其中“词”是一种长短句。婉约派李清照和豪放派辛弃疾 4、元曲,关汉卿,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主要措施: 1、明朝: 政治上:明太祖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廷杖制度,君臣为主仆关系;设立特务机构锦
13、衣卫。建文帝实行削藩政策。明成祖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增设特务机构东厂。 思想上:实行“八股取士”。 2、清朝: 政治上: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乾隆帝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 思想上:大兴“文字狱”。,第19课 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1、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戚继光率“戚家军”荡平了浙江倭寇,在福建、广东和另一抗倭将领俞大猷共同作战,取得了抗倭斗争的最后胜利。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2、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1684年,清朝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我国东南海防。 3、17世纪,沙俄侵占我国的黑龙江
14、流域的雅克萨和尼布楚,清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大败俄军;1689年,俄中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第20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1)对西藏的管辖:(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成为我国的正式行政区)。顺治帝和康熙帝先后册封达赖和班禅,形成册封制度,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雍正皇帝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实行“金奔掣签”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继承人。 2)对新疆的管辖: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
15、将军。,第21课大一统气派与中华民族的象征,1、北京故宫:它是明清两朝的皇宫,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全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特别是木结构建筑的杰出成就。 2、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军事防御。是中华民族聪明、智慧、艰苦勤劳、坚韧刚毅和充满向心凝聚力的精神象征,第22课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1、李时珍的代表作本草纲目是一部医药学著作,李时珍是我国著名的医药学家。 2、水浒传由许多故事组成,但每一个故事基本上都是一个主题,即官逼民反。 3、曹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之一。 4、宋应星的代表作天工开物是一部科技著作,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
16、全书。 5、明清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较西方已经有了很大的差距,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特别是清朝实行文化专制、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1、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 条件: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目的:宣扬国威,到西洋“取宝”。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路线:刘家港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意义: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2、主要表现: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第23课从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3、历史影响: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但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
17、势力的侵略;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4、郑和下西洋途经南洋,历史上很多中国人移居南洋。南洋是指现在的东南亚,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1、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用了闭关政策。使中国远离世界发展潮流,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2、清朝闭关政策的含义是严格限制海外贸易,严格限制与外国的交往。 3、清朝康乾盛世的盛主要体现在自然经济,清朝中期以前的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 4、清朝大力实行“文字狱”。 5、明清时期,中国出口的货物主要是茶叶、瓷器、纺织品。 6在现代社会,宪法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础。明清时期,我国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呼吁要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也就是说,宪法或法律应该为社会每一个成员共有,服务于社会每一个成员。 7、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排列反映了这“四民”的社会地位。到了清朝,商人的地位提高很快,这反映了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