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原创新课堂】2017年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教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820946 上传时间:2019-01-14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创新课堂】2017年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原创新课堂】2017年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原创新课堂】2017年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原创新课堂】2017年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原创新课堂】2017年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单元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九单元 溶 液本单元分三个课题,这三个课题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课题 1 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基础知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课题 2 是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的,主要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可以加深对溶解现象的理解。课题 3 主要围绕溶液的浓、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质这一问题展开,

2、引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初步学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本单元的三个课题中,课题 1 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课题 2 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溶解的限度,课题 3 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一定量溶液中究竟含有多少溶质。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这样的编排设计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单元具有以下特点:1溶液是最常见的一大类物质,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除了正文外,在“资料” 、 “拓展性课题”等栏目中还补充了一些内容,以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2鼓励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加强思维训练。本单元中编排了较多学生参与的活动,教

3、材中也留出了较多的空白,供学生观察、思考,有些内容则完全以学生活动展开。3加强科学方法教育。教学的许多内容是由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完成的,并在“讨论”、 “调查与研究” 、 “习题” 、 “家庭小实验”等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科学的方法。课题 1 溶液的形成本课题包含两部分内容,即“溶液”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加入乳化剂时,能够形成一种叫做乳浊液的混合物。在生活中时常遇到“乳化”现象,乳化并不是溶解,但因其内容很少,要求也较低,因此把其附在溶液的后边让学生通过实验对其有初步了解。溶质溶剂 溶液 溶 解 吸 热 或 放 热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要使其

4、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质在水分子作用下向溶液里扩散,溶质分子与水分子发生水合反应这两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有条件的学校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本课题的重点是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第 1 课时 溶液的形成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

5、见的问题。来源:学优高考网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多媒体课件、五种溶液(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铁溶液) 。一、新课导入1我们发现在寒冷的冬季,水易结成冰,而食盐水、食醋不易结成冰,这是为什么?这节课我们来探究这些内容。2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无色) 、硫酸铜溶液 (蓝色)、氯化铜溶液(蓝色 )、高锰酸钾溶液( 紫色) 、氯化铁溶液(黄色),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看到想到了什么?生 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生 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生 3: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6、,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生齐答:想!(教师板书:课题 1 溶液的形成 )二、新课教学一、溶液【活动与探究 1】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仪器:玻璃棒、100 mL 烧杯三个、药匙。学生们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等同学们大部分完成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谈谈本小组的实验情况。学生回答 我们这组的实验现象是:食盐、 、糖、硫酸铜晶体都溶在水中 ,食盐、糖在水中溶解后得到的液体是无色的,而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结论它们都能溶于水中。师:很好。还有没有不同的现象和结论?生 1:我们这组还发现有少量固体物质仍存在于液

7、体中。师:很好,这说明这些固体没有被水溶解完。谁能说出有什么办法使它完全被水溶解?生 2:可加水。生 3:还可加热。实验过程步骤 食盐加入水中 蔗糖加入水中现象 食盐消失在水中 蔗糖消失在水中结论 食盐可以溶解在水中 蔗糖可以溶解在水中质量关系(完全溶解后) m(食盐)m(水)m(食盐水) m(蔗糖)m(水)m(蔗糖水)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观察得也很仔细。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这五种溶液,要求从上、中、下、左右仔细观察它们有些什么特点。生 1:它们的颜色不同。生 2:它们都是混合物。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什么是溶液呢?(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

8、定义并将它们板书到黑板上)板书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师:水具有什么作用?生:溶解其他物质的作用。板书(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例如:食盐、蔗糖、碘、硫酸铜等。(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例如:水、酒精等。m(溶液) m(溶质)m(溶剂)师:如何从微观的角度理解溶质溶解形成溶液这一现象?(从分子运动的角度进行思考)生:蔗糖分子、食盐微粒运动扩散到水分子中。总结从微观角度分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蔗糖分子、食盐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向水里扩散,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的间隔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师:根据你们的观察,谁能说出溶液的特征来?生:均一、稳定。师:谁

9、能说一说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生 1: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生 2:医生给我打针时的药是溶质,蒸馏水是溶剂。生 3: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板书溶液 溶剂 溶质氢氧化钠溶液 水 氢氧化钠食盐水 水 食盐硫酸铜溶液 水 硫酸铜碘酒 酒精 碘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生:很简单,用水和洗衣粉洗。师:同学们回答得对,但我们要知道其中的道理。下面让我们来做活动与探究 2。【活动与探究 2】溶质的溶解能力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溶剂 溶质 现象水

10、碘 几乎不溶解水 高锰酸钾 溶解汽油 碘 溶解汽油 高锰酸钾 不溶解结论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生 1:现象:碘不溶于水中,高锰酸钾能溶于水中;但碘能溶于汽油中,高锰酸钾不能溶于汽油中。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生 2:不对,我认为碘是很难溶于水,不应是“不溶” 。师: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结论碘难溶于水,易溶于汽油;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易溶于水。(说明:同种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的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注意:碘可以少量溶解在水中,所以可见到碘水呈黄色到褐色的颜色。)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

11、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活动与探究 3】水和乙醇互相溶解药品:酒精、水、高锰酸钾溶液。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水 乙醇 分层 不分层 不分层振荡前分层说明乙醇密度小于水,最后不分层说明乙醇能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生 1:我们小组的实验:振荡前现象:液体是分层的;振荡后现象:液体没有分层;静置后现象:液体也没有分层;结论是: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教师点评并设疑: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才为溶质。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请举例说明。生 2:还可以是气体,如我们夏天喝的汽水,二氧化碳是溶

12、质,水是溶剂。教师小结:很好,下面我们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板书(1)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3)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知道了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是溶剂,被溶解的物质是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液体和液体相溶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若溶液中有水,不论量多量少都是溶剂。同学们回家后,可以将自己家中现有的物质制成溶液,并写成小论文形式,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第九

13、单元 溶 液课题 1 溶液的形成第 1 课时 溶 液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质量关系:m(溶液)m( 溶质) m(溶剂)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溶质和溶剂的辩证关系(1)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3)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溶液是最常见的一大类物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本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教学中,我引领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在

14、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同时也帮助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对溶液的形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第 2 课时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乳化现象知识与技能1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温度的变化。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实验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重点溶解过程的吸热和放热。难点对溶液形成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理解。教学课件;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 固体、水、玻璃棒、药匙;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 100 mL 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NH 4NO3、NaOH)

15、、药匙、温度计等,植物油、洗涤剂、试管、胶头滴管。一、知识回顾什么是溶液?溶质、溶剂和溶液三者有什么关系?二、新课导入师: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溶液的一些相关知识,知道了溶液的组成,了解了常见的溶质与溶剂的判断。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而形成的,那么在这一溶解过程中有什么现象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内容。三、新课教学板书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教师演示趣味实验: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木块) 中注入半杯水 ,加入三匙 NaOH 并不断搅拌。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生:烧杯底部粘着的木块掉下来了。讨论与交流: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生 1:可能是 NaOH 加入水中

16、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生 2: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生 3: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想和疑惑来进行研究。【活动与探究 1】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活动目标:探究 NaCl、NH 4NO3、NaOH 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实验用品: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 4NO3、NaOH。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生:我们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

17、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师: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是正确的。下面我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参考。(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 100 mL 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2)分别将两药匙 NaCl、NH 4NO3、NaOH 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5)记录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测量的温度/ 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水氯化钠溶液硝酸铵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师: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生:老师所用的水

18、都是 100 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因此老师的方案更好。师:假若很少很少的溶质加到大量的水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生 1:这样可能水溶解的物质太少,水形成溶液后的温度变化不明显,测不出物质溶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生 2: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对实验条件作周密的考虑。师: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实验方案设计中,要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分组实验,填写有关表格。(表格见上)交流各组实验所得的结论:NaCl 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 4NO3 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OH 溶于水时放出热量。【活动与探究 2】(尽可能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对下列问题任选一个进行探究

19、)(1)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 NaOH 溶于水时大量放热。(2)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 NH4NO3 溶于水时大量吸热。(3)设想一种实验方案既能验证 NaOH 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 NH4NO3 溶于水时吸热。讨论与交流并得出实验方案:(1)在玻璃杯底部用石蜡粘上小木块,就可用来验证 NaOH 溶于水时大量放热。(2)在小木块上洒一些水,再放上一个玻璃杯,即可验证 NH4NO3 溶于水时大量吸热。(3)将用过的小玻璃瓶用合适的橡皮塞密封,在橡皮塞上安上一支用完的透明圆珠笔芯 ,既能验证 NaOH 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 NH4NO3 溶于水吸热。师:同学们的设想是否正确,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请

20、同学们课外继续去探讨。反思与评价 比较“活动与探究 1”中的实验方案和“活动与探究 2”中的实验设想,说出它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生:“活动与探究 1”中用到了温度计,适合于测量任一物质溶解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 “活动与探究 2”用生活中的代用品做实验,只有温度有很大的变化,才会有明确的实验现象。师:只要我们善于比较、善于分析,说不定未来的科学家就诞生在你们中间。刚才我们探究了几种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那么为什么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会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31 页内容。师生共同分析溶质溶解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扩散吸热 水合放热当 Q 吸 Q 放 :水溶液的温度降低;当 Q 吸 Q 放

21、:水溶液的温度降低当 Q 吸 Q 放 :水溶液的温度升高当 Q 吸 Q 放 :水溶液的温度不变3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乳浊液不均一、不稳定,静止后分层乳浊液 乳化现象 乳 化 剂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核心,积极倡导学生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猜想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的原因,设计实验方案,反思评价不同的方案,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层次的目标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实验,讨论活动中的成功和不足,让学生反思领悟,体会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到了技能,获取了知识,锤炼了思维,张扬了个性。(2)创造性地运用了教材。教师在原有教材的基础

22、上,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再次设计实验验证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难能可贵的是,对探究方案进行反思,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升华。(3) 运用图片(或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溶液形成的实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题 2 溶解度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在上一课题中,已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质放到溶剂中时的一些情况,但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溶解于水呢?在一定量水中是不是能大量溶解某一物质呢?本课题就要研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

23、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又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第 1 课时 饱和溶液知识与技能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逐步培养学生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重点1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2分析溶液的饱

24、和、不饱和与溶液浓、稀的关系。难点利用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准备器材:烧杯 2 个(各装 20 mL 水) 、玻璃棒 1 根、NaCl、 KNO3、酒精灯、铁架台( 带铁圈) 、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一、新课导入有人问过爱因斯坦:能否发明一种溶剂可以溶解任何物质?爱因斯坦回答说:朋友,那你把这种溶剂存放在什么地方呢?由此可见,并不存在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剂。一般的溶剂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二、新课教学师: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

25、个问题。投影活动与探究A取装有 20 mL 水的烧杯。操作 加入 5 g 的氯化钠,搅拌 再加 5 g 氯化钠,搅拌 再加 5 mL 水,搅拌现象 全部溶解 部分不溶解部分未溶解的氯化钠又溶解结论5 g 氯化钠能溶解在 20 mL 的水中10 g 氯化钠不能全部溶解在 20 mL 的水中再加 5 mL 水可以把未溶解的全部溶解分析氯化钠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B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操作 现象 结论加入 5 g 硝酸钾,搅拌 全部溶解再加入 5 g 硝酸钾,搅拌 部分不溶解 加热 部分未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再加入 5 g 硝酸钾,搅拌 全部溶解冷却 有晶体析出 温度可以影响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26、能力(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互相交流(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结论A.在一定条件下 ,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 ,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B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 ,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师: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生: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师: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生:不能。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地溶解。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师: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学生讨论总结)投影板书(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

27、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这种溶质 ”四个字)(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师: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能否溶解?生:不一定。师:很好,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对其他物质而言并非饱和,所以,向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硝酸钾还能继续溶解。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师:通过活动与探究可看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讨论、总结) 投影板书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

28、液的相互转化师:回想课上的活动与探究,试分析如何将一瓶已经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学生分析、讨论)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加 溶 剂 或 升 高 温 度 师:如何将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分析、讨论)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蒸 发 溶 剂 或 降 低 温 度 或 增 加 溶 质 (学生可能想不到改变溶质的量,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上述两个活动探究的前半部分:不断加溶质直至不再溶解。)师:“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矛盾吗?【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以下内容 )取少量硝酸钾饱和溶液放于蒸发皿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观察现象。加热该溶液,观察在持续加热的过程中溶液的变化。(学生活动,互

29、相交流实验现象 ,并分析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师:在加热溶液的过程中,起初溶液温度升高,溶剂蒸发得比较少,溶液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所以固体继续溶解;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溶剂不断蒸发,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所以又析出固体。过渡:找们把热的饱和溶液冷却后会看到有晶体析出,这种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叫做结晶。板书结晶: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讨论除了可以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到晶体?回答蒸发溶剂的方法。举例炒菜时,菜汤在锅底蒸发,锅底有白色斑迹(食盐) 。运动出汗后,衣服上有白色斑迹都与蒸发溶剂有关。板书结晶的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法、蒸发溶剂法。例:海水晒盐。(投影海水晒盐)“

30、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是同一过程的两个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尺度,就能将饱和溶液与不饱溶液相互转化。师: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着许多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度” ,生活就会更美好。以上我们讨论出的转化关系与条件是大多数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但不可否认特殊性的存在。例:Ca(OH) 2 的水溶液,降温时可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因此上述转化规律只适用于大多数物质。板书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升 温 、增 加 溶 剂 降 温 、蒸 发 溶 剂 、增 加 溶 质海水晒盐的大致过程: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探究了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并总

31、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我们还从中获取了哲理性的知识,用于指导我们的学习。课题 2 溶解度第 1 课时 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3结晶: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结晶的方法:冷却热饱和溶液法、蒸发溶剂法。(例海水晒盐)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升 温 、增 加 溶

32、剂 降 温 、蒸 发 溶 剂 、增 加 溶 质海水晒盐的大致过程:本节课通过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当学习的主体,从而体验学习的乐趣, 老师只起主导作用。事实证明,这样的方法教学效果挺好。第 2 课时 溶解度知识与技能了解溶解度的具体内容。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了解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溶解度是不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热爱化学、学习化学的兴趣。重点溶解度的含义。难点溶解度曲线的分析。教学课件。一、新课导入师:什么前提条件下讨论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生: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等。师: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解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

33、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就知道其中的道理了。在上节课的学习中,用 20 mL 的水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等?(不相等。)由此可见,在确定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时,要确定相关的前提条件。过渡:在课题 1 的学习中,我们就明白: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这节课我们就来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二、新课教学1固体的溶解度【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1. 向盛有 20 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向盛有 40 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量

34、?2向 40 克 20 水中加入氯化钠,向 100 克 20 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量?3向 100 克 20 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和,向 100 克 20 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量?(生交流讨论结果)投影展示上节课 P33实验 95实验 96分析:20 mL 水中所能溶解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有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质量就是形成饱和溶液时的质量。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化学上用溶解度表示这种溶解量的限度。分析如何

35、来定量地描述硝酸钾和氯化钠溶解量的相对强弱的最大限度,需要确定一个标准,即必须是相同的温度、相同量的溶剂、均达到饱和状态下才可以。师:定量比较溶解度,通常我们规定比较溶质的质量大小,单位用克。溶解度的要素:在一定温度下;在等量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 100 克溶剂里;溶液为饱和状态。板书定量比较溶解度要有四个要素:一定温度下、100 克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师:通过大家的总结我们知道必须满足四个条件才能定量地描述溶解度。师:请大家试着描述溶解度的概念。生: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 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板书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 克溶剂

36、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师: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师:例,在 20 时,100 g 水里最多能溶解 36 g 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我们就说在 20 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 36 g。师:理解了溶解度的概念,那你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 、 “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的资料。投影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 时的溶解度 )溶解度/g 一般称为 0.01 难溶0.01 1 微溶110 可溶10 易溶2.溶解度曲线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过渡:我们知道,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同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

37、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例如: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溶解度氯化钠氯化钾氯化 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铵 来源:学优高考网 gkstk硝酸钾35.7 35.8 36.0 36.3 36.6 36.0 36.3 37.8 38.4 39.0 39.827.6 31.0 34.0 37.0 40.0 42.6 45.5 48.3 51.1 54.0 56.7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60.2 65.6 71.3 77.313.3 20.9 31.6 45.

38、8 63.9 85.5 110 138来源:gkstk.Com169 202 246师:这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但列表法表示溶解度还不是很直观,不能表示某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向。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绘制溶解度曲线: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上表所提供的数据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用大一些的纸,每小组合作绘制一张,贴在墙上。(1)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2)从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上查出上述几种物质在 25 和 85 时的溶解度。(3)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讨论结果(1)溶解度曲线比较直观。因

39、为我们可以从溶解度曲线上得知:不同物质在各温度时的溶解度;曲线相交时的含义;能很快地比较出两种物质在某温度范围内溶解度的大小;曲线的走向。(2)25 时,NaCl 的溶解度是 33 克,KCl 的溶解度是 34 克,NH 4Cl 的溶解度是 38 克,KNO3 的溶解度是 38 克。85 时,NaCl 的溶解度为 37 克 ,KCl 的溶解度为 51 克,NH 4Cl的溶解度是 68 克,KNO 3 的溶解度是 186 克。(3)可得到以下信息:曲线与曲线的交点表示了两物质在某温度时有相同的溶解度。例:68 时 NaNO3 与 KNO3 溶解度相同,都是 134 克。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40、增大。投影熟石灰随温度升高的溶解度变化图小结板书 溶解度曲线:(1)含义: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2)作用:可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3)溶解度的变化规律: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4)溶解度曲线交点意义: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5)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温度。3气体的溶解度过渡:研究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投影讨论:1.打开汽水( 或某些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饮料)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

41、溶解度与什么有关?2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物质的溶解度还与什么有关?3对于气体物质,研究它的质量方便,还是体积方便?(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生 1: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系。压强减小,溶解度减小;压强增大,溶解度增大。生 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生 3:对于气体物质,我们通常测量它的体积,而不是去称量它的质量,所以研究气体的体积较方便。师: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所以溶解度的概念中强调:必须指明一定的温度。那么描述气体溶解度概念时应注意哪些因素呢?生:一定温度、一定压强。师:我们只研究压强为 101 kPa 时的溶解度,所以规定压强为 1

42、01 kPa。对于固体物质,通常研究质量,所以选择“在 100 克溶剂里”为标准,研究最多溶解溶质的质量。而对于气体物质,研究体积比较方便,那研究溶解度时应如何规定标准,定义气体的单位?生:单位体积。师:选择“在 1 体积水里”作为标准,研究最多溶解气体的体积。投影板书 气体的溶解度:(1)定义:在压强为 101 kPa 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 1 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2)五因素:101 kPa、一定温度、1 体积水里、饱和状态、气体体积。(3)影响因素:温度、压强。升高温度,气体溶解度减小;降低温度,气体溶解度增大。增大压强,气体溶解度增大;减小压强,气体溶解度减小。三、课

43、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了解了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我们还可以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第 2 课时 溶解度1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 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大要素:一定温度下、100 克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2溶解度曲线(1)含义: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2)作用:可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3)溶解度的变化规律: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3气体的溶解度(1)定义:在压强为 101 kPa 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 1 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

44、气体体积(2)五因素:101 kPa、一定温度、1 体积水、饱和状态、气体体积(3)影响因素:内因:气体和溶剂的性质;外因:温度、压强升高温度,气体溶解度减小;降低温度,气体溶解度增大增大压强,气体溶解度增大;减小压强,气体溶解度减小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思路清晰。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绘图等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新知后 ,及时通过练习进行反馈,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和教师及时发现问题 ,习题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增强学生关注生活、学好化学的信心。课题 3 溶液的浓度本课题内容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展开,先介绍溶液中

45、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然后利用这一概念进行简单计算,最后练习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本课题的重点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第 1 课时 溶质的质量分数知识与技能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质量分数的计算,引导学生查看商品的标签,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投影仪及相关图片、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一、新课导入师: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

46、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对平时我们认为的“饱和溶液就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的错误观点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判断溶液的浓或稀的依据又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溶液的质量分数)二、新课教学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生:喜欢。师: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生纷纷议论,有的说沉入水里 ,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多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师: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图片:(死海图片)师: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生:盐份多,浓度大。师: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活动与探究】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区别

47、两杯糖水的浓度大小?如何区别两杯食盐水的浓度大小?生:通过品尝它们的甜味和咸味大小鉴别,更甜或更咸的为浓度大的糖水或盐水,反之浓度小。师:但是在实验室,由于很多试剂有毒,根本不能通过品尝来判断浓度大小。那如何判断它们的浓度大小呢?实验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 10 mL 水,然后分别加入约 0.5 g、1.0 g、1.5 g 固体硫酸铜。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编号 溶液颜色 清水量 硫酸铜的质量 溶液质量1 浅蓝色 10 mL 0.5 g 10.5 g2 深蓝色 10 mL 1.0 g 11.0 g3 蓝绿色 10 mL 1.5 g 1

48、1.5 g小结 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地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 ,颜色越深,溶液越浓。师:对于食盐溶液的浓度大小,也可以通过下列实验判断。【探究实验】鸡蛋在水中漂浮取一个烧杯,加入 250 mL 水后放入一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分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次序 清水量 加入的食盐量 鸡蛋 小结1 250 g 不放食盐 沉?浮?2 250 g 1 匙(约 5 克) 沉?浮?3 250 g 2 匙(约 10 克) 沉?浮?4 250 g 3 匙(约 15 克) 沉?浮? 小结 溶液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与死海的漂浮原理相同)

49、师:其实,表示溶液浓度大小的方法有很多,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第 4243 页,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生:溶质的质量分数 l00%。溶 质 的 质 量溶 液 的 质 量师: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刚才在实验中出现了多组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 12 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讨论:已知 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0 克。有人说:“20 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6%。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1)在 20 时,100 克水中溶解 36.0 克氯化钠正好达到饱和状态。(2)在 20 时,100 克水中最多只能溶解 36.0 克氯化钠。我们从中可得到的信息就是:溶剂的质量为 100 克,溶质的质量为 36 克。那么,该溶液的质量分数就为:36.0 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