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课题: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类型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2014 年 3月 30日,星期二,第 5节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与能力:(1)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描述各类型的特点。 (难点)(2)分析影响生态系统分布的因素。 (重点)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生态系统实例的分析,使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2)通过对各生态系统特点的比较,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学会归纳知识的一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德,增强学生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三、 【教学方法及教学指导】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和参与,让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通过分析、交
2、流课前调查、搜集的资料以及课本中的资源,自主进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和交流信息,提高与他人合作和沟通的能力。四、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学生课前进行相关预习活动。五、 【教学过程】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目的一、课前延伸,导入新课(4 分钟)复习提问师问: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是什么?(生答)教师总结: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实现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实现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构成生态系统的两个基本过程,它们将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那我们生活的地球上有哪些生态系统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 生态系统的类型。齐读学习目标来源
3、:学优高考网(1)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描述各类型的特点。(2)分析影响生态系统分布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先复习巩固前几节学习内容,注重诱导式回忆、有趣,并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的因素。(1)通过各生态系统实例的分析,使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2)通过对各生态系统特点的比较,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学会归纳知识的一般方法。(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德,增强学生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产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有个清晰地认识。通过确认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二、展示预习提纲(6 分钟)1、布置预习作业:预习生物课本53-57 页内容,完成生物助学36页的【自主学习】的第一部
4、分。2、检査学生完成预习作业的情况3、解答学生在预习时遇到的困惑问题交流展示学生回答后,课件展示出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讲述】生态系统类型的划分依据是多方面的。根据人类活动影响的大小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根据水的多少又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1、完成助学上的预习作业2、分小组展示预习的内容3、提出预习时的困惑问题先让同学明确生态系统的分类,才能进行下一步学习。1、各小组分别展示。2、 【过渡】各小组同学准备工作充分,展示精彩。使全班同学对这几种生态系统类型有了初步认识。我们共同总结归纳一下。3、 【师生共同总结】通过幻灯片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总结,并且将学生回答的答
5、案展现在幻灯片上。(一)森林生态系统 :每一小组选一代表介绍自己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生物特点、作用、现状并发出呼吁等。跟随老师思路回答:(一)森林:(1)湿润或比较湿润地这样设计有利于课堂教学结合不同的城乡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实际进行教学。三、交流成果(15分钟)(1)分布:(2)特点: (3)植物:(4)动物:(5)作用:(二)草原生态系统(1)分布:(2)特点: (3)植物:(4)动物:(5)作用:(三)荒漠生态系统(1)分布:(2)特点: (3)植物:(4)动物:(5)作用:(四)海洋生态系统(1)植物:(2)动物:(3)作用:区。 (2)复杂,长期处于稳定状态。(3)植物以乔木为主(4)
6、树栖、攀援动物为主(5)A.经济效应:木材,林副业产品。B.生态效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大气等,有“地球之肺” , “绿色水库”之称。(二)草原:(1)较干旱地区(2)物种较少,结构简单,常发生剧烈变化。(3)草本植物(4)挖洞,快速奔跑的动物。(5)A、经济效益:畜牧业 B、生态效益:调节气候,防止土地被风沙侵蚀。(三)荒漠:(1)干旱地区(2)动植物种类稀少。环境恶劣。 (3)耐旱植物仙人掌、沙棘等。(4)骆驼和蜥蜴、蝎子等(5)提供矿产资源(四)海洋:(1)浮游植物,大型藻类(2)种类繁多,以浮游动物为主。学生按小组展示很精彩,但是缺乏落实。师生共同总结有益于知识点的落实
7、。(五)淡水生态系统(1)分布:(2)特点: (3)植物:(4)动物:(5)作用:(六)农田生态系统(1)特点: (2)植物:(3)动物:(4)作用:(七)城市生态系统(1)特点: (3)A、调节全球气候B、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C、丰富的生物资源,工业原料,能源(五) (1)淡水湖泊、沼泽、池塘和水库等;(2)动植物种类较多,具有易被破坏、难以恢复的特征。(3)芦苇、香蒲、荷等。(4)淡水鱼、虾等。(5)淡水生态系统不仅是人类资源的宝库,而且是重要的环境因素,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污染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六)农田:(1)人的作用非常关键(2)植物以农作物为主(3)昆虫、土壤微生物、鼠、鸟及少量其
8、他小动物(4)提供粮食、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七)城市:(1)对其他生态系统依赖性强;自我调节能力弱,易出现环境污染。(2)植物种类少。(3)动物以人类为来源:gkstk.Com学生按小组展示很精彩,但是缺乏落实。师生共同总结有益于知识点的及时落实。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2)植物:(3)动物:(4)作用:主。来源:gkstk.Com(4)城市的出现,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四、合作探究(10分钟)合作探究一1、资料分析课件展示文字资料:人民日报关于 1998 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的报道。(
9、报道中有对洪灾成因的分析,和我国政府在大灾过后做出的决策:宣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等。 )请学生根据资料内容,回答问题: (1)我国长江一带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为什么我国要实施天然防护林工程? 学生回答:(1)人类活动的加剧,使大量植被大量破坏,环境遭到破坏,引起了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是引起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2)天然防护林可保学生分析资料并讨论回答相关问题学生回答、补充,教师总结培养学生分析,主动思考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通过分析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护植被、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减少旱涝灾害的发生。 五、巩固总结(5 分钟)思考感知:南极科学
10、考察中,科学家发现南极的企鹅体内竟然有杀虫剂 DDT,这一地区从来没有施用过农药,那么请大家思考这些 DDT 是从哪里来的呢? 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是相对独立的吗?学生回答:由于农田中大量施用农药 DDT,随雨水冲刷进入水体后,导致水中生物中毒,甚至远在南极的企鹅也难逃幸免。教师补充总结:地球可以看作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地球上的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由于地域相隔,表面看来好像毫不相干,但实际上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其他生态系统密切相关。整个生物圈中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案学生总结归纳,形成答案通过体系的形成和知识的构建通过问题的形
11、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六、反馈训练(5分钟)A类:1、下列不属于农田生态系统主要特征的是( )知识目标 1A、人的作用非常突出 B、动植物种类较少 C、群落结构简单 D、自我调节能力强2、下列哪一生态系统有“绿色水库”之称( )知识目标 1A、海洋生态系统 B、农田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草原生态系统3、下列属于 荒漠生态系统特点的是( )知识目标 1A、气候湿润,动植物种类稀少 B、气候干燥,动植物种类稀少C、气候湿润,动植物种类繁多 D、气候干燥,动植物种类繁多 5、生态系统有多种类型,地球上最大 的生态系统是知识目标 1A、陆地生态系统 B
12、、海洋生态系统 C、城市生态系统 D、生物圈6、下列做法对于保护农田生态系统不利的是( )知识目标 2稻田放养蜘蛛 剧毒农药治虫 多施农家肥料 捕杀毒蛇 大 面积单一种植 严禁捕捉青蛙来源:学优高考网A. B. C. D. B类:知识目标 1.2我国南方某些地区建立的“桑基鱼塘”模式,是现代农业的典型,该模式获得了鱼、蚕、桑、气的全面丰收。请据图回答:(1)在该生态系统中,桑与蚕是 关系。(2)鱼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归根结底来自 .(3)该生态系统的类型属于 ,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桑叶中传递到蚕的能量约占桑叶总能量的 。(5)该生态系统中,物质经多次重复利用,提高
13、了 效率。六、 【板书设计】生态系统的类型 分布区域 生物特点 作用 现状森林生态系统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自然生态陆地生 草原生态系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系统水域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七、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以课程标准为基础,通过五环节教学法充分体现了“STS”的思想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核心的理念。创设氛围情景,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思维的启迪,给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课通过自主预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民主、平等、合作的气氛完成了学习任务。生生之间、小组之间的互评及教师及时的激励性评价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而是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同时也体现了师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浓厚的研究性学习氛围。本节课还有些不足,师生和生生交流容量大,时间还需要更好调控,评价以教师为主,学生自评和互评相对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