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桥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 ,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 :理解桥美在何处。 教学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 1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比较
2、阅读法。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去过江南吗?(有,那你能不能给我们描绘一下江南的景色呢?)没有,那今天我想带大家领略一下江南的美景?(播放一段水乡的视频)水乡最多见的就是桥,我们一般说到的都是桥的使用价值,作为交通的工具可以供人行走。那同学们有没有从美术家的角度来欣赏他呢?(学生回答没有)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桥之美 ,看看在画家的眼中桥美在哪里?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吴先生在文中都说到了那些桥?这些桥中你最喜欢那座桥?
3、为什么乌镇苇丛上的石桥 石桥与苇丛配合显得疏朗开阔/ 42江南乡间的石桥 石桥与细柳配合显得和谐统一、销魂苏州的宝带桥 长桥与水面配合打破了单调感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风雨桥与苇丛配合给人安闲、自在之感清明上河图中的桥 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索桥 险,富有弹性的线南京长江大桥 一道直线,为了画长江大桥,曾爬上南京狮子山钱塘江大桥 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处理不好六和塔与桥的关系,构不成画面鹊桥 意义好、形式也自由,生动活泼我们一般在写作文的时候,会将意思一致的放在同一段中来,那么同学们看,在文章中那些桥都在一段呢?作者是为了说明什么呢?教师归纳板书,举乌镇石桥、
4、江南乡间的石桥、宝带桥、风雨桥是为了说明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清明上河图中的桥是为了说明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索桥是为了说明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这些也就是吴先生眼中的桥之美举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他们构不成画面,是为了说明桥无环境衬托不美 鹊桥归结全文,说明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那么第一和第三段也就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桥之美,大家看这篇文章的结构是不是很清晰了(教师归纳板书)三、比较阅读 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 (学生以小组为
5、单位,讨论交流。 )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 43学生明确: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描写桥的语句,看看和中国石拱桥中的有什么不同例如:(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修辞手法用的好“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赋予了人的动作。(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使用了描写的写作手法,而不是单调的说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
6、残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作者在文中巧妙地引用或化用了许多古诗文。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设计的表格是学生更直观的明白两篇的不同之处四、布置作业 学了桥之美你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有的领悟到: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有的领悟到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的领悟到: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一个人不光要有美的外表还要有美的心灵,要关心集体爱护他人,一个孤立的人光想着自己的人是不美的,板书设计:乌镇苇丛上的石桥 疏朗开阔江南乡间的石桥 和谐统一、销魂苏州的宝带桥 打破了单调感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安闲、自在之感清明上河图中的桥 浓缩的画图索桥 险,富有弹性的线南京长江大桥 一道直线,为了画,曾爬上南京狮子山钱塘江大桥 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处理不好/ 44鹊桥 意义好、形式也自由,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