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邹忌学案.doc

上传人:buyk185 文档编号:4781757 上传时间:2019-01-12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1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邹忌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邹忌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邹忌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邹忌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邹忌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齐策一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该文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zu j fng q wng n jin 选自战国策齐策 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纳:接受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这是一部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有十二国策,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此书并非刘向所著,实为刘向集百家作品而编辑整理。 劝说往往需要讲究策略。邹忌的故事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背景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

2、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 “士” 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采纳,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招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原文邹忌修八尺有(yu)余,而形貌昳(y)丽。朝(zho)服衣冠,窥(ku)镜,

3、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4、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 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ng)讥于市朝(ch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n)进;期(j)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 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十分漂亮,徐公怎么比得上您呢?”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与徐公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怎么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

5、外面来,邹忌与客人坐着闲聊,邹忌问他:“我与徐公比较,谁更美呢?”客人说: “徐公不如您漂亮。 ” 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认为自己不如(徐公美) ;再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远远的不如(徐公美) 。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偏爱我;妾赞美我,是敬畏 我;客人赞美我,是有事请求我。 ” 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畏惧我,我的客人有事请求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近臣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畏惧您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有事请求您的:从这样的情形看来,

6、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 齐威王说:“好!”于是就下命令:“全部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 ”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廷的门院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偶尔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不用一兵一卒,就战胜了敌国。 注释(1)本文选自西汉战国策.齐策一 ,题目是后加的。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各种史料的汇编,原作者不详,西汉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

7、、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录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邹忌:史记作邹忌,战国时齐人,善鼓琴,有辩才。齐桓公时就任大臣,威王时为相,封于下邳(今江苏邳(p)县西南) ,号成侯。后又事宣王。讽:讽喻,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纳谏,接受规劝改正错误。纳:接受。谏(jin):劝说君王、尊长改正错误。 (2)脩:同“修”,长。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 18 到 23 公分左右不一。 这里的“一尺”等于现在的 23.1 厘米。 (3)形貌昳(y)丽:容貌光艳美丽。昳:光艳。 (4)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朝:早晨。服:动词,穿戴。

8、(5)窥镜:照镜子。 (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孰:谁】 。 【孰与:与相比,谁】 (7)君美甚:你更加美。 (8)及:赶上,比得上。 (9)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宾语前置用法。 (10)复:又。 (11)旦日:明日,第二天。 明日:又一天。 (12)与坐谈:与之坐谈,与客人坐下谈话。介词“与” 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13)若:如 (14)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通“熟” (sh) ,仔细,周详。之,指城北徐公。 (15)弗如远甚:远远的不如(徐公美) 。 (16)暮寝而思之:夜晚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情。暮,夜晚。寝,躺,卧。之,代词,指妻、妾、客 “

9、美我” 一事。 (17)之:助词。美我:以我为美。美,赞美。 (18)私:动词,偏爱。 (19)诚:确实,实在,的确。 知:知道 (20)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 我) 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认为。 于,比 (21)方千里:方圆千里之内。方:方圆,古代称面积的用语。 (22)宫妇左右:指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 莫:没有。(23)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 的人) 。 (2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蔽,受蒙蔽,这里指受蒙蔽而不能兼听。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甚:厉害。 (25)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当面批评。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

10、的人” 。 (26)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 。谤讥,公开议论指责,没有贬义。市朝,指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 (27)闻寡人之耳者:传到我耳朵里,闻,使听到。 (28)门庭若市:宫门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形容人多的样子) 。 (29)时时而间进:时时,有时,不时,有时候。 间(jin ) ,间或,偶然,有时候。 进:进谏。 【进谏:进言劝谏。 】 (30)期(j)年:满一年。期,满。 (31)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32)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这是表示尊重齐国。(3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意指国内修明政治,不必用军事力

11、量就可以使敌国畏服。 (34)题目:讽:比喻、暗示等方法,委婉地规劝,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纳:接受 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古汉语现象词性朝 私 zho 早晨(名词) 私人,自己(代词) cho 朝廷(名词) 私 私下,偷偷的(形容词) cho 朝见(动词) 偏爱(动词) 修 方 身长,长(形容词) 古义是两个词:土地方圆 修建(动词) 地方 整治(动词) 今义是一个名词 莫:不定代词,指人。译为“没有谁” 。 词类活用形容词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 “以为美”“认为美”) 形容词作动词 私我也(“偏爱” ) 名词作状语 面刺(当面) 使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者(

12、使听到) 一般“服”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 朝服衣冠 (穿戴) 特殊句式固定句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与城北徐公孰美? 这两句都是比较相关两项得失高下的选择句,是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其中(1)句中疑问代词“孰” 由于受强调而被提前,是(2)句的倒装句。 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动词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 欲有求于我也(欲于我有求) 皆以美于徐公(皆以于徐公美) 能谤讥于市朝 (能于市朝谤讥)皆朝于齐 (皆于齐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于朝廷胜) 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者也。 判断句 (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者,也。 式

13、标志 省略句 (忌)与(之)坐谈 一、通假字孰:通“熟”,仔细(徐公来,孰视之) 受:给予,付予。通“授” 二、一词多义(1)之 1.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2.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3.臣之妻私臣(的)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5.寡人之耳(的)6.吾妻之美我者(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翻译) 7.孰视之(代词,指俆公) 8.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9.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10.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11.问之(代词,他) 12.数月之后(无意义) 13.王之蔽甚矣(不翻译)14.俆公不若君之美也(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2)、朝 1.燕

14、、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_朝拜 2.于是入朝见威王 _ 朝廷 3.朝服衣冠_早晨 (zho) 4.能谤讥于市朝_ 公共场所 (3)、孰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通“熟”,仔细。 (4).于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三、古今异义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规劝 今:讽刺 2。窥镜 窥:古:照,看 今:偷看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地土方圆 今:地点 5。能面刺寡人之过 刺:古:批评 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谤讥于市朝 谤讥:古:指责议论 今:诽谤嘲讽 7。臣

15、之妻私臣 私:古:偏爱 今: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身边大臣 今:方位名词 莫:古:没有一个 今:不,不要 9。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古:长,原文指身高 今:改正 四、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五、中心本文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塑造了邹忌这样善于思考 课文研讨一、关于课文 课文通过邹忌以自身经历对齐王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直

16、言不易的道理,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应该说明的是,这篇课文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流传的名人逸事。所谓纳谏能导致“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但作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而且

17、通俗生动,说服力强,文笔流畅而富有变化,充满情趣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二、内容分析 第 1 段,进谏的缘起。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修长,仪表堂堂。 “窥镜”“自视” ,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 ,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 ,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

18、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 ,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 ,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 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 2 段,进谏的内容。 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

19、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 “王之蔽甚矣” 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他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

20、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 3 段,进谏的结果。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门庭若市” 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 “时时而间进” 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 “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需要指出的是, “无可进者”“皆朝于齐 ”均与史实不符,是作者的有意夸张。 结构图示 三、写作特色 1情节完整,

21、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 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 ”二是“ 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

22、,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3语言繁简适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 字,既表现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 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丛

23、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见解的方法,委婉动听,往往收到比直进谏更好的效果 5. 全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建议一这篇课文情节曲折生动,语言上的障碍也不太大。课前可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并让学生试做练习一,让学生初步弄懂课文大意。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节省课堂讲授的时间。 二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常用词较多,而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学中,应着重对这些常用文言词语进行辨析。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古今词义的不同。 知识点总结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

24、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 (三)一字多义 (1)之 1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2.问之(代词,他) 3吾妻之美我者(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4.俆

25、公不若君之美也(比得上) 5.孰视之(代词,指俆公) 6.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7.吾妻之美我者(结构助词,不翻译) 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9.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10.臣之妻私臣(的) 11.王之蔽甚矣(不翻译) 1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13.数月之后(无意义) 14.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o) e.能谤讥于市朝 公共场所 3、孰

26、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于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课外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c.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四)古今异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古:委婉地劝说 今:讽刺 2。窥镜 窥:古:照,看 今:偷看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第二天 今:明天 4。今齐地方千里 地方:古:地土方圆 今:地点 5。能面刺寡

27、人之过 刺:古:批评 今: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 6。谤讥于市朝 谤讥:古:指责议论 今:诽谤嘲讽 7。臣之妻私臣 私:古:偏爱 今:自私 8。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莫:古:没有一个 今:不,不要 9.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国君身边的近臣 今:方位词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一、整体把握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标题中的“讽”是

28、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谏” 是名词,指批评意见。 全文共 4 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段) ,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课文先介绍邹忌的身材、相貌,肯定他是一个美男子,作为他自美和被别人赞美的基础。下面便分别向妻、妾、客提出“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想通过第三者的鉴定,来验证自己“美” 到什么程度。而妻、妾、客的回答,都肯定了邹忌比徐公美,直到他亲眼见到徐公,才“自以为不如” ,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既然远不如徐公美,为什么人家却说自己比徐公美呢?显然有各自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事

29、实的真相。三人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示了妻子的偏爱之情,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 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客人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 三个字,而且不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邹忌经过冷静思考,悟出了妻、妾、客赞美自己的原因,并准备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 第二部分(第 2 段) ,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讽谏的内容分为两层。第一层,先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臣”

30、“ 畏臣”“有求于臣”。第二层,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同。在这里,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比喻的说理方法,非常贴切,尽情尽理,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部分(第 3、4 段) ,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先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决心,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概括出齐王纳谏的深远意义,精练含蓄,意味深长。 齐威王: 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但是据说在邹忌进谏之前曾经非常昏庸,但是周围大大小小的官吏都非常怕

31、他,不但不敢给他提什么意见或建议,而且都用玩乐拉拢齐威王的喜爱,但是齐威王喜欢善于用婉转的语气与他谈论国家大事的人,邹忌掌握了这一方面,邹忌当面说“王之蔽甚矣”,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闻过则喜,认为“善”,表示赞同,并且马上付诸实施,制定了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广开言路,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兴利除弊,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对齐威王有明显的美化成分。结尾之所以在朝廷上战胜别国略有夸大。但最终还是拥有了自己应有的土地,其他国家派人来向齐王学习的是有史料记载是事实。 有关资料二、背景材料 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

32、,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于史无考。 四、 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徐仲涛) 本文着重写齐相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的故事。 全文可以分三部分。 从开始到“欲有求于我也”是第一部分,写邹忌从妻、妾、客三人都谬赞自己比城北徐公还美这件事

33、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一段的第一层,写邹忌之美。先说明邹忌是个高大美丽的男子,再通过三问三答,从妻、妾、客三个人异口同声的回答中印证了邹忌的美丽,而且比齐国的美男子徐公更美。然后在这一段的第二层,记叙邹忌和徐公实地比较的情况。邹忌深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因此在比美中颇有自知之明,他怀疑妻、妾、客同声肯定他比徐公美是一种阿谀。他要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正确的答案。通过“孰视”“ 窥镜”,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于是引起他的深思。夜深人静,独自思忖,最后悟出妻、妾、门客阿谀自己的原因:凡对自己有偏私,有所畏惧,或者有所企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献媚讨好的假话,不会指出自己的缺点。这一段

34、文字虽然不多,但用了铺陈和对比的手法,最后点明道理,是一则情节非常生动的故事。 从“于是入朝”到“王曰:善”是第二部分,写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于朝廷大事”。 (见郑堂札记卷四) 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深刻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之不易。在齐国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体会告诉了齐威王,揭示了这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并以此来讽喻齐威王纳谏去蔽。为了使齐王能接受谏言,先述说自己的生活体验,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是出于不同的动机,先给齐王一个清晰的印象,然后再以齐王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经历

35、作比较,指出齐王受蒙蔽的严重。这样现身说法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从“乃下令”到结束是第三部分,写齐威王听取邹忌的规劝下令求谏和群臣在一年中进谏的情况。齐威王欣然接受了邹忌的劝告,下令奖励臣民向他进谏。齐威王纳谏结果是提高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很多诸侯的尊敬。 在这一部分记述中,有几点值得注意:1文章没有写群臣受赏的情况,也没有写威王对待意见的情况。但是,从越来越没有人提意见和越来越提不出意见的情况就暗示了齐威王不仅听取意见,而且虚心接受意见改革了政治。2齐王下令号召“群臣吏民”都来提意见,可是踊跃进谏者只写到群臣而没提到吏民。可见地位低下的吏和民,实际上是不可能参与政治发表看法的。文章不提吏民

36、只写群臣,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政治活动的阶级局限性;同时,我们不能只从“虽欲言,无可进者” ,就认为威王的统治十分清明。3文章只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未及秦楚。燕、赵、韩、魏是战国时期齐国北方和西方的邻国,国力和齐国相若,后来都比齐国弱小。秦、楚则是齐国西方和南方的大国,文章没提秦楚,还是比较符合当时实际形势的。4最后一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点出全文的主旨。说明只要去蔽纳谏,修明内政,就能“战胜于朝廷” 。本文篇幅不长,但完整地记叙了邹忌与徐公比美和威王纳谏强齐两则故事,而且包含了深刻而明白的寓意,容量是很大的。文章之所以写到这样,在技巧上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1用设喻的方法讲述道

37、理。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具体形象地刻画人物。如写邹忌,先是“朝服衣冠,窥镜”,然后是问妻、问妾、问客;见到徐公,先是“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再是“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最后是“暮寝而思之”;人物的动作心理,无不刻画入微。有了这一段有声有色的描写,才使下文的进谏入情合理。3语言简练生动。一篇三百多字的短文,从家事说到国事。写人物,声貌毕肖;叙事实,曲折引人;用语言,简洁生动:如“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几个字就交代了朝见的过程,省去了进谏的“导语”,开门见山地直陈其事。齐王听了谏辞以后,只用了一个“善

38、”字就写出了齐王纳谏的决心。威王下令纳谏以后,只三十来字就交代清楚了“令初下”“ 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说明了纳谏后发生的巨大变化;纳谏的效果,只写邻国的动态,而略去国内的情况。这些都称得上简洁有力。再看语言的生动: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意思基本一样,句法却各不相同,文字错综,毫不呆板。妻、妾、客的答话并不雷同,反映各自的心理十分切合人物身份。 文章内容未必尽合历史事实,但所表达的思想有积极意义,并且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选自黄岳洲、茅宗祥主编中华文学鉴赏宝库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 六、课堂教学设计(左松良) 【设计意图】 本文篇幅短小,没有什么特

39、殊的文言现象,内容也容易把握,如按课文自然顺序讲解,则很难“启愤发悱” 的。我抓住一个“思” 字,贯通全文,分步设置障碍,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 【设计提要】 本设计由三个方面构成。1 “思” 之除蔽。2 “思” 之讽谏。3 “思” 之验证。 【设计实施】 1 “思”之除蔽。 问题邹忌“暮寝而思之”,他“思” 了些什么?(这个问题是设置的“障碍”,学生容易不假思索地答为“私、畏、求” 这个结论。一个看似容易的问题却回答得不全面,这就调动起他们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讨论。 ) 明确 (1) “思之”的“之”指代什么?“之” 指代上文所说的事情,即受蔽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

40、(2) “思”受蔽过程,首先“思 ”的应是什么内容?(这个问题亦是个障碍) 我们不妨设想,如邹忌确实美于徐公,他还有必要“暮寝而思”吗?“暮寝而思”,说明邹忌头脑清醒,尊重客观事实。前面说忌“不自信,复问其妾”,即可窥其一斑。邹忌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之后感到奇怪,自己明明不如徐公美,可是妻、妾、客为什么偏偏要说自己比徐公美呢?鉴于此,起疑应是首先“思”的内容,起疑,才有“思”的必要,而在文中并未见诸文字,这正是作者用笔经济的地方。然后他回忆起妻、妾、客说过的话,捉摸所以对自己过誉,或偏爱,不愿直言;或害怕,不敢直言;或有求,不好直言。这应是其次“思” 的内容。至此邹忌豁然顿悟,终于得出“私、畏、求

41、” 的结论,从而除蔽,这应是“思”的原因。这样的思路无疑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 2 “思”之讽谏。 问题 (1)以上是“思”的全部内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这里亦设一个障碍,学生往往会简单地回答:是的。 ) 明确邹忌通过“比美”,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别人直接评论自己是不容易的,因为他们同自己有着各种关系。于是,他由近及远,由家庭私事推及国家大事,以亲身的感受去规劝齐王。因为个人除蔽,影响和意义太小;齐王除蔽,才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然而批“龙鳞”,逆“圣听” ,毕竟是一件冒险的事。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决定以设喻的方法讽谏,我想他一定是在一切细节都周密谋虑后,才胸有成竹地安心入睡的。(2)

42、第 2 段中邹忌是怎样讽劝齐王的呢? 明确邹忌用家庭生活中的小事打比方劝说齐王除蔽纳谏。在方式上讲是设喻论证,在逻辑上是使用了类比推理。说自己,比齐王,都扣紧“私”“畏”“求 ”三个方面。 (3)既然这一段是上一段“思” 的继续和深入,为什么不在上一段交代呢? 明确避免行文上的重复;设置悬念。 3 “思”之验证。 问题 (1)邹忌讽谏的效果怎样?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齐王回答“善”,对邹忌的一席话表示肯定和赞赏。由于由小到大,由此及彼,拿自己的切身体验去规劝齐王;由于设喻巧妙,推论自然,入情入理,加之态度诚恳,一片赤诚,所以齐王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2)齐王是怎样纳谏的?臣民是怎样

43、进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王下令把进谏的方式分为三种,悬赏也分为三等。齐王不计较提意见的方式和态度,这在封建社会是罕见的。这也就是邹忌敢于进谏的原因。显然,他对齐王是充分了解的,是做了一番分析研究的。臣民进谏分为三个阶段,生动地反映了这一重大举措实行时的空前盛况。结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齐国修明政治,国力强盛,威望日隆,这就是纳谏对外产生的影响。国外尚且如此,国内就不言而喻了。作者详写国外的反映,国内则不着点墨,其处理之巧妙,笔墨之经济,令人击节赞叹,玩味不已。 (3)第 3 段写齐王纳谏,第 4 段写国外的反映,似与“思”联系不大,你的意见如

44、何,能谈一谈吗?(此处亦是“障碍” ) 明确邹忌善思,才有反省的可能,才能除蔽;由于深思,乃有巧妙的设喻讽谏,以至齐王欣然纳谏。邹忌并没有建议齐王应如何去做,而是让齐王自己去思考,因为结果早就在邹忌的意料之中,这也正是邹忌的高明之处。这里虽未写一个“思”字,却与“ 思 ”密切相关,因为“战胜于朝廷” 的结果,正是邹忌“思”的归宿。这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了。所谓思断意续,以结果验证了“思”的作用的深远和意大的重大。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阐述治学要“深思而慎取” ,那么在治家治国方面同样要深思而慎取。邹忌成功的经验,不是很好的借鉴吗? 总评以一个“思”字串连全文,并围绕“思” 来设计问题,就像拎

45、起一串葡萄,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教学在层次上呈现出一种流动的韵律的美,便于学生思绪顺畅地流淌。罗曼罗兰说过:“天才免不了有障碍,障碍会创造天才。 ”当然这障碍指的是在人生旅途或学术研究中的困难和挫折。但我们不妨借来用在教学上。在教学上适当地设置障碍,是激疑的一种好方法,疑能刺激学生的中枢神经,障碍能激发学生动脑解决问题的渴望。因此,我们应把它作为启发式中的一个宝藏来加以挖掘。 课后练习答案 一、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怎样成功地说服齐王的;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为例,在听到妻、妾、客的赞美并判定与事实不符时不喜不怒,而

46、是冷静的分析,从中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并准备以此为喻去讽谏齐王。邹忌在讽谏齐王时,先以身设喻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各有不同的原因,就是“私”“畏 ”“求”。然后拿齐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较,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这些都与邹忌的处境相似。邹忌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 的结论。 这种委婉劝说的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尽情尽理,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所以齐王接受了意见,并立即下令,改革弊政。 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然可以借鉴这种做法,批评别人要讲究方法。要既达到使对方接受的目的,又要尊重对方使之不难堪,一定要委婉些。 一.文学常识 1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由汉代刘向编订,共 33 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很大。 2文章主旨(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