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分数的再认识 2教学反思上周四我有幸参加了区教学能手比赛,感受颇深。提前两天接到课题后,我就开始了备课做课件准备说课稿的一套程序,下面说说我对这节课的教学感想。我执教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的再认识”的第一课时。对于学生而言,分数是在三年级下册教材“分一分(一)”中,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体验了分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在“分一分(二)”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分数。本节课的课题是分数的
2、再认识,一个“再”字,就明确的告诉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分数知识与三年级所学的相比,是有深度的,一方面表现在,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理解分数的意义;另一方面表现在,要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在初次接触这节课的时候,只是觉得应该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的意义,但对于“怎么进一步认识”、“认识到什么程度”,我不是很清楚。于是我再一次重新阅读教材和教学用书,并且与三年级教材进行横相对比,我逐渐明白北师大版教材确实留给我们思考的空间太大了:“再认识”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分数的意义,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会“整
3、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从而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与现在相隔时间较长,因此我认为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感知。我觉得如果教学开始就直接把教材上的教学问题情景图拿出来,让学生动手拿出“所有笔”的一半,未免有些唐突。一是提取的时间不“适时”学生刚刚上课,还处在课间游玩的兴奋状态,情绪没有稳定下来;二是提取的“相关性”不强,没有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难以“激发学生对再认识分数的探索欲”。考虑到学生比较喜欢听故事,所以我在上课初始创设一个“取经路上的故事”情景,而这问题情境又分为两个小部分:第一是悟空和八戒
4、分食一个饼。让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分才公平?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又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环节是复习三年级学习过的分数知识,学生很容易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为接下来的新知研究做好了铺垫)第二部分是唐僧要求悟空和八戒将各自摘到的桃子的二分之一拿出来时,悟空拿出了 5 个,八戒拿出了 2 个。问题就出来了:“都是二分之一,结果怎么不一样呢?”接下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学生发表意见的过程中,适时引出整体“1”,并指出整体“1”可以指一个物体,也可以指许多物体的总数,为后面的问题研究做好铺垫。这个环节我不要求学生归纳总结出结论,只要学生理解“因为对应的总数不同,分数二分之一既可以表示 5 个桃子
5、,也可以表示 2 个桃子”即可。这样做的目的一是缓解学生的情绪,引领学生渐渐进入学习状态;二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尝试解决情景中的“问题”,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其实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是比较矛盾的,到底是放手让学生探究认识到“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这一特点,然后去尝试解决拿笔情景中的问题呢?还是只把这一环节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揭示课题之用,在进行完拿笔活动之后,再让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此问题呢?思考再三,也没有敲定。就想随机应变看学生的反应吧,如果学生感觉比较容易,就放手给学生自行解决。如果学生感到难度较大,就把它放到后面作为练习题目解
6、决。结果学生在此毫不费力的就解决了问题,令我比较意外。在活动一“拿笔”中,我本来是想给学生准备好三盒铅笔,让三名学生上来分一分,就像教材呈现出来的 “拿铅笔”活动一样。可是想来想去,觉得如果这样的话,学生的整体参与度不高,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不强。只有让学生亲历其中,通过自己动手分一分,获得感性体验,才能体会更深刻。于是我利用课堂资源,让学生拿出自己所有笔的二分之一,(当然笔的总数要在偶数只的情况下)。然后在具体的拿笔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讨论猜测验证分析数据总结归纳结论”的一个体验数学的过程,从中体会“整体不同,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也不同”。对于活动二“说一说”,我分成两步进行。首先改变了教材
7、原图,把两个小朋友拿的两本书遮盖住,让学生去猜测结果会怎么样,给学生增加了一定难度,加深学生体会“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适当渗透“同一个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相同,这要取决于整体的大小”,接着出示教材原图,这样学生再来解决原图问题就变得轻而易举了。然后通过活动三“画一画”,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小知识“你知道吗”,本来是应该放在本节课末尾阶段的,但我觉得让学生从阅读中了解分数的来历,对他们渗透数学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等重要,就把它往前提了一下。必要的总结,能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让学生在知识、情感、能力方面都有收获的体验,为
8、了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首先让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的具体收获,从结合自己的学习过程到所获得的知识等方面说说自己的想法,进一步体会一个“分数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增强对迁移推理、猜想验证等数学思想的认识,也为后面的练习主旨指明了方向。设计练习环节时,我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我们显示的生活世界,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做到学用结合。我想利用层层深入的巩固练习,引导学生对分数进行充分的再认识,通过“填一填”、“涂一涂”的练习,在加深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
9、理解时,再一次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行逆向思维练习,提高学生从部分到整体的意识,又有助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通过“画一画”、“辨一辨”,利用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初步体会分数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同一数量所对应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分数也不同。在拓展与延伸中,我安排了“猜一猜”这一机动环节,通过开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再次体会到从部分到整体,即“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数量不同时整体也不同”。同时也是给学生充分探索的空间和展示的机会,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感觉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启示和不足:启示一:要合理利用身边资源实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资源运用的基本原则应该是
10、借鉴性、实用性、便捷性等。教学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它就像一座储量丰富的矿山一样,只要用心去挖掘,随时都会有惊奇的发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使课堂充满活力与张扬,才能享受到合理运用课堂教学资源所带来的乐趣,才能使我们的新课改趋于成熟和理性。启示二:研究要有物。在选择可供研究的内容时,应当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尽量选择直观、形象的材料,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避免使学生空想纯理论的东西,研究无物,言之无物。启示三:要有实践空间。一幅好的水墨画,必须留有一定的空白。同样,在研究中,一定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实践空间。学生只有亲历动手、动口、动脑过程,才能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才能充分验证、得出结
11、论。启示四: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参与、合作交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通过组织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使全休学生始终积极主动参与整个学习活动之中,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师在课堂上确保学生有充分的合作交流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新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并且教师要适时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和交流当中,较好地扮演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不足之处是: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性的指导与培养,以致一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够严谨和完整。以上是我对分数的再认识这节课的教学感想,通过教学设计给我以许多新的思考,很不成熟。但我深切地感受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满信心迎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