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对茶文化的认识和感悟摘要:茶文化起源与中国,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又赋予了中国茶文化与众不同的特点和内涵。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在民众生活中可谓是一种奇特的文化景观,无论是产茶区还是非产茶区,茶文化的创造与传承都经久不衰。茶文化以物质为载体,反映出明确的精神内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和谐统一的产物。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国的茶文化贯穿在中国老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里,它的足迹伴随着中国的成长,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里,而茶道更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2、,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名族之国粹。关键字:茶,茶文化,历史,发展,感悟,茶道,茶与健康引言: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包涵茶业专著、茶业期刊、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婚礼、茶与祭祀、茶与禅教、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事掌故、茶与故事、茶与习俗、茶艺表演、陶瓷茶具、茶馆茶楼、冲泡技艺、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为中华民族之国粹。正文:1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茶文化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人们
3、对茶道和茶艺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仍然是见仁见智并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但人们都承认一个事实,深奥的茶文化蕴涵着深厚的民族思想和精华,与儒、道、佛的理念是息息相关的,儒家之礼,佛家之养,道家之闲,在茶的氛围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茶道的环境也一定要清雅幽静,亭台楼阁,松间竹下,茶室庭院,使人陶醉其中。人们通过品尝茶和欣赏茶艺的过程,感受和体验茶所带来的美妙意境,从而使修身养性,身心开阔,达到强身健体,净化心灵,预防疾病的作用。有学者说:“茶道是东方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精粹,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贡献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中国历史上有众多名人对茶都有特殊的偏爱,乾隆嗜茶成癖,曾风趣地说出戏语:“君不可一日无茶” ;
4、孙中山以茶代酒,他对祖国茶叶评价颇高;鲁迅饮茶着迷,他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而如今社会的飞速发展更是赋予了茶文化更多的意义。茶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更走向了世界。它代表着中国历史的沉淀,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文化,体现了中国如茶般浓郁的人文精神。2. 茶文化之美(1)儒释道合一。中国的茶文化可以说是儒释道三家所共同造就的,它同时融汇儒释道三家的基本原则,茶具有清新、雅逸的自然天性,能使人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中国人提倡的“清静、恬淡”的哲学思想相吻合,也符合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追求的“内省修行”思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玲教授认为,中国茶文
5、化的精神是以道家的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思想来提携;以儒家中庸和谐的思想为指导; 以佛家“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中国茶文化是浓缩了中国传统思想精华的一个文化体系。(2)物质与精神的统一。茶文化是一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完美结合的中介文化。茶作为一种物质,它的形和体是异常丰富的,其造型千姿百态、命名丰富多彩,其滋味、色泽、香气又各具特色,形成了极其丰富的产品文化。茶不但具有物质上的文化色彩,又具备精神上的内涵,人们通过茶表达敬意、展显礼仪、明确志向等,是精神文明的象征。 (3)高雅与通俗的统一。中国自古就有“琴棋书画诗酒茶”和“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两种说法,由此可见茶文化是雅俗共赏的文化,在其历史的
6、发展过程中一直表现出高雅性和通俗性两个方面,在两者的统一中向前发展。贵族茶宴、士大夫的斗茶以及文人骚客的品茶活动,是上层社会高雅的精致文化,由此伴生了茶的诗词书画歌舞等,都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而民间的饮茶习俗,又是非常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老少咸宜,并由此产生有关茶的民间故事、传说、谚语等,表现出茶文化的通俗性。上层的茶文化来源于民间通俗茶文化的土壤,而上层茶文化的提倡推崇,又决定了茶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4)功利与娱乐的统一。茶文化的功能性决定了其功利性。茶是经济作物,是人们普遍消费的饮料,喝了可以解渴,品之可以怡情养性,以它入药可治病,用于生产化妆品还可使人青春长驻。民间还有许多敬茶习俗,以
7、茶祭祖或以茶敬神等,因此茶文化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同时茶文化又是一种怡情文化,人们可以以茶自娱,观看茶艺表演,进行茶文化旅游等。近年来兴起的茶文化节活动,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即体现了以经济为目的的功利性,又体现了娱乐性。3茶文化之核心茶道“和、静、怡、真”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体现着中国茶道的精神,他就像血液一样在中国人的心中流淌着一千多年。随着血脉的延续,这种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百折不挠,反而激发后人度过艰难险阻,成为现在让全世界都叹为观止的世界强国。“和”中国茶道的本源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和是一切恰到好
8、处,无过亦无不及。“静”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怡”中国茶道中茶人的身心享受“怡”者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由不同的追求。“真”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 一是: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
9、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是: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发展,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是: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爱护生命,珍惜生命,让自己的身心都更健康,更畅适,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更真实,做到“日日是好日”,这是中国茶道的追求的最高层次。4茶与健康由于茶具有防止人体内固醇升高,有防治心肌梗塞的作用,茶多酚还能清除机体过量的自由基,抑制和杀来病原菌。此外,茶还有提神、消除疲劳、抗菌等作用。还可以净化水质,减少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伤害。因此,在当前自然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城
10、市居住的人们,更应经常喝点茶。饮茶的好处很多,概括起来有 13 条:1 茶能使人精神振奋,增强思维和记忆能力。2 茶能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并有维持心脏、血管、胃肠等正常机能的作用。112055142 工商管理学院 11 级人力资源管理 1 班 檀艺源3 饮茶对预防龋齿有很大好处。据英国的一次调查表明,儿童经常饮茶龋齿可减少 60%4 茶叶含有不少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5 茶叶有抑制恶性肿瘤的作用,饮茶能明显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6 饮茶能抑制细胞衰老,使人延年益寿。茶叶的抗老化作用是维生素 E 的 18 倍以上。7 饮茶有延缓和防止血管内膜脂质斑块形成,防止动脉硬化、高血压和脑血栓。8 饮茶
11、能兴奋中枢神经,增强运动能力。9 饮茶有良好的减肥和美容效果,特别是乌龙茶对此效果尤为明显。10 饮茶可以预防老年性白内障。11 茶叶所含鞣酸能杀灭多种细菌,故能防治口腔炎、咽喉炎,以及夏季易发生的肠炎、痢疾等。12 饮茶能保护人的造血机能。茶叶中含有防辐射物质,边看电视边喝茶,能减少电视辐射的危害,并能保护视力。13 饮茶能维持血液的正常酸碱平衡。茶叶含咖啡碱、茶碱、可可碱、黄嘌呤等生物碱物质,是一种优良的碱性饮料。茶水能在提内迅速被吸收和氧化,产生浓度较高的碱性代谢产物,从而能及时中和血。5现代茶文化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 1949 年产的 7500 吨发展到 1998 年的 60
12、 余万吨。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 1959 年,全国名茶评比会中评选出了中国十大名茶 ,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1982 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弘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 ,1983 年湖北成立“ 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 年“中华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 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抗州成立, 1991 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 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届,
13、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纷纷举办“茶叶节“ ,如福建武夷山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6对茶文化的感悟茶是需要用心去品的。品茶是一种艺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精神上的熏陶和升华,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客来敬茶,以茶会友,以茶代酒,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良风美俗。茶道是东方文化的精华,其核心为和,具有深远的哲思。有人说,中国人性格像茶,总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界,不卑不亢,执着持久,强调人与人相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气氛中共同进步。在中国茶文化中,处处贯彻着和谐精神。茶文化渊远流长,是当之无愧的中华国饮。参考文献:1董捷沈国斐卢静.杭州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7(01) 2朱妤微.融入民俗元素-让茶文化走向世界N ,杭州日报,2009-4-22(A7 版) 3为什么要举办中国(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 EB/OL,4林朝赐张文文刘玉芳陈春芬.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02) 5徐祖荣.杭州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04)6阮浩耕.中国茶文化丛书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47王旭烽,话说茶文化纪录片,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