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议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我们创新意识教育就是要用心地营造适合学生思维发展良好的氛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适时地点缀引导;真心给他们正确地评价,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们的学生将会勇敢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成为 21 世纪的创新人才。现结合我多年来的教学实践 ,谈谈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培养。1、创设情景,培养探索能力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
2、索新知的欲望,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比较、引导他们设想、验证,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我教学“圆锥的体积 ”一课时,先用绞笔刀将铅笔绞成一个圆锥 ,然后提问:请同学们设想一下,这个圆锥和刚才的一截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同学们有的说“”,有的说 “”,有的说“”,有的说“”,我认为同学们的设想都是合理的,接着问:那么,圆锥的体积究竟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有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空圆术圆锥、水,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动手合作操作讨论,结果在操作中探索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术体积的三分之一的结论。接着我又问:谁能说出具体理由来?有的小组代表说 :我将满圆锥水往
3、圆术里倒,结果 3 次将空圆术倒满,因此,我们小组得出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术体积的三分之一。有的小组代表说:我是将满圆术水往空圆锥里倒,结果 3次才倒完,因此,我得出圆术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 3 倍,反过来说,圆锥的体积就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术体积的三分之一。这一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创设了好的思维情境。通过小组合作、操作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二、营造氛围,激励创新。课堂气氛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欢乐的气氛中学习,能充分发挥人的潜在能力,使学生获得创造的灵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发扬教学
4、民主,创设愉快、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畏惧和紧张感,使他们敢说,敢于提问题,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与老师、同学、书本的不同看法,不怕想错、说错、做错,让学生真正体会学习数学时的心理安全和乐趣。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课,上课时出示一组题让学生观察:1/4+1/5、1/6+1/7我不用通分马上说出答案,学生感到很奇怪,接着我让学生举出分子是 1,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的例子,我都可以不通分立即说出答案,学生的好奇心马上被激发出来,从而使学生产生要得出这一类题目的快速解题方法的欲望,即分子是 1 的异分母分数相加,分母相乘做分母,分子就是
5、两个分母相加的和。从而激励学生创新的欲望,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善于总结计算方法,找便捷之路,提高解题效率。其次,要充分保护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激发创新思维能力的内部动力,对学生提出的种种奇怪问题来进行探索活动,要给予鼓励和启发引导。即使有的问题提得离奇甚至是错误的,也不能指责嘲笑,否则会熄灭学生的创新火花。三、运用旧知,培养创新。 丰富的知识经验是创造力的源泉。任何一个领域内的问题解决都会涉及到大量该领域的专门知识,离开了这些知识基础,问题解决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创造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数学教学中,让学
6、生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内在创造潜力的重要途径。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具体的看、摸、折、量、比、算等操作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新知的重建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过程,这本身就是充满了生命活力,体现创新意识的过程。例如在教学第五册“有余数除法” 一课时,通过精心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主动地发现其中的规律。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 9 个苹果(学具)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1)每盘放 3 个,93=3(盘);(2 )每盘放 9 个,99=1(个);(3)每盘放 2 个,92=4(盘)多 1(个);(
7、4)每盘放 4 个,94=2(盘)多 1(个);(5)每盘放 5 个,95=1(盘)多 4(个)。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便很快地观察到: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的除法算式,我们以前学过了,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并且告诉学生余下的数叫做“余数”,在横式里余数的表示方法:94=2 (盘)1 (个)。这种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思考、迁移而获取新知识 的过程也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四、激励学生质疑 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
8、,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疑是思维的启发剂,有疑才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因此,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阅读自学中、交流评价中质疑,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同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释疑,从而在质疑、释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一台磨面机 5 小时磨小麦 250 千克。照这样计算,磨 1750 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不少学生列出 1750(2505)。交流评议时,有个学生大胆质疑:“为什么要先求每小时磨小麦多少千克?不先求它,行吗?”我顺势将问题抛给学生:“你们认为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竟相绽放。有的提出可以先求 1750 千克里有几个
9、250 千克,再求需要几小时,即 5(1750250);也有的提出可以先求磨每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再求磨 1750 千克需要几小时,即52501750。 五、鼓励学生尝试 小学生天性好动、好奇,对什么事都愿意去试一试。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在“试”字上做文章,为学生提供尝试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在尝试中反思、比较、发现、体验,不断纠错扶正,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体验到创造性思维的愉悦。如教学“苍海渔业一队五月份捕鱼 2400 吨,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 2 吨 ,六月份捕鱼多少吨?”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反馈出如下几种典型解法: 2400+ 2400 2400+2400 240
10、0(1+ ) 24004(1+4) 再让学生交流、验算、评价,发现方法、是错误的;方法、是正确的;方法是灵活运用分数的意义正确解题。从而让学生在尝试、研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多角度参与解题方法的探索、“创造”,培养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创新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 。因此 ,学生有了创新的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就让学生在自己的天地里,放开手脚,动脑探索,动手创作,真正成为探索、创造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