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汕头市金园实验中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芦花荡》.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711636 上传时间:2019-01-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汕头市金园实验中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芦花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园实验中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芦花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园实验中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芦花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园实验中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芦花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广东省汕头市金园实验中学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芦花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2 课 芦花荡主备课人:陈恒文【备课组中心发言纪要】一、教材分析:第一单元以战争为主题,有的记叙正义战争的胜利,有的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而在血与火的战争中,真善美与假恶丑,人类的意志力、智能、体能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芦花荡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 2 课。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 ,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二、本课授课内容的重点、难点: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能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

2、故事情节。2、能把握老头子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3、能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景物描写及其作用。教学难点:景物描写及其作用。三、本课授课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教法):来源:学优高考网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预习,结合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活动收集有关抗日战争的资料。 2、探究学习法:本文语言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如“老头子”的核心性格“过于自信和自尊” ,仔细咀嚼品味与探究。3、合作学习法: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发现进行交流、比较、补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小组内合作学习。

3、 【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2、把握老头子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3、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 教学重点:1、把握老头子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2、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教学难点: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 课时安排:3 课时第一课时新课讲解内容: 一、课前预习(5 分钟)快速浏览课文,要求:1为文章标示段落序号;2圈出“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并为它们注音。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昨天 9 月 3 日是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吗?你们一定听到过许多英雄的故事吧,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个抗日英雄“老头子”的故事。一个干瘦的老头,

4、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让我们走进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请大家翻开课本前面的彩色插图白洋淀,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淼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们高大的身影。三、作者简介,复习旧知识1、作者资料: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5、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中荷花淀 芦花荡等反映抗战时期的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2、复习小说知识: 小说的三要素: (一)人物要素:(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

6、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二)情节要素: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三)环境要素: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讲授时用最后一课为参考) 。四、掌握课后生词尖

7、利:尖锐;锐利。 来源:学优高考网能耐:技能,本领。 悠闲:闲适自得。 寒噤() :因寒冷而哆嗦。 阴惨:阴沉暗淡。 仄()歪:倾斜、歪斜。央告:央求。 转弯抹() 角: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五、整体感知1、师生朗读课文,学生感受课文内容。来源:gkstk.Com2、分析课文,把握小说三要素 (点拨法)人物:主要人物:老头子;次要人物:大菱、二菱。 环境:抗日战争中我军抗日根据地的芦花荡。情节: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和第二天狠狠惩罚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 3、把握文章的结构主人公是一位担负着重要交通任务的老艄公,他活动的背景

8、是芦花荡。根据文章内容安排,可以把文章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敌人发了愁” ,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及人物介绍。 (18 段) 第二部分:从“一天夜里”至结尾,具体讲述故事的过程。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从“一天夜里”至“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呀” ,这是 故事的开端护送。 第二层是从“远远有一片阴惨的黄色的光”到“有热闹看哩” ,这是 故事的发展受伤。 第三层是从“第二天”至文章结尾,这是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复仇。 课堂十分钟: 研讨与练习一。作业布置:1、积累生词;2、 全品练习本。第二课时新课讲解内容: 一、旧课导入【自学指导】 口述: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这是的故事

9、”来复述故事。 这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的故事;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护送两个小女孩的故事;这是讲述一个老英雄为受伤的女孩报仇,痛打几十个鬼子的故事答案预设:根据故事梗概理清写作思路:一天夜里老头护送两女孩,一女孩受伤。第二天老头设计斗鬼子,为女孩报仇。 二、赏析小说人物形象(合作探究,问题研讨)1、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立体美。【自学指导】课文中画出描写老头子的语段,并说明表现人物的手段,分析“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学生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段后交流明确)明确: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

10、一枝竹篙。 ”肖像描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我没脸见人。 ”“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

11、脸呀!”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教师点拨:这些片断从多方面展示了“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他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他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他爱乡土、同胞,他恨敌人;他过于自信自尊,他有勇气,有胆略,只身制服敌人。补充明确:除了对老英雄的正面刻画外,也有侧面描写,如“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 ”歌声、香味让我们想像到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功劳。再如“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写敌人的束手无策,

12、从侧面表现老英雄的神奇。又如写二菱对老英雄的怀疑、不信任,侧面写老人的英雄行为。来源:gkstk.Com2、赏析小说中人物的真实美。(1)提问: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明确: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许诺一切靠他,一切保险;通过敌人封锁线,老人就像一个没事人,显得悠闲自得;送两个女孩进苇塘,他以为万无一失,结果大菱受伤,确实过于自信;他觉得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又有些过于自尊。老头子发誓要讨回血债,这场极其精彩的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自信的。(2) 学生齐读相关语段,在想像中感受老人的复杂心理。仔细揣摩文中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感受人物的

13、真实、可爱。来源:gkstk.Com典型习题: 研讨与练习二。作业布置:全品练习题第三课时新课讲解内容: 一、赏读小说中的景物描写 【自学指导】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从文中画出并仔细体味写景的妙处。(学生摘抄后教师点拨)明确: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1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1)教师示范分析第句、第句。第句:“敌人” “炮楼”点明了环境的气氛,而“星星也像浸在水里” ,像“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渲染了淀水的晶莹明澈,星星倒映在淀水里,随着微风的轻拂激起层层涟漪,使得星星也闪烁不定起来,因而给人以“要滴落下来”的幻觉。这么优美的水乡却被敌人封锁。白天一片死

15、寂,连水鸟也躲避;只有到晚上,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字里行间,流露出鲜明的爱憎情感。写“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这段景物描写不仅渲染了故事的气氛,也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第句是老人致敌人于死地时, “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所产生的感受。老人此刻正沉浸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之中,那鲜嫩的芦花在老人的眼里,自然会显得格外美丽。这段景物描写有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决非可有可无。(2)学生品味其他写景句,分析其作用。可从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等角度入手。二、课堂小结孙犁的芦花荡写得异常优美,那故事情节的传奇色彩,那人物的真实、可爱,那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让我们流连驻足,不忍离去,这是孙犁创作魅力的最高体现。特别是文中那位智勇双全、自信自尊的老英雄,让我们赞叹不已。从他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三、布置作业1、 全品配套练习【板书设计】 芦花荡孙犁 环境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根据地的芦花荡人物 老头子(年近六十,神出鬼没)开端:(9 19 段) “护送”情节 发展:(2054 段) “受伤”高潮与结局(5563 段):“复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