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单元 2 芦花荡章、节 第一单元 课时 第 2 课时 课型 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重点难点1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重点)2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教学过程 教师复备一、课文回顾 1、回顾课文的情节结构,再次板书。2、回顾老头子的形象特征。二、课文分析1、老头子的形象深入人心,本文使用了哪些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从文中找出例句进行分析。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2、 芦花荡写
2、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教师示例:讲解第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体味:“敌人” “炮楼” ,点明了环境气氛。 “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
3、火去了” ,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 ,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四人一组,讨论分析,分析合理即可。 教师总结: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等。 三、重点品读文章的 154 段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 ”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教学过程 教师复备2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
4、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请你说说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有什么罪恶用意? 4请你指出第四段中从“老头子特别明亮”一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 “透过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问题? 6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7 “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8敌人
5、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 ,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答案: 1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2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 “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3敌人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4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5写敌人为封锁毒计的失败而哀愁,反映了我抗日军民的顽强和智慧。 6心理
6、描写的语句:课文 47 段中从“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 补写的心理活动合理即可。 7不是鲁莽。因他心中有着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靠着高超的水上技艺,拥有独特的对敌斗争的利器船桨和鱼钩使他在对敌斗争中游刃有余,是处于高度的自信。 8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四、课堂总结:本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情怀。希望大家能认真揣摩本文的景物描写,以便在今后在写作中运用。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