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二语文备课组,主备课人:吴夏琳授课时间:第 1 周一、教学目标1.理清本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叙事性作品)。2.辨识本则新闻的结构。3.品味语言,体会新闻的特点。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二)难点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三、教学流程设计(一)明确目标:1.理清本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2.辨识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3.体会新闻的特点。(二)理清本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时间:5 分钟)自学指导: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是在什么时
2、间、什么地点、怎样渡过长江天堑的呢?参考: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从 20 日夜起;地点:1000余华里的战线;事件起因: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经过:三路军横渡长江;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来源:学优中考网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三)辨识本则新闻的结构。(时间:20 分钟)自学指导:1、新闻是对最新发生的重要事件的报道。如果要用一句话简洁地说出这则消息的内容,这句话是?如果要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这段话是?如果要细腻地介绍这则消息的具体内容,这些具体内容应是从“?”到“?”?2、通过阅读,你知道有哪些部分参战吗?请同学们给主体部分划分为三个层次。3、
3、如果按照一般的思路,要么从东往西写,要么从西往东写。但本文却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又回过头去写东路军,这是不是逻辑顺序不清晰?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1、新闻是对最新发生的重要事件的报道。如果要用一句话简洁地说出这则消息的内容,这句话是?如果要用一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这段话是?如果要细腻地介绍这则消息的具体内容,这些具体内容应是从“?”到“?”?(时间:8 分钟)参考: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0 日夜起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主体齐读主体部分2、通过阅读,你知道有哪些部分参战吗?请同学们给主体部分划分为三个层次。(时间:5 分钟)参考: 中路军、西路军、东
4、路军3、如果按照一般的思路,要么从东往西写,要么从西往东写。但本文却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又回过头去写东路军,这是不是逻辑顺序不清晰?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时间:12 分钟)参考: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且最先突破敌防,所以先说;西路与东路同时作战,但西路军遇敌较弱,进展顺利,所以接着中路军说;而东路军所遇敌最为顽强,战斗也最激烈,持续时间最久,所以最后重点说。由此可见新闻的精心布局。本则新闻没有结语。老师可引导学生从课外的一则新闻中找一找结语。小结: 结语对一则新闻来,是可有可无的。新闻不有一部分也是可有可无的,那就是“背景”,它通常交代新闻事件发生的环境和条件之类,一般穿插在主体部分
5、。顺势介绍一下电头。新闻的结构也包括五大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品味语言,体会消息新闻的特点。(时间:10 分钟)自学指导:1、能不能把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改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江”?为什么?这体现了新闻的一个什么特点?参考: 不能换。因为至发点时止,人民解放军的东路军还没有彻底渡完,因此不能用“胜利”这体现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2、把标题换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渡江”,等到渡江胜利后再发表,行吗?为什么?这体现了新闻的一个什么特点?参考: 不行。因为要把渡江战役的好消息尽早告诉全国人民 这体现了新闻的及时性。(五)当堂练习:
6、 (时间:10 分钟)1、请同学们看课后练习第三题。这些语言为什么不能换。这体现了新闻语言的什么特点?参考: 准确性、情感性2、说一说在当时情况下,写这则消息有什么意图?参考: 及时给全国人民报告渡江战役的好消息,鼓舞士气,赞扬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向无敌的大无畏精神。(六)作业布置:1、完成动态相应题目。四、板书设计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人民解放军渡江区域”主体: 时间 渡过兵力中 20 夜21 夜 30 万西 21 日 17 时22 日 22 时 2/3东 21 日 17 时22 日 22 时 大部分第一单元 1 新闻两则第二课时: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初二语文备课组,主备课人:吴夏
7、琳授课时间:第 1 周一、教学目标1. 理清本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及新闻的结构。2. 认识战争性质。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进一步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 (二)难点1、认识战争性质。三、教学流程设计(一)明确目标:1. 理清本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及新闻的结构。2. 认识战争性质。(二)理清本则新闻记叙的六要素及新闻的结构。(时间:10 分钟)自学指导:1、请说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时间:8 分钟)参考: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 年 11 月 4 日下午 地点:南阳事件起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
8、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经过和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2、请说出这则新闻的结构。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时间:2 分钟)参考: 标题:略 导语:第一句 主体:后面部分(三)难点突破。(时间:10 分钟)自学指导:1、请大家读新闻的二至四句。明明是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怎么又把历史上汉代光武帝刘秀牵扯进来了呢?是新闻还是“旧闻
9、”啊?请大家联系全文考虑,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它有什么作用?(时间:5 分钟)参考: 这是新闻的背景,穿插在新闻的主体部分,用来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就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主体部分除去背景之外,还可以划一下层次,请同学们划出并概括内容。(时间:5 分钟)参考: 第一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介绍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第二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三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四)认识战争性质。(时间:10 分钟)自学指导:1、通过主体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瓦解了貌似强大的国民党军队
10、。国民党最怕共产党的什么?谁能找出这句话?2、“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树叶茂盛了。”这一系列比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请你们联系上下文思考。引导:通过主体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瓦解了貌似强大的国民党军队。国民党最怕共产党什么?谁能找出这句话?(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就怕共产党生根)作者接下来借这个比喻进行了引申。“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树叶茂盛了。”这一系列比喻的真正意义是什么?请你们联系上下文思考。(比喻的是军民关系。人民军队如果得到人民的支持,
11、就能生根,并且长成大树,长成森林。而且从生根到长成树木,再到长成森林,反映了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总结: 立足点:由新闻的结构谈起,进而延伸到这两则新闻的人文意义,即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能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国富则民强,民强则国富,鼓舞学生力志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基。(五)当堂练习:(时间:15 分钟)1、新闻一则。我们已经通过两则新闻了解了新闻的结构,知道了新闻在叙述上的要求,请同学们对学校或班上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写成一则新闻。力求:标题引人、事件新颖、写作生动。写在小作文本上。(五)作业布置:1、完成动态相应题目。四、板书设计人物:中原我军 来源:学优中考网时间:1948 年 11 月 4 日下午 地点:南阳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特点: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