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案学 科 历 史 班 级 姓 名 兴化市茅山中心校兴化市茅山中心校集体备课教案课 题 1、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课时 1 授课时间主备人 张虎根 课型 新授 授课人教 学目 标我国境内的最早人类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制造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公社的生活。教 学重、难点元谋人,包括元谋人的发现地点、距今年代、考古发现情况等。另一重点是北京人,包括北京人的发现地点、距今年代、制造石器、使用火、群居生活等。教、学具教 师
2、 活 动 内 容、方 式 二次备课导入新课:在中华大地上,谁是最早的居民呢?他们长什么样?吃什么?穿什么?住在什么地方?他们是怎样生活的?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探寻我们祖先生活遗迹,“拜访”祖先。第 1 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板书)距今 170 万年到公元前 21 世纪,是我国的原始社会时期,第 2 课到第 3 课,我们将要了解这一时期我们祖先的生活生产状况。让我们首先来看一看是谁揭开中国原始社会的序幕的吧。一、 元谋人(板书)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中华大地上发现了众多的原始人类遗址。那么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呢?元谋人。为什么说已知?元谋人距今有多少年?约 170
3、万年。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呢?事情源起于两颗牙齿和一些粗糙的石器,这是 1965 年 5 月 1 日,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经科学家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遗物,距今约有 170 万年。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祖先的牙齿。用投影仪展示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然后指出元谋人的发现地点,元谋人因发现于元谋而得名。从这件事我们也能体会到:1、我国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的历史:即远古历史不仅仅局限在黄河流域,而是有若干文化源流。云南是我国边远省份,元谋人的发现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2、元谋人遗址的发现也说明我国的历史不是从几千年前的文明史开始的,人类的历史和我国的历史都应当从有人类活动开始。
4、从中国远古人类遗址的分布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华大地上,北起辽河,南至珠江,都发现了远古人类的遗迹。事实证明,我国是历史十分悠久、古代遗址遗物最为丰富的国家,这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根据学术界统计,我国已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数百处,旧石器早期遗址也有七十多处,但在课文地图上不可能一一都列出来,只能列出重要的几处,而在课文正文中,仅举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几处。要求学生记忆这三处远古人类遗迹。 二、北京人(板书)“北京人”一目,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需结合课文的两幅插图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和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进行形象的讲解。先用讲读法和范例教学法,让学生看书,并对照元谋人的学习要点来总结北京人
5、的情况。包括:1.北京人的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北京人的距今年代:生活在距今 70 万年至 20 万年前。2.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结合北京人头像指出他们保留了猿的特点,头部仍然像猿(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 。但因为用手劳动,手足已向人靠近,这是劳动的结果,也说明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真理。3.北京人会制造工具和已经使用天然火。这一点是本课重点的重点。思考两个问题:1.“旧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什么区别?”2.“考古学家凭什么判断北京人已使用天然火?”北京人的发现在世界学术界之所以如此重要,就是因为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大量石器和用火痕迹,足以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和控制使用火,这
6、是从猿到人的一个重大而关键的发展步骤。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所以我们说:“他们已经是人了。 ”关于天然火的使用,请同学们思考其用途: “照明、防寒、吓跑野兽”和“烧烤食物” 。用火“增强了他们征服自然的能力” 。还有更重要一点是人用火烧熟食物,可以增进人类体质本身的变化。指导学生观看北京人头部复原像 。三、山顶洞人展示自拍照片“山顶洞人遗址” 。我们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发现了距今约 70 万年至 20 万以前的北京人,又在龙骨山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了距今约 18000年的山顶洞人,应当说,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是永远不会见面的邻居,北京人 山顶洞人外貌 前额偏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尤其是你这头还向前倾和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穿着 有了兽皮制作的衣服劳动工具 用石块敲打而成的石器,把树支砍成木棒用有还是打制石器,但已经懂得磨制和钻孔的技术,会制造骨针等骨器火 使用天然火 已懂得人工取火其它 群居生活 会做装饰品渔猎和采集是主要的生产劳动生活的集体,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小结:刚才我们在相当诙谐轻松的气氛中学完了这节课,但实际上,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以其智慧和力量,同大自然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推动着人类的进步。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