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猴王教学设计【设计简说】本文编排在语文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第四单元,古今中外四篇小说呈现在学生面前,意在使学生初步了解小说的一般特点和有关知识,能够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从而理解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教学本文的关键是“浅出” ,在学生熟悉的学习方式中渗透小说的要素和学习方法,推动名著西游记的阅读。【教学过程】一、 导入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征集活动已经结束,据目前公布的消息,竞争的焦点聚集在大熊猫、美猴王、藏羚羊三者身上。大熊猫、藏羚羊都是中国独有的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支持它们的人很多。美猴王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艺术形象,大家说一说,用美猴王作吉祥物有
2、什么特殊意义。(此环节目的是唤起学生旧有的知识积累,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美猴王的独特性,即是一个集动物、人、神于一身的艺术形象。 )二、阅读实践活动朗读课文,疏通字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弄懂下列词语意思:迸裂 麋鹿 瞑目 石碣 镌刻 ()学生结合语境猜测,必要时教师帮助,弄懂下列句子意思:大造化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 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跳读课文,复述故事。师: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寻找方法,帮助自己理顺思路,尽可能详细的复述课文。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全文内容以石猴为中心理思路:出世生活探险称王()称王内容以水为线索理思路
3、:玩水探源入水发现水帘洞()第一段通过名词理思路:国海山石卵猴(此环节一是为了和小学学习衔接,二是为下一环节结合具体内容评析人物作铺垫。 ) 精读课文,品析人物。师:美猴王显然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美猴王“美”在何处?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结合文中语句品评。() 美在出身神奇名山仙石,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化而为猴,却五官具备,四肢俱全。神奇的出身为美猴王神奇的本领做铺垫。 () 美在行动活泼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猿鹤为伴,麋鹿为群,夜宿石崖,朝游峰洞。自然风光很美,石猴的行动活泼自在。 () 美在行动勇敢三次“瞑目蹲身”跳进跳出,动作敏捷,胆量超群。 () 美在语言形象“我进去!
4、我进去!” “大造化!大造化!” “没水,没水” ,在这重复的语言中,猴性尽显,急躁好胜的神态如在眼前。 () 美在语言个性“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这一句话和前文“避暑”一词遥遥照应,显示着对自由的追求。 () 美在语言磊落“我如今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乐,何不拜我为王?”当仁不让,光明磊落。师:有人说美猴王是人类心灵美好的象征,也有人说这一部分中的美猴王象征着一个人的童年,名著常常在浅显的文字中蕴涵深刻的哲理,这需要我们在以后的阅读中慢慢体验。默读课文,自拟题目。 师:默读文章,小组合作重新拟定一个题目,和文章题目做一比较,看各有什么特点。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收
5、获。() “美猴王”点明了主要人物;() “美猴王”交代了主要人物的特征; () “猴王出世”可以更具体的概括故事; () “花果山石猴称王”既概括了事件,也点明了环境。 (教师要有意识的强调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内容。小说的三要素要出现在评价语言中。 )师: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其中,环境又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作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石猴赤条条的在花果山水帘洞这美丽如画的背景上活动呢?请大家思考.(1)表达人们对美好自然生活的向往;(2)表达人们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点出,小说就是如此曲折的反映社会的.)三、演讲故事,推动名著阅读。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西游记 ,把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点 评】这个教学设计时时刻刻都在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亲密接触,通过复述感知情节,通过精读评析人物,通过拟题渗透要素,学生在并不陌生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气氛中,初步明白了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整个设计形式灵活,重点突出。把对文章语言的评析作为重点,就是在强调读小说当然也是读书的核心环节,灵活的形式只是为实现这一重点,从不同的角度提供支撑,引导深化。学 优!中 考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