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小石潭记 1 21. 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知识。 2学习对景物细致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名山大川青山绿水会让我们欣喜,让我们激动。自古有多少文人墨客在赏山玩水
2、之中就给我们留下了芳词佳句: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小石潭记 2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桂花香。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的花、草、荷叶、芙蓉、桂花、雪,突出了春的生机勃勃,夏的花妍芳泽,秋的神韵,冬的情怀。唐代有一位文学家的山水散文更是让我们难以忘怀,他就是柳宗元,今天,我们就和他一起,畅游一处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名胜“小石潭”,去一睹大自然的美妙。(板书:小石潭记,柳宗元) 二、读通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2读顺句子。)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互相交流疑难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学生
3、朗读,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起纠正读音和断句。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读音和句读。 4学生齐读课文。 5给加点字注音,指名学生朗读。 篁( )竹 清冽( ) 为坻( ) 为屿( ) 为嵁( ) 佁( )然 俶( )尔 翕( )忽 差( )互 寂寥( ) 悄怆( ) 幽邃( ) 三、读懂课文。(要求: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1学生翻译课文,组内交流讨论。老师巡视,解答个别学生的提问。 2疏通文意,点拨难句。(集体质疑:共同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预设可能出现的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西”,方位词作状语,译时要补出省略了的介词“向”,译作“向西”。
4、“步”,古时是量地单位,一步合当时六尺。史记秦始皇本纪:“舆六尺,六尺为步。”要注意的是,古时举足两次为一步,今天举足一次为一步。也就是说,古时的一步,等于今天的两步;今天的一步,等于古时的半步,又叫做“跬”。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里的“跬”就是古时的半步,今天的一步。“百二十步”,作“行”的宾语。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小石潭记 3 “篁”,读,说文:“竹田也”,丛生的竹子;“篁竹”,竹林。“如鸣佩环”有两种分析法,一种是作补语,摹拟水声;一种是作分句,主语“声”承前省略。 “佩环”,古人系在腰带上的玉制装饰品,行则有声。“鸣”是使动用法,意思是发出响声。
5、“乐”,动词,喜爱。“之”指代这个地方,但不是小石潭,因为小石潭是在伐竹取道之后才见到的。 全句的意思是:从小丘向西走了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玉佩玉环碰撞时发出的叮咚声,心里很高兴。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全石以为底”,就是“以全石为底”,意思是拿整块石头作为底。 “以”和它所介的词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一般是作状语和补语。“以”所介的词语,为了强调它,有时可以提到“以”字的前面,如成语“夜以继日”“一言以蔽之”中还保留着这种句法。 “卷石底以出”中“卷石底”就是卷起石底,也就是石底卷起。这类动词,词义不变,主语和宾语可以互调,而动词并不
6、转为被动。“卷石底”,既是“卷起石底”,也是“石底卷起”,意思一样。 “以”相当于“而”,可以不译出,连接两个动词。 “为”是一个意义很广泛的动词,有“做”“当作”“成为”“是”等意义,随上下文而定。“为坻”,成为坻。“坻”读,水中的小洲、高地。“屿”,小岛。“嵁”,读,指不平的岩石。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石潭以整块石头构成潭底,靠近岸边的地方,潭底石头翻卷上来,露出水面,(形成各种状态),(有的)成为坻、(有的)成为屿、(有的)成为嵁、(有的)成为岩。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这是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可”本是能愿动词,用在数词前面,词义由“可能”引申为“约计”,属副词;“可百许头”,
7、大约一百来头。“许”用在数字后面,也是表示约计的,相当于现在的“左右”等;“百许头”,百把头的光景。“可许”复用,约计的意思更明显。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小石潭记 4 “空”是名词,作“游”的状语,意思是“在空中”。“空游”就是无所依,“空游无所依”是联合结构的复杂谓语,前后互相补充。犹如“裹足不前”,把脚裹住,就是停止不前。 “所依”是所字结构,在句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实际上是“所依之物”的省略。“无所依”,没有可以依托的东西。 “若”用在动词前是副词,好像、仿佛的意思。“皆若空游无所依”,好像在天空中游,没有什么依托的东西,意思是,好像并不在水中,并没有水似的。这
8、是形容潭水的清澈见底。“空”只是“游”的状语,“若”作状语,修饰“空游无所依”,“皆”作状语,修饰“空游无所依”。 这句的意思是: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西南望”的“西南”是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趋向,“潭”是“西南”的定语,“而”连接前后两部分,而前一部分实际上省略了一个介词“向”。“斗折蛇行”的“斗”和“蛇”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山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斗折”和“蛇行”,结构并列,意思相同。 “明灭可见”:站在高处看,曲曲折折的泉流,有的地方看得见,有的地方看不见,看得见的为“明”,看不见的为“灭
9、”;因为泉水弯弯曲曲,所以一段明,一段灭,明而又灭,灭而又明,其明灭隐显皆可见。 这句的意思是:朝潭的西南望去,弯弯曲曲的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长蛇在爬行,虽或隐或现,也能看见。 伐竹取道:取:开辟,开出。 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名词作状语 举例:其一犬坐于前 (狼) 日光下澈:下:方位名词作状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方位名词作状语。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寒,使凄,使寒 形容词使动用法 3对照译文,读出原文。(学生对照大屏幕上的译文,分段读出原文,提高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小石潭记 5 生对课文的记忆程度) 4学生齐读
10、课文。 四、作业 1熟读课文,课后作业题第三题。 2整理重要的实词、虚词在积累本上。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基本读通读懂了文章。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心情的,这使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讨论 (一)分析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
11、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 闻 伐 取 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小石潭记 6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12、 (显示录像:潭水、游鱼画面。)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
13、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动静结合特写镜头 3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分析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小石潭记 7 2讨论以下问题: (1
14、)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3自由朗读第三
15、自然段。 (四)分析第四、五自然段 1教师范读第四、五自然段。 2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五)总结全文结构和写作技巧 1结构 第一段:叙写寻潭的过程,概写石潭的全貌。 第二段:写潭水与游鱼。 第三段:写潭溪与岸
16、势。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小石潭记 8 第四段:写潭上人的感受。 第五段:记同游者。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章有一先一后的两条贯串动作线在流动,一条是游踪,一条是视线。 2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技巧,细致描写事物的? (1)先声夺人:如第一段,写小石潭的出现,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用“鸣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用“心乐之”的主观感受启动读者的兴趣,然后写“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十分令人神往。 (2)抓特点,用比喻:写潭的构造形态,紧紧抓住特点来写,先挑出“全石以为底”,从而照应了“水尤清冽”一语,然后用比喻“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石底卷出水面
17、的形状,给读者的印象非常鲜明突出。 (3)正面描写:写岸上景物,则采用了正面描写的方法,“青”“翠”写颜色,“蒙络摇缀”写形貌,“参差披拂”写动态,寥寥数语,写得宛如图画。 (4)正面、侧面相呼应:第二段写潭的游鱼,文字不多,却极其精彩。“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既正面写出游鱼的自由自在,又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5)对比描写: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作者巧妙地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能显出鱼的活泼。 (6)拟人:“似与游人相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笔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 (六)理解作者蕴含美景中的情感。 1请同学们从文章中找出能集中表现作者感
18、情的词语或句子。 心乐之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一贬就是十年,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政治的失意使他不得不寄情山水,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正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小石潭记 9 不同理解:作者参预改革,结果失败,朋友被杀,自己被贬,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作者心怀不二,“一片冰心在玉壶”,为国家社稷而忘己,
19、就如那清可见底的小石潭。但是,当政的统治者中却有许许多多的人昏庸腐败,心地丑陋,他们就像小石潭周围那些凄神寒骨,蒙络摇缀的青树翠蔓一般。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所写之景完全是作者当处境的影射。 “一切景语皆情语”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 寓情于景 寄情山水 (七)背诵课文 请同学们挑选出你最欣赏的文段来背诵,时间为1分钟,看谁背得快,背得多。(可当堂检查两三人)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
20、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作文(任选其一)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请你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美,不少于200字。 本文表达了作者抑郁忧伤,孤凄悲凉的心情。请你对柳宗元说几句劝慰鼓励性的话。(参考A. 人要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学会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B. 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C. 冬天已经来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小石潭记 10 春天还会远吗。) 附:板书 小石潭记 见小石潭:隔、闻、伐、取、见移步换景 潭中景物特写镜头 潭水:清澄,侧面描写 游鱼:动静结合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势:参差不齐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