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 中 生物 教 案 总第 23 个教案授课时间4 月 15 日星期四课 题 课型新授第 3 课时(共 3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能力: 1、 掌握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知识。2、掌握防止泌尿系统感染的基本方法。方法和过程: 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卫生知识,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2、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体内有着非常完善的自身结构泌尿系统,同时也使他们领悟到排泄这一生理过程是人体内保持清洁、使生命充满生机活力等美好状态的前提。教学重点知道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防止尿道感染教学难点良好的卫生习惯。主要教法归纳法讲授法教
2、 具 课件 挂图主要学法归纳法讨论法板书设计第二节 人体内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三)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时 1 适时适量的饮水2 及时排尿3 防止泌尿系统感染教学后记总第 23 个教案时间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10151010看课件复习认识结构知识讲解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方法拓展知识小结作业1 肾小球的 滤过作用(由学生说出作用)看课件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肾小球的过滤形成原尿。健康的人一天形成150 升2 肾小管的 重吸收作用(由学生说出作用)看课件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的无机盐等对人体有用的物质,被肾小管的重吸收,回到血液里。剩下的物质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3、人体一天排出的尿液大约 1.5 升(三)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 问题讨论1、 你知道哪些泌尿系统的疾病?你知道应该怎样预防吗?2、要预防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生,应该注意哪几个方面吗?同学回忆学生观察课件理解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学生观察课件理解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学生记忆学生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回顾上节内容,引入新课观察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观察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学生记忆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归纳方法1 适时适量的饮水2 及时排尿3 防止泌尿系统感染养成每天清洗生殖器和肛门周围的好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发生。 发生疾病,及时到医院治疗。资料显示拓展知识的内容作业 1、课堂
4、习题中的部分小题2、把泌尿系统的卫生保健讲给父母听巩固知识重点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增加父子或母子的感情。拓展知识:憋尿对人体有什么危害? 人尿的形成是连续的,由于膀胱有暂时贮存尿的功能,因而尿的排出是间歇的。膀胱能改变其平滑肌纤维的紧张性,使其容积随尿量增多而增大,而其内压却无较大变化。但是当由于憋尿而使膀胱高度充盈膨胀时,膀胱内压会明显升高。此时,尿液便会返流向上,淤积于输尿管、肾盂,导致肾盂输尿管扩张而积液,很容易诱发尿路感染。充盈的膀胱壁因其肌肉扩张而变薄,此时若遭受局部的外力撞击或外力的压迫,会使膀胱内压骤增,从而能胀破膀胱。膀胱破裂时,大量尿液漏入腹腔内,因尿液刺激性很强,导致尿液性
5、腹膜炎,使人感觉到剧烈腹痛、休克、四肢冰冷、冷汗淋漓,如不及时抢救,性命高度危险。另外,憋尿使膀胱内压增高,排尿时,尿道内压也较高,尿液会逆流至前列腺,易诱发前列腺炎。高度膨胀的膀胱,一旦尿排放后,腹内压力骤减,腹内血管短时充血,使体循环的血量骤减,会使人头晕,甚至晕厥。由于憋尿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因此初中生物课本在 “泌尿系统的卫生 ”一节明确指出:人们一旦有了尿意,就应及时排尿。汗腺及其功能汗腺是弯曲的管状腺,分布于全身,以掌跖部为最多。其结构分为两部:( 1)分泌部位于真皮深部或皮下组织浅层,是一条由单层立方上皮细胞或矮柱状上皮细胞所形成的盘曲成团的小管,管壁的上皮细胞分泌汗液由排泄管排
6、出。( 2)排泄部是细长扭曲的由上皮细胞构成的管道,管腔很小,由分泌部通向皮肤的表皮,在表皮内呈螺旋型的孔道,开口于皮肤的表面,开口叫汗孔。汗腺的主要功能是分泌汗液。全身的汗腺每天可排汗 500 1000 毫升。汗液中98 99是水,其余是尿素、尿酸、乳酸、无机盐(氯化钠)等。汗液成分与尿液相似,所以皮肤排汗除有调节体温的功能外,还有排泄代谢终产物的功能,是人体排泄系统的组成部分。汗腺的排泄功能与肾脏的排泄功能是互相补偿的。天冷时,出汗少,尿量多;天热时,出汗多,尿量减少。当肾功能减退时,汗腺能代替一部分肾脏的功能。排便是不是排泄?人体细胞内有机物分解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等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
7、的过程,叫做排泄。在生理学上,只把代谢终产物经过血液循环,最后由某些排泄器官往体外排出的过程称为排泄。食物消化后的残渣(粪便),由于未进入血液,未参与人体细胞的代谢,也不是代谢的终产物。所以一般不列入排泄物之内。但粪便中也含有少量真正的排泄物,如变化了的胆色素(尿胆素和粪胆素)和一些无机盐。未经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在大肠中形成粪便,由肛门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遗。排遗只是消化器官的功能。人尿的成分与人体摄入与排出的水人尿中 96是水。在另外的 4中,有 2.5是含氮废物,主要是尿素,还有少量尿酸以及肌酸代谢产生的肌酸酐等;有 1.5是盐类,主要是氯化钠,也有少量钾、氨以及硫酸根。尿酸来自核蛋白分子
8、的分解,难溶于水,形成小的结晶随尿排出、如结晶很大,就成了肾结石或膀胱结石。体更为 70 kg 的人每天约摄入和排出各 2 500 mL 的水,相当于身体总水量的 6。在所摄入的 2 500 mL 水中,约有 1000 mL 是随同食物摄入的, 1200 mL 是饮水。其余 300 mL则是体内细胞氧化产生的。在所排出的 2 500 mL 水中,约有 1500 mL 是尿, 500 mL 是从皮肤(汗、泪、鼻涕等)排出的, 350 mL 是以水蒸气形式随呼出气排出的,其余 150 mL是随粪便排出的。肾小管重吸收作用的机制重吸收主要发生在肾小管的近曲小管。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和大量氯化钠都被
9、肾小管的上皮细胞吸收,并转移到附近的血管中去。重吸收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所以是耗能的。肾小管的上皮细胞中线粒体很多,可以保证 ATP 的供应。实验证明,肾组织的耗氧量比心肌的耗氧量大,可见,肾脏作功比心脏还要多。若切断肾的供氧渠道,重吸收马上停止,但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仍能进行。这说明,原尿的形成过程是单纯的物理过程,而肾小管的重吸收则是耗氧的主动运输过程。肾小球的滤过作用的研究历程1844 年,德国生理学家 C Ludwig 对尿的形式做出假设,认为肾小球的作用可能是相械性过滤,即由于肾小球中的血液压力高,血中能透过膜的小分子穿过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的壁而进入料小管。并推测,若能取得肾小囊中的液体
10、,其成分应与血浆一栏,只是没有血细胞和血浆蛋白。但限于当时的条件,此假设未能得到验证。1920 年, A N Richards 用蛙和蝾螈做实验,获得了成功。他用玻璃微管直接插入蛙和蝾螈的肾小囊,取出了其中的液体(即原尿),分析了其成分。实验的结果与C Ludwig 的预期一致,仅液体中所含的溶解物质与血浆相同,基本没有蛋白质大分子。 A N Richards 还证明如果肾小球的微血管压升高,滤出展的体积就要增加;反之,滤出好的体积也要减少。滤出液的变化与肾脏耗氧量无关,即滤出液的形成不是由于肾小球和肾小囊的主动运输所致。这些证明 C Ludwig 的过滤假说是正确的。课堂习题:1.根据肾单位结构图回答 :(1)肾单位由肾小体和 2 肾小管 组成,而肾小体又包括 3肾小球 和 4 肾小囊 两部分。(2)1是 出球小动脉 , 5是入球小动脉 ,这两条血管内流动的液体都是 血液 。(3)3内的液体是 血液 , 4内的液体是 原尿 当 4内的液体流过 2时 ,全部的 葡萄糖 、大部分的水 和部分的 无机盐 等对人体有用的物质,被 2重吸收,回到 2周围毛细血管的 血液 里。剩下的水 、 无机盐 、 尿素 、 尿酸 等物质有由肾小管 流出,就形成了尿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