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教育与科举制度.ppt

上传人:myw993772 文档编号:4667872 上传时间:2019-01-07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3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与科举制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教育与科举制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教育与科举制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教育与科举制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教育与科举制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古代教育 兼谈科举制,第一章 科举制创立前的中国古代教育,一、原始公社时期的教育 尸子:“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 易系辞:“神农氏制耒耜,教民农作”。,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 淮南子齐俗训:“尧其导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二、学校的萌芽 1、成均、庠 2、学官:司徒、秩宗、典乐“朴作教刑”尧典,三、夏商时期的学校教育 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 礼记明堂位载:“瞽宗,殷学也。”,四、西周的学校教育 一、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 书、器、学2、家庭教育

2、,3、小学教育 4、大学教育:辟雍、泮宫 二、国学、乡学 三、六艺教育,辟雍,太 学,五、战国时期的教育 一、诸子百家私学 二、稷下学宫的思想交融(重点),六、秦、汉时期的教育 (一)秦代 1、书同文,行同伦 2、焚诗书,坑儒生 3、禁私学,以法为教,以 吏为师,(二)汉代 1、独尊儒术 2、学校教育中央官学、鸿都门学、 贵胄学校、私学,第一节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发展,第三节科举制度的极盛,第四节 科举制度的消亡,第五节 科名,一、童生: “人生七十还称童,可云寿考;到老五经犹未熟,不愧书生”考秀才(必须考试,档案留名)不第者;无顶戴,不在科名之内。优待:1、诉讼;2、小考;

3、3、逝后神主:待赠登侍郎。,二、监生:本义为国子监肄业生;有顶戴,科名之内,非考试而得。 国子监:国学,国家大学之义。国子学(晋)国子寺(北齐)国子监(隋)。明史 选举制:一曰国学,一曰府州县学,诸生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官员子弟曰荫监,花钱捐得者曰例监。 佾生,三、秀才: 科举正途,以进士为本位,秀才为起点。 1、名称:秀才、茂才、庠生、生员。 2、国家考试法:第一级为考秀才,曰小考,以县为单位;次为考举人,曰乡试,以省为单位;进为考进士,曰会试,为全国性考试。“子卯午酉(乡试),丑辰未戌(会试)”,余四年“寅巳申亥” 为小考之年。以

4、上均为国家级考试。,3、小考(岁考、科试):a、考试分三级,县考(五场)、府考(五场)、院考,县、府考主考为布政使,院考为学政,乃皇上委派(钦差)。学政取中,则谓秀才。 b、内容:四书题八股文。方式:不继烛。地点:州府考棚* 。额数:1040人不等。 c、荣耀:官场、乡间。 4、武秀才,四、廪生、增生、附生、贡生注:儒林外史写的周进、范进,都是五十多岁老童生。周进是考不进 秀才,别人凑钱捐了个监生资格进场考举人得中。范进则是从二十岁考起,考了二十多次,直到五十四岁才考进秀才的。如红楼梦所写贾雨 村作黛玉的教师,就是中了进士、放了官又丢了官,才到林如海家教家馆的。清代时,副贡、拔贡、优贡、岁贡、

5、恩贡合称“五贡”,五、举人:为乡试中式者,子卯午酉(乡试)届三年八月(秋闱、桂榜),集诸生于省城,朝廷特派试官,以四书经义及时策等等试之。前所列科名均可参加乡试,但只有举人才准会试,举人以上名称固定。 1、考场:贡院、举场、棘院、棘闱、秋闱 2、考试组织者:大主考、房官、知贡举、誊 录、号君等 3、考试,4、中举:拜老师、会同年、会同门、刻朱卷、保和殿复试(皇帝主考)、赴 鹿鸣宴。 5、出路:储备人才(非官)、大挑、临时的 差事、考进士、重赴鹿鸣宴,6、名称:举人、孝廉、乙科、乙榜、一榜、一命、一第、举子、乡选、乡举 7、权利:祭祖、点主、掌书院、做官还可会试、与知县平行、经魁*、解元,六、进

6、士: 1、举人(以公车行之)得第曰进士(非官职)。 “丑辰未戌(会试、春闱、杏榜、礼部试)曰大比” 。考试主考官名曰大总裁,余皆几同乡试。进士:原意指可进授官爵之士 2、会元 3、殿试,即保和殿复试:考场、内容、主考 (皇帝、读卷)隋唐以来,绝大部分历史名人都是进士出身,比如: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牛僧如、李林甫、苏轼、黄庭坚、于谦、袁崇焕、洪承畴、纪晓岚、刘墉、曾国藩、李鸿章等等,不过也有许多人非进士出身,比如:赵普、和绅、左宗棠等等。,4、传胪大典(太和殿):明清朝最重之礼。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出身:科举时代为考中录选者所规定的身分、资格。唐代举

7、子中礼部试称及第,中吏部试称出身。宋代中殿试称及第出身,明清两代经科举考试选录的,称正途出 身。宋史.选举志一:“太平兴国二年,御殿覆试得吕蒙正以下一百九人。越二日,覆试诸科,得二百人,并赐科一百八十余人,并赐出身;九 经七人不中格,亦怜其老,特赐同三传出身。”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三章:“凡科举中之五贡、举人、进士、皆谓之出身,而以进士为止,类于今 之学位。官职有升转,而由考试得来之出身,终身带有不可移易。” 5、朝考:钦点状元、榜眼、探花、传胪、翰 林等*,以上即名非官 6、礼节:领宴、登瀛洲、谢恩释褐礼、国子 监刻题名碑 7、称谓:甲榜、两榜 8、地位:做官、祭祖、谥法、重宴琼林注:第

8、一甲录取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儒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 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 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八股文例文,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清 尤侗,想双文之目成,情以转而通焉。(以上破题) 盖秋波非能转,情转之也

9、。然则双文虽去,其犹有未去者存哉。(以上承题) 张生若曰:世之好色者,吾知之矣。来相怜,去相捐也。此无他,情动而来,情静而去耳。钟情者正于将尽之时,露其微动之色,故足致人思焉。(以上起讲) 有如双文者乎?(以上领题,亦称出题) 最可念者,啭莺声于花外,半晌方言,而今余音歇矣。乃口不能传者,目若传之。(以上第一股) 更可恋者,衬玉趾于残红,一步渐远,而今香尘灭矣。乃足不能停者,目若停之。(以上第二股) 惟见盈盈者波也,脉脉者秋波也,乍离乍合者,秋波之一转也。吾向未之见也,不意于临去时遇之。(以上领题,亦称出题) 吾不知未去之前,秋波何属。或者垂眺于庭轩,纵观于花柳,不过良辰美景,偶尔相遭耳。犹是

10、庭轩已隔,花柳方移,而婉兮清扬,忽徘徊其如送者奚为乎?所云含睇宜笑,转正有转于笑之中者。虽使觏修矑于 面,不若此际之销魂矣。(以上第三股) 吾不知既去之后,秋波何往。意者凝眸于深院,掩泪于珠帘,不过怨粉愁香,凄其独对耳。惟是深院将归,珠帘半闭、而嫣然美盼,似恍惚其欲接者奚为乎?所云渺渺愁余,转正有转于愁之中者。虽使关羞目于灯前,不若此时之心荡矣。(以上第四股) 此一转也,以为无情耶?转之不能忘情可知也。以为有情耶?转之不为情滞又可知也。人见为秋波转,而不见彼之心思有与为之转者。吾即欲流睐相迎,其如一转之不易受何?(以上第五股) 此一转也,以为情多耶?吾惜其止此一转也。以为情少耶?吾又恨其余此一

11、转也。彼知为秋波一转,而不知吾之魂梦有与为千万转者。吾即欲闭目不窥,其如一转之不可却何!(以上第六股) 噫嘻!(以上过接) 招楚客于三年,似曾相识(以上第七股) 倾汉宫于一顾,无可奈何(以上第八股) 有双文之秋波一转,宜小生之眼花撩乱也哉!抑老僧四壁画西厢,而悟禅恰在个中。盖一转者,情禅也,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狗 吠 清 蒋拭之 (孟子“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是孟子对齐宣王说的话,见公孙丑 上)物又有以类应者,可以观齐俗矣。(破题) 夫狗,亦民间之常畜也,乃即其吠而推之,其景象果何如耶?(承题) 若曰: 辨物情者,所以观国俗;睹物产者,所以验民风。吾尝入齐之疆,而窃叹其聚俗之盛也。(起

12、讲) 岂但征之鸡鸣已哉! 1、自功利之习既成,而人争夸诈。故斗鸡之外,尤多走狗之雄。 2、自山海之资既启,而户饶盖藏。则吠夜之声,不减司晨之唱。 3、分沥粒之余甘,而驯扰优游,不过与彘豚并畜。乃暮柝相传,而人为之守望者,狗亦共之徼巡。盖风雨晦明之间,口崖口崖者终宵而未静矣。 4、抚胎伏之元伤,而尘嚣角逐,亦只与牛犊同群。乃夜扉既阖,而人乐其安居,狗尚严其戒备。盖草露寒瀼之际,狺狺者达旦而未休矣。 5、瞻之以影,听之以声,非其见闻习熟而狰狞欲啖者,一若有异言异服之讥。 6、深巷之中,蓬门之下,苟其一唱嗥然而嘈杂齐喧者,并若有同声同气之助。 7、由是国风十五,而卢令志美,独夸东海之强。 8、甚而食客三千,而狗盗争雄,尝脱西秦之险。 苟使民居寥落,安能群吠之相呼;倘非万室云连,岂必村庬之四应也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规章制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