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3.4《秋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 (5).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4658655 上传时间:2019-01-0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2.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4《秋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 (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3.4《秋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 (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3.4《秋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 (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3.4《秋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 (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第 14 课秋天教案教材分析 秋天选自七年级上册,是何其芳的一首明朗纯净的诗篇。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乡村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画面清静,悠远,朦胧。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全诗;进行语言积累;过程方法目标: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会用诗的语言来表现秋的美。(机动) 情感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境,学会用诗的语言来表现秋的美。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素质

2、”,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首先从感知诗歌音乐美入手,进而引导学生欣赏图画美,领悟情感美,努力实现表达美。教学设计(课前准备:让学生围坐成 5 个方正)一、开门导入,引发兴趣 (课间 板书课 题) 同学们,秋天,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季节。多少诗人因秋的到来而获得了灵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呈现出各种各样 的姿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现代诗人何其芳的秋天,感受秋别样的风情。二、把握韵律,读出音乐美 1、听范读录音。 2、 13 位同学,朗读。 请其余同学比较点评。 刚才,同学们专注的眼神已经告诉老师,你们被这深情的朗诵打动了,那就请我们班最优秀的同

3、学将这份深情传递下去。3. 学生齐读。 同学们,他们读得那么好,不仅是因为他们朗诵基础好,课前准备充分,还因为何其芳写诗十分讲究运用整齐的形式、三唱一叹的结构,朗诵时注意语速、节奏、语调及重音使诗富有音乐美。让我们一起把这份美读出来。老师起个头。三、视觉再现,读出 图画美(一).启发想象。大家的朗读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还富有图画美。如果没有题目秋天,你们能确定这是写秋天的诗歌吗?请大家自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21.划找秋天特有的景物。2.各个地方的秋天不一样,本文是哪里的秋天?从哪些景物可以看出来?3.全诗共描绘了几幅秋景图,给每幅图命上整齐诗意的名字。(二)同桌讨论,交流辨析。(三)明确答案

4、 1.露珠、冷雾、白霜 划找后明确写景要有典型性。2.乡村的秋天3.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启发从中心句找)四、品读诗句,体会情境美 1、第一小 节,对比品味诗歌语言、情感美。20 岁的诗人紧紧抓住秋天的典型景物描绘出了三幅动人的秋景图,“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了能让这些含蓄的情凸显出来,大家不妨读一读老师改编过的农家丰收图,在比较中或许更能体 会出诗句中的情境美。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闲散 松弛而又充实的情感。2、第二小节,换词品味诗歌语言、情感美。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

5、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并不在意鱼的多少,而是在感受欣赏秋天芦篷上满载着(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 自得、悠闲、闲适3、第三小节,联想体会诗歌语言、情感美。 换了一个角度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天高气爽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水落石出 宁静致远的美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想到夏天的热闹,思念的是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似喜似羞的朦胧美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少女的情怀,具有一种朦胧美 3请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诵读这首秋天,读出诗中的深情。总结:刚才大家的美读,老师发现秋已不仅在诗人笔下,还在同学们的心中 ,因为作者的诗情画意已经与同学们真情的诵读融合在一

6、起了。五、学习美诗,创写美文1、启发写秋,点拨: 1、抓住秋天特有的景物及特点 2、运用修辞、多种感官,精炼用词 3、融情于景(20 岁的何其芳用他的慧眼发现了秋天别样的美,写出了如此动人的诗篇。十三四岁的你们一定也拥有着一双能发现美的慧眼,在你的眼中,校园的秋美在何处? 请用美的语言描绘出秋的丽影。)2、练笔3、全班交流,评点。(背景音乐秋日私语)总结:同学们笔下的秋虽各不相同,可都证明了这样一句话“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到生活中用我们的慧眼去发现更多的美吧。六、拓展延伸,课后学习。1、继续修改完成关于“秋”的练笔2、阅读课后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景,完成

7、练习。板书:秋天 何其芳音乐美 农家丰收图 图画美 霜晨归渔图 情感美 少女思恋图 描绘美营造诗韵秋天教学体验案例分析第一、注重诵读。应该说这是符合诗歌教学的特征的。将各种形式的诵读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以读来感知文本、带动文本语言的品析,从而达成体悟诗情的目的。教师自身的朗读能力也4较可以,又借助网络优质资源,课堂当中朗朗的书声使人置身美好的诗歌世界,营造了诗歌教学应有的意境。但形式多样的读仍然还存在“泛化”的问题,即大多是一读了事,究竟为何这个句子这样读;到底应该怎样读,还落实的不够,使得学生似乎知其然,但并不知其所以然。故朗读教学指导的具体化还需引起新的注意,从而使朗读 教学更有实效性。第

8、二、设问的指向性存在泛化的倾向。自新课程以来,有一类设问的方式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即“你最喜欢哪一句”,“你最有感觉的是哪一句”、“你认为写的最好的是哪一句”。这类问题几乎成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法宝。一则该问题适用面极广,无论什么类型的文章几乎百试不爽,二则该问题似乎比较“有说头”,课堂气氛会比较好。但再仔细考虑:就问题本身而言,这类问题的设计可以说毫无智力挑战可言。教师固然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的形式将对文本的理解导向深入,但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可能只能让学生讲出自己原有水平上对文章语句的理解,难以有更大的突破。第三、诗意 课堂氛围的营造。诗歌教学既是一个教师理性设计教学步骤的过程,更是教师感性营造诗意空间的过程。我认为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对诗歌本身的解读还存在一些浅表化和教参化的倾向,缺乏对诗歌的个性而深层的解读,从而导致诗歌教学诗意的流失。就秋天一诗而言,其诗意浓郁,“象”外之“象”重叠反复,想像空间辽阔高远。就以“秋天栖息在农家里”为例,为何作者不说秋天的果实栖息的农家里,而说秋天呢?这既可以从使用“栖息”一词使抽象的、无生命的秋天富有了人的情感,更可以从秋天这一词广泛的想像空间可以营造浓郁的诗意角度去探讨,这样,学生可能就会对诗歌语言的多义性有了自己的切身的体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