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页 1 第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时间 复备一、导入: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1、朗读 1、2 自然段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引导:比较北京与故乡放风筝的时令,理解“惊异”之情;看下文所回忆的“精神的虐杀”,理解悲哀之情。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却又说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多角度讨论探究)
2、2、朗读课文 3、4 自然段: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 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为什么小兄弟只是“绝望”,没有反抗?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3、朗读第 511 自然段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而我明白了儿童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
3、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4、朗读第 12 自然段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5.主旨探讨:【提示】1、从手足之情上看。2、从游戏的意义上看。3、从鲁迅的自省精神上看。4、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中心要点】a.忏悔:“我”对小兄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解剖,严于律己。b.悲哀:小兄弟自甘受辱还浑然不觉因中国人的麻木而忧国忧民。三、拓展延伸: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四、小结:风筝这篇文章不仅表现出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能够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本文深刻的主题,令读者读后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五、作业: 页 2 第1、学习检测课内阅读部分2、预习第 22 课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