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 免疫细胞膜分子,第一部分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在不同种属或同种不同的动物个体间进行正常组织或肿瘤移植会出现排斥,排斥反应本质上是一种免疫反应,它是由细胞表面的同种异型抗原诱导,这种代表个体特异性的同种抗原称为组织相容性抗原(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或移植抗原(transplantation antigen)。,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机体内与排斥反应有关的抗原系统多达20种以上,其中能引起强而迅速排斥反应者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抗原,其编码基因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
2、plex, MHC)。 控制机体免疫应答能力与调节功能的基因(immune response gene, Ir gene)也存在于MHC内。 因此MHC不仅与移植排斥反应有关,也参与免疫应答的诱导与调节。,主要组织相容抗原,小鼠的主要组织相容抗原称为,H-2系统(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2, H-2)。 人的则称为人白细胞抗原系统,(human leucocyte antigen, HLA)。,第一节 MHC基因结构,一、小鼠H-2基因复合体,H-2(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2, H-2)的基因定位于小鼠第17对染色体上,并证明是由4
3、个遗传区域(region)组成,即K区,I区,S区,D区。其中I区又可分为二个亚区,I-A和I-B,每个区或亚区内至少包括一个基因座。 K区基因称为H-2K座。 D区分为H-2D座和H-2L座。,H-2基因复合体,I-A亚区有A和A二个座,I-B亚区含B和B二个座,S区含有6个座。 K和D区基因可编码H-2抗原系 I区基因编码I区相关抗原或Ia抗原 (I-region associated antigen, Ia) S区基因可分别编码补体成分(C4和B因子等)性限制蛋白 (sex-limited protein, Slp)以及TNF。,二、H-2复合体的功能,1981年Klein按其功能将MH
4、C基因座分为4类。 I类基因(I类分子)即K,D和L分子(H-2K,H-2D基因)在不同的品系中K和D分子可能具有不同的抗原特异性称之为特有抗原(private antigen)。在K和D分子之间也存在一些共同的抗原特异性称之为共有抗原(public antigen)。II类基因(免疫应答基因,即Ia基因I-region associated antigen)。III类基因(系指H-2S区基因,包括血清因子, 补体分子及TNF等)。 VI类基因位于D座右侧(尚不十分明白)。,二、人类HLA基因复合体,HLA复合体位于人第6号染色体的短臂上, 共有数十个座, 按其产物的结构, 表达方式, 组织分
5、布与功能可将这些基因座分为三类:,HLA基因复合体,HLA-I类基因,(HLA-A,HLA-B,HLA-C)经典的I类基因HLA-II类基因(II类基因一般指DR,DP,DQ,其中某些基因的产物与内源性抗原的处理与呈递有关)。 HLA-III类基因(编码相应的补体成分,乙羟化酶基因,肿瘤坏死因子,热休克蛋白等)。,三、人白细胞抗原复合体的遗传特点,1.单倍型遗传 2.高度的多态性 3.边锁不平衡性,单倍型遗传,HLA复合体是紧密连锁的,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称为一个单倍型(haplotype),而其表达的抗原产物为表现型(phenotype),又可简称为表型。 每一基因都是显性基因,都编
6、码相应抗原,因此,子代个体的细胞表面有两个单倍型表达的抗原,当亲代的遗传信息传给子代的时候,HLA单倍型作为一个单位遗传下去,子女的HLA染色体中,其中一个单倍型与父亲相同,另一个与母亲相同。,单倍型遗传,高度的多态性,多态性(Ploymorphism)是指处于随机婚配的群体中,同一基因座位可存在两种以上的基因产物,有些可多达几十种,即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因型,根据目前已知的各座位上等位基因总数(7个座位共有148个)来估算单倍型可以在群体中表达高于3.8108个,个体表现型和基因型则更多,远远超过全世界总人口数,很难找到一个单倍型完全相同的人。 HLA的高度多态不仅对维持种群的生存具有重要
7、的生物学意义,同时也对器官移植带来很大困难。,边锁不平衡性,HLA复合体上各复等位基因都有各自的基因频率。,四、HLA分布、结构和功能,I类抗原,I类抗原是由HLA-A、B、C座位上的基因编码的抗原。 I类抗原是一种膜糖蛋白,存在于所有核细胞的膜上,以淋巴细胞上的密度最多,也分布于血清、尿液、初乳等体液中,分布十分广泛。,II类抗原,II类抗原是由HLA-D区(DR,DQ,DP)座位所编码的抗原。 II类抗原是由两条糖基化的跨膜多肽链构成,主要表达在某些细胞表面,如B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抗原细胞,不如I类抗原分布广泛。 II类抗原与免疫应答及免疫调节有关,II类抗原的存在是T细胞活化的必需信号
8、。,III类抗原,补体系统中的一些成分,如:C2、C4、B因子等由III类基因编码,它们均分于血清中。,五、HLA抗原的表达与调控,在各种类型细胞表面HLA分子表达与否以及表达的密度,可以受不同的因素调节,一般认为,调控HLA分子表达的主要环节是转录速率。,可能影响HLA表达的因素有:,组织细胞分化阶段,成熟的不同阶段,其表达可有改变。 某些疾病状态(传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造血系统疾病及肿瘤)。 生物活性物质,如某些细胞因子、IFN、TNF等可增强不同类型细胞HLA-I类抗原表达。,六、MHC分子功能,MHC分子作为代表个体特异性的主要组织抗原,在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主要组织抗原的作用,
9、参与对抗原处理:外源性抗原在APC内被降解成免疫原性多肽,并与MHC-II类分子结合成稳定的复合物,从而保证了多肽不被进一步降解为氨基酸。 约束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同一MHC类型的免疫细胞才能有效地相互作用,又称为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主要组织抗原的作用,参与对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机体对某种抗原物质是否产生应答以及应答的强弱是受遗传控制的。控制免疫应答的基因称为Ir基因,一般认为位于HLA-II类基因区内。 诱导自身或同种淋巴细胞反应。 参与T细胞分化过程。,第二节 HLA的医学意义,一、HLA与疾病相关性,不同个体对疾病易感性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
10、的,在群体调查中比较患者与正常人某些特定等位基因及其产物的频率,这是研究遗传决定的对疾病易感性的主要方法。,疾病与特定的HLA型呈非随机分布关联,60年代末发现了某些疾病与特定的HLA型呈非随机分布,其中91%以上的北美白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带有HLA-B27抗原,这种二个遗传学性状在群体中同时出现呈非随机分布,称为关联(association)。,危险性指数,特定疾病与某种HLA型别的相关性可通过相对危险性(relative risk,RR)来评估,其公式为:P+C-RR = P-C+ P+为具有某种抗原的病人数;C-为不带此抗原的对照组人数;P-为不带此抗原的病人数; C+为具有此抗原的对照
11、组人数。,疾病与某种HLA型别的相关性,二、HLA表达异常与疾病的关系,HLA-I类抗原表达异常在小鼠及许多人类肿瘤或肿瘤衍生的细胞株均已发现MHC-I类抗原表达缺失或密度降低。 HLA-II类抗原表达异常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的靶细胞可异常表达HLA-II类抗原。如:I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细胞、原发性胆管肝硬化患者的胆管上皮细胞。,三、HLA与排斥反应,移植物存活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者和受者之间HLA型别相合的程度。,四、HLA与法医,由于HLA复合体的高度多态性,在无关个体间HLA表型全相同的机率极低,故HLA复合体被看作是伴随个体终生的特异性遗传标记。被应用在法医上的个体识别和鉴定亲子关系
12、上。,第三节 HLA分型技术,一、血清学分型技术,HLA-I类抗原检测(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试验)。原理为取已知HLA抗血清加入待测外周的血淋巴细胞,作用后加入兔补体,充分作用后加入染料,观察细胞死亡。 HLA-DR、DQ抗原检测待测细胞为B细胞,抗血清先用血小板吸收以除去对I类抗原的抗体后使用同上述。,二、细胞学分型技术,判断淋巴细胞在识别HLA抗原决定簇后发生的反应。 纯合子分型细胞 (homozygote typing cell, HTC) 预致敏淋巴细胞实验 (primed lymphocyte test, PLT),三、HLA的DNA分型技术,(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
13、性检测技术,个体间抗原特异性来自氨基酸顺序的差别,后者由编码基因的碱基顺序不同所决定,这种碱基顺序的差别造成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置及酶切位点数目的不同,从而产生的数量和长度不一的DNA酶切片段。 用特异性探针以整个基因组DNA酶切片段进行杂交,即可分析限制性长度片段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二)PCR/SSO技术,用人工合成HLA特异的寡核苷酸(sequence 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SSO)作为探针,与待检细胞经PCR扩增的HLA基因片段杂交,从而确定HLA型别。,(三)PCR/S
14、SP技术,目前常规的HLA-DNA分型技术(PCR/RFLP、PCR/SSO),最终均需用标记的特异性探针与扩增产物进行杂交,再分析结果。 PCR/SSP方法乃设计出一整套等位基因组特异性引物(sequence specific primer, SSP),借助PCR技术获得HLA型别特异的扩增产物,可通过电泳直接分析带型决定HLA型别,从而大大简化了实验步骤。,第二部分 白细胞分化抗原,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机体免疫系统是由中枢淋巴器官、外周淋巴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所组成。 免疫应答过程有赖于免疫系统中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细胞间直接接触和通过释放细胞因子或其它介质间接的作用。,细胞间相互识别
15、,免疫细胞间或介质与细胞间相互识别的物质基础是免疫细胞膜分子,包括细胞表面的多种抗原、受体和其它分子,细胞膜分子通常也称为细胞表面标记(Cell surface marker)。 免疫细胞膜分子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免疫应答的本质以及临床某些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免疫细胞膜分子的种类,免疫细胞膜分子的种类相当繁多,主要有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R),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BCR),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粘附分子,促分裂原受体,细胞因子受体,免疫球蛋白的Fc段受体,以及其它受体和分子。,一、白细胞分化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是白细胞(还包括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在正常分
16、化成熟不同谱系(lineage)和不同阶段以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它们大都是穿膜的蛋白或糖蛋白,含胞膜外区,穿膜区和胞浆区。,白细胞分化抗原参与机体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的相互识别,免疫细胞抗原识别,活化,增殖和分化,免疫效应功能的发挥。 造血细胞的分化和造血过程的调控 炎症发生 细胞的迁移,二、粘附分子,粘附分子(adhesion molecules, AM)是指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大都为糖蛋白,分布于细胞表面或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X)中。,粘附分子的作用,粘附分子以配体受体
17、相对应的形式发挥作用,导致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基质间或细胞基质细胞之间的粘附。 参与细胞的信号传导与活化,细胞的伸展和移动,细胞的生长及分化,肿瘤转移、创伤愈合等一系列主要生理和病理过程。,粘附分子的分类,按粘附分子的结构特点,可将其分为粘合素超家族的粘附分子,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粘附分子,选择凝集素家族粘附分,钙离子依赖的细胞粘附素家族粘附分子及其它未归类的粘附分子。,三、促有丝分裂原受体,有丝分裂原(mitogen)来自植物的糖蛋白或细菌产物,它能与多种细胞膜糖类及寡糖基分子结合,后者为促有丝分裂原受体,结合后能促使细胞活化和诱导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原受体,由于细胞膜含有不同糖基,因之结合的
18、分裂原亦不相同。分裂原以非特异方式刺激众多细胞膜分裂增殖,无特异性,故可以认为是多克隆活化剂,它与抗原特异性的克隆活化是不同的。,四、Ig Fc受体,Ig分为IgM、IgG、IgA、IgD和IgE五类,各类Ig的不同功能主要与其结构有关。机体内许多细胞表面具有不同类,Ig Fc的受体,通过Fc受体与Ig Fc的结合,参与Ig介导的生理功能或病理损伤过程。 目前已鉴定明确的Fc受体有FcR、FcR和FcR。,五、细胞因子受体,免疫细胞表面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受体(cytokine receptor),不同免疫细胞表达细胞因子受体和种类、密度和亲和力有所差别。,六、羊红细胞受体,人T细胞表面有能与绵羊
19、红细胞结合的受体,称为E受体,E受体在体外可与绵羊红细胞表面的配体在一定条件下结合,可在T细胞表面形成花环状,称为E花环。,E花环,用这个方法可以检测人外周血液T细胞的相对百分数,可作为判断人T细胞免疫功能指标之一。,E receptor (ER) T细胞可以同羊红血球混合后,形成花环,称为E环,可区别于B细胞。,七、补体受体,60年代Uhr等人发现由抗原抗体与补体分子形成免疫复合物能与部分豚鼠淋巴细胞结合,如从复合物中除去补体,则复合物与细胞的结合明显减少,证明了细胞表面有补体受体(Complement receptor,CR)的存在。,EAC花环,其后应用抗绵羊红细胞抗体(A)和补体(C)
20、致敏的绵羊红细胞(E)形成的复合物(EAC)可与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结合形成花环,称为EAC花环,用检测CR。 多数B细胞表面有CR,除B细胞外,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K细胞,哺乳类动物血小板,人及灵长类红细胞上均有补体受体。,八、内分泌激素、神经递质和神经肽受体,免疫细胞表面可具有多种激素、神经递质和神经肽的受体,如雌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前列腺素E、生长激素、胰岛素的受体。 内啡肽、脑啡肽、P物质等神经肽受体,组胺、乙酰胆碱、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逆质受体。,人白细胞分化抗原,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聚类分析法,将识别同一分化抗原的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归为一个分
21、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CD),在许多场合下,抗体及其识别的相应抗原都用同一个CD序号。 迄今为止CD的序号从CD1CD130,可大致划分为T细胞、B细胞、激活细胞、髓样细胞、NK/非谱系细胞、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和细胞因子受体等九个组。,CD聚类分析,CD抗原及其相应的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基础研究:CD抗原的基因克隆,新CD抗原及新配体的发现。 CD抗原结构与功能关系。 细胞激活途径和膜信号的传导。 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调控。 细胞亚群的功能。,临床研究: 机体免疫功能的检测。 白血病、淋巴瘤免疫分型。 免疫毒素用于肿瘤治疗, 骨髓移植以及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 体内免疫调节治疗。,CD抗原及其相应的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下一堂课的内容为“免疫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