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福建省人教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八 考点二 新闻、报告和科普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458495 上传时间:2018-04-06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人教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八 考点二 新闻、报告和科普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福建省人教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八 考点二 新闻、报告和科普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福建省人教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八 考点二 新闻、报告和科普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福建省人教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八 考点二 新闻、报告和科普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福建省人教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八 考点二 新闻、报告和科普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2013 福建宁德毕业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没工夫专家黄宗英我是冒雪出城的,公共汽车啃着盖脚面的大雪蠕动着,车子走走停停拱了个把钟头,不是路遇素不相识的四十五中学的郑老师,她自告奋勇在大雪飘天中把我送到余家门口,我会迷失在香山山麓已经因季节而关闭大门的植物园里了。我只不过想看看花卉专家北京植物园的园林老将余树勋在大雪天干什么。看着书桌上满满的、参差烂漫的笔记、稿纸、图片、文摘卡,我真觉得自己太莽撞了。他笑着向我说:“Good Morning(早安)。”已经是下午 3 点 28 分了,怎么还早安?他风趣地说:“我一天有 3 个早晨,现在刚好是睡午觉后的第 2个早晨。”屋外头

2、的杭白菊也冻蔫了,余树勋的眼睛没离开冒雪拿进屋来的、插在茶几上小圆锥体玻璃瓶里的一小束杭白菊。“今年有了,明年才能有。”这是他的原话,小杭白菊们依偎着,羞涩地听余教授的禅语偈言。惆怅凝滞在斗室之内。我实在不忍心以世俗的所谓采访去切断这超越时空的惆怅。我真希望自己像雪人向阳般融化,悄悄然。“光是幻灯片有一大立柜几千张。没工夫整理,时间不够啊!”古往今来这世上唯一不能通融的是时间对任何人和物质都是一次性使用的时间。他正在书写辞条:唐菖蒲 Gladiolus 鸢尾科正是我打乱了他的时刻表,两天后他将去苏州参加全国花卉会议,他同时正在写荷花和水莲。他不是整天匍伏书斋的人,整个植物园是他的试验室,并不是

3、一切植物都在冬眠。他的讲堂远涉欧美东瀛,北京郊区的花农也每周接他去讲课;在世界公园附近花儿香花木公司,花农种花卖花,却不懂花艺,不知什么花适合种在屋后,什么花该放在窗前花上帝的恩宠;花卉专家美的传播者,把人间巧妆打扮。“养鱼的不会做溜鱼片,种花的不知道该把花摆在哪儿好看。”余树勋年轻时先在浙江大学园艺系学种花、种草、种树;后来在国外学园林设计学“溜鱼片”。从此五冬六夏七十载春秋“溜”了一辈子。“溜”得地球上这里那里都常有经他手点化的朝朝花香;“溜”得书书册册、字字行行绿荫芊芊。时间是个调皮捣乱的顽童。对闲人,那永日长夜难消磨;对忙得带劲的人,时间像攒在手心里的水,不知不觉就没了。余树勋没工夫跟

4、我说他 1948 年怎么去的北欧。余树勋没工夫跟我说他 1979 年又去北欧。1980 年余树勋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植物园待了两年,以提高栽培种类的识别。他更没工夫说 1991 年他挨家挨户地拍摄花卉的幻灯片。余树勋连生气也没工夫:花卉大辞典4 年前辑了稿,资金也集了,主编吴应祥教授都 81 岁了,人已经去了香港,一生希望看到这本辞典。花卉大辞典花期难卜余树勋当然也没工夫说百花摧残的“文革”中,他受不住迫害,找人借了一百块钱,逃离牵肺牵肠的科学院植物园,横下一条心去流浪,流浪直到在一片肃杀中女儿把他找了回来。像一株蔫了的杭白菊,流年回转,他又挺起来了。他迫不及待地定住手心里的水,不准它随便溢出。他

5、一天说 3 个Good Morning 除了孙儿辈喊爷爷看电视里说相声外,他苦写“余氏家规”。早晨起床。Good Morning 进入工作。中午 1 点2 点午休,打盹醒来 Good Morning 进入工作。晚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后,上床睡至 9 点起床 Good Morning,是最佳伏案时间,一口气工作到凌晨 1 时。我明白了为什么一见面余教授跟我说 Good Morning。余教授尽管神不守舍,脑子里还花花着,但也并没忘记热情待客。下雪天黑得早,当我向他告辞时,他横竖留我吃云南圆子。让搞桑蚕专业的云南籍的余师母像喂蚕似地煨细圆子。我急急忙忙吞下是 8 个还是 10 个滚烫的圆子,立即勒

6、马回程,踩着“没工夫”的韵律上路了。我觉得我也没工夫了。是没工夫了。好个没工夫。(选自湖南文学第 174 期)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段用“啃”“蠕动”“拱”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汽车缓慢行驶的场景,衬托出雪之大,表现了作者急于见到余老的心情。B.第段画线句用概括叙述的手法突出了余老作为一个花卉专家工作的繁忙,表现其学问的应用价值。C.“他迫不及待地定住手心里的水,不准它随便溢出”这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余老有珍惜时间的紧迫感。D.第段与 段中两处画线句都写到杭白菊,前者是为了侧面烘托余老对于花的痴迷、后者是为了表现余老直面迫害、从不逃避的顽强斗志。E.本

7、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解析:CD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重点语句的能力。 C 项不是“借代”,而是“借喻”。 D 项“为了表现余老直面迫害、从不逃避的顽强斗志。”这样表述欠恰当,原文说“他受不住迫害,找人借了一百块钱,逃离牵肺牵肠的科学院植物园,横下一条心去流浪,流浪”。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溜”字的意思,简要分析三次运用“溜”字的表达效果。从此五冬六夏七十载春秋“溜”了一辈子。“溜”得地球上这里那里都常有经他手点化的朝朝花香;“溜”得书书册册、字字行行绿荫芊芊。解析:“溜”字是从“溜鱼片”中化用而来,属词语移用,从“

8、一辈子”“朝朝花香”“书书册册”看,是从三方面概括传主的贡献,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具备形象生动幽默的效果。答案:句中加点“溜”字是研究、学习和探索实践的意思;表达效果:反复用三个“溜”字,分别从科研生涯和科研成果两方面概述(或强调)了余教授对花卉研究的痴迷以及贡献的卓著,也使遣词造句生动诙谐。(对表达效果的解说,四点中能答到三点即可)3.阅读 段,请探析这样结尾的作用。解析:结尾三段三个短句,内容反复强调,从结构、内容、主题三方面分析作答。答案:(1)结尾部分三个短句各自独立成段,简洁有力地收束全文;(2)用反复的手法强调“没工夫”,凸显了余树勋教授争分夺秒,勤勉忘我的工作态度;(3)照应文章

9、标题,表现了作者对余树勋教授的赞美与崇敬之情,突出了文章主题。(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也可。)二、(2014 南安一中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莫言不倦的探索者杨 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又一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莫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听到获奖的消息,我很高兴。但是我觉得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认为中国有很多优秀作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可以被世界认可。接下来我还是会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新作品的创作上。”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说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瑞典文学院还认为,“从历史和社会的视角,莫言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

10、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莫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红高粱被称为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品,从红高粱家族到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再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蛙,莫言的作品在主体意向非常充分的视角下展现乡土中国的历史和命运。莫言说:“我一直在写作形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力戒重复,从某种意义上说,作家重复自己比抄袭别人更可耻。”莫言回顾自己的写作生涯称:“我并非什么了不起的文学天才。和大多数普通文学爱好者一样,我的文学之路也是从阅读和模仿开始的。”他说:“我从 1976 年当兵正式开始写作,最初都是模仿外

11、国作家的小说。1981 年 5 月,我的小说终于在杂志上第一次发表,这篇小说就受到了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影响。”莫言还承认自己受过福克纳、马尔克斯的影响。待到写作日趋成熟之后,莫言逐步意识到作品必须写出自己的特色,不能一味跟着西方走,最后还是要回到追求民族化的写作上。檀香刑生死疲劳和蛙就是莫言在探索个性写作和民族化写作过程中的产物。故乡不局限于这片乡土莫言小说中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故乡高密。获奖后莫言表达了对故乡的一往情深:“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

12、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莫言谈到,对于一个作家来讲,故乡是很重要的。1984 年上军艺以前,找不到素材来写作,很多时间就是下去体验生活,千方百计找能够让自己感动的故事。到了透明的红萝卜阶段之后,一想到过去,想到了童年,就想到了故乡的生活,感觉好像一条河流的闸门被打开,活水源源不断而来。故乡情结、故乡记忆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的宝库。现在莫言对小说中的故乡有了新的理解:小说都讲究有故事和典型人物,但写了 30 年,故事也都写的差不多了,渐渐地你就会有一种能力了,把别人的故事变成你自己的了,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一样。就像我写高密县,但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这片乡土了,它

13、可以作为一种风景,发生在美国的、日本的故事我都可以拿过来用,让它变成发生在高密县,所以乡土也就开阔了。越是经典越耐得住重读纽约时报著名书评人 M.Yhomaslnge 在史诗般的小说,一流的中国作家中说:“莫言是世界级的作家,可能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对此,莫言表示,“很多书出版时要引用这段话的时候,我就持反对意见。我觉得抬得太高了,鲁迅、老舍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我认为衡量一个作家才华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一个作家有没有创造一种独特的文体,而鲁迅、老舍都是创造了一种独特文体的作家。鲁迅的文体再放 50 年依然不会过时,老舍的文体中对北京方言、土语的改造,依然是了不起的。他们的才

14、华是难以超越的。”莫言作品的语言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小说语言,评论家季红真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曾有分析。首先是大量的民间口语进入语言;其次是通过在传统的经典典籍三国演义和文言文以及翻译小说中找来的东西以及从民间戏曲中学来的东西。谈到阅读,莫言说,现在的书太多了,但是他基本只读经典。“比如说中国几部古典小说,比如说鲁迅、托尔斯泰的作品,我觉得这些书实际上就足够了。我觉得越是经典的书越耐得住重读。”(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 年 10 月 13 日,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对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感到非常高兴,但是他又认为获奖并不能代表什么,因

15、为中国还有很多优秀作家的作品没有被世界认可。B.从阅读和模仿开始,在写作形式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待到写作日趋成熟之后,再追求个性化写作,这是普通文学爱好者的必由之路。C.国外有位评论家说:莫言可能是鲁迅、老舍以来最有前途的中国作家,也是世界级的作家,莫言反对这个说法,表现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D.莫言对故乡的感情是深厚的,而且对故乡和文学有了新的理解,他不仅仅局限于高密县这片乡土,而是要把写作内容扩展到国内、国外。 E.本文多处引用了莫言的原话和他人对莫言的评价,内容丰富,客观真实,富有感染力,也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莫言作品的主要特色和影响。解析:BD B 项,原文说“和大多数普通文学爱好者一样

16、”的只是“文学之路也是从阅读和模仿开始的”,并没有说是“必由之路”。D 项,文中是“对小说中的故乡有了新的理解”,而不是“对故乡和文学有了新的理解”;“渐渐地你就会有一种能力了,把别人的故事变成你自己的了,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一样”,是说莫言把国内、国外故事变成发生在高密县的故事。5.根据文意,请简要分析莫言作品的主要特点。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文本,找出反映莫言作品特点的语句,分析概括、分条列出,并作简要分析。文章是从表现手法、内容、语言三方面来讲述莫言作品特点的,有别人评价,也有莫言自述。答案:从主题看,展现了乡土中国的历史和命运。他的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着“怀

17、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很多素材来源于他的故乡山东高密县。从表现手法看,他用现实和梦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且以心理活动描写见长。语言方面,大量民间口语进入作品,并从经典作品、民间戏曲等中学习语言,使他的文字富有个性。6.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原因有很多,请你就“阅读与写作”“故乡与文学”“民族与个性”三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解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的方向已经明确了,关键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其中一个方向的结合。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分条列出。答案:观点一:阅读经典对写作有促进作用。理由: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模仿的对象,莫言最初写作,都是模仿外国作家的小说。优秀作家的作品,是学习的对象,莫言的语言,就是从传统的经典典籍三国演义和文言文以及翻译小说中学来的。优秀作家作品是后来者学习的榜样,如莫言认为鲁迅、老舍创造了独特的文体,他们的作品值得反复阅读。他阅读了福克纳、马尔克斯等人的作品,奠定了他个性化的创作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