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 1 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解读】 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 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 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 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 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 ,形成了 “百家争鸣”的局面;同 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2、: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 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 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 认为仁就是 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 ,打破了 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
3、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 “仁”的思想,主 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 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 们的行为违背
4、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 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 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 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 2 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基础解读】 一、 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 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 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 奴婢者为庶人、 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
5、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 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 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 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 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 积 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 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
6、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 “春秋大一统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 “君权神授”。他提出了 “天人合一 ”和“天人感应”学说。 二、明清时期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 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 现实问题。 (2)著
7、述天下郡国利病书。这 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 产风 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 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 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 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 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
8、夫之三位 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继承,促使我国 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 5 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基础解读】 一、 “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 2、 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1)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 类,反思人 类自己。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2)强调人的价值。 (3)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
9、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 义的本质。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 们 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 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4)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 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 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
10、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 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 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很多 错误,但他鼓励人 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很多学 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第 6 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基础解读】 一、 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的背景: (1)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巾。在激烈的竞争中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 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1、,出现了资 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他 们重视通过改进生产技 术、提高 经营手段创造财富。 (3)教会严格控制着文化思想的发展。 二、文艺复兴 1、性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 动。借古代文化之名宣 传 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 核心:人文土义。主张以人为 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 认为 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表现:首先在文学艺术领域表 现出来。 4、代表人物: (1)薄伽丘,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文学家,代表作短篇小 说集 十日谈。作者抨击了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2)但丁和彼特拉克,他们和薄伽丘一起被誉 为文
12、艺复兴“ 文学三杰”。但丁在他的 长诗神曲中,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是 歌集,他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达?芬奇等艺术大师创作了许多杰出作品,一 扫中世纪 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 5、文艺复兴的扩展: 16 世纪以后,从意大利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开始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三、宗教改革 1、原因: (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要求改革教会的愿望日趋强烈。 (2)天主教会在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势力很大,教会不 仅在精神上 统治着德意志, 还从德意志掠取了大量财富,德意志因此
13、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3)罗马教皇以筹资修缮教堂为名,出售 赎罪券,激化了矛盾。 2、马丁?路德改革: (1)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列 举兜售赎罪券的种种 谎谬,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 购买赎罪券。他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不是盲目听从教皇和教会的 说教。 (3)影响: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许多地方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 这些教派统称为新教。新教除了路德派以外还有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否定 罗马教廷的 权威, 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
14、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第 7 课 启蒙运动 【基础解读】 一、 理性时代的到来 1,原因: (1)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2)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展。 (3)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 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 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2、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一大批启蒙思想家。 3、思想主张: (1)启蒙思想家们不满足于对人性的尊重,要求 获得人本身的解放,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 (2)他们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认为 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人自己的 “理性”。 “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4、影响: 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 时
15、代。他 们以生动的文笔,通过戏剧、小说等形式,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二、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1、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 2、思想主张: (1)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 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 (2)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 宪制; (3)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 (4)他相信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孟德斯鸠:(1)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 (2)影响:孟德斯鸠学说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他的代表作是
16、论法的精神。 4、卢梭: (1)著有社会契约论一书,阐 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 权”思想。 (2)他认为国家的主权属于人民, 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他同人民 签订的契约,如果他 违反了民意,人民就有权推翻他。(3)卢梭还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三、启蒙运动的扩展 1、康德: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著有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 2、评价:启蒙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 动,它 进一步解放了人 们的思想,冲击着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传播了自由和平等思想。启蒙运动的影响 远远超出了欧洲范围,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启蒙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
17、器,在人类历史发 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第 8 课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基础解读】 一、四大发明 1、概况: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 术成就。 2、四大发明的产生与传播: (1)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 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3)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
18、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 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 “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5)传播。 a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 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c 指南针的使用,促 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 发现的 时代。 d 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 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 成书于东汉 ,采用了当 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
19、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 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珠算 珠算运算法编成歌诀流利顺口,配合小九九和十 进位值制 记数法,运算如 飞。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 、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1、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2、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3、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 颗 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为了更好地观察天象,古代中国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 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20、。 四、 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3、四大农书。 (1)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元朝王祯的农书; (4)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5)特点: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 齐民要术是我国 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部古代农业科学著作。五、 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 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
21、宝典 ”。 3、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对 16 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第 9 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基础解读】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分 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 现实主义 的基础,被后世奉 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 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 “骚体”。 2、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a 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 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 初唐的
22、著名诗人有王勃、陈 子昂等。王勃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b 盛唐诗人: 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岑参的 “四边 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 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 为“诗圣”。 c 中唐的白居易,主 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 ”,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
23、宋词出现的原因: (1 宋代商业的发展。 (2)城市的繁荣。 (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流派: (1)婉约派 代表人物 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 晓风残月”! 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2)豪放派 代表人物 苏轼、辛弃疾等。 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元曲通俗生 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 记等志怪
24、小说。 (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 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 段。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 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 4、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 库中的珍品。 第 10 课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基础解读】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发展历程: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 “图画文字”出现。 (2)象形字后来逐渐符
25、号化,脱离 图画,形成 汉字。 (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 简。 2、书法艺术的形成: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 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点: (1)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 (2)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 、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 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3)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4)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东晋王羲
26、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1)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2)战国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3)魏晋时期,顾恺之留下了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4)隋唐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许多优秀作品。 (5)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6)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三、京剧的出现 1、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
27、 为优伶。 (2)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3)明朝时候,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剧戏班 进京演出, 风行一时。 (5)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6)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2、代表人物: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 人。 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 11 课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基础解读】 一、经典力学 1、经典力学产生的背景: (1)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 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2)资产阶级迫切需要自然科学作为其理论武器。 2、伽利略的成就:
28、(1)伽利略通过实验证实,外力并不是 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2)他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 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牛顿的成就: (1)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 (2)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3)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形成了一个以 实验为基础、以数学 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 二、相对论的创立 1、相对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20 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 展, 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新 问题,面临着挑战。 2、相对论的主要内容: (1)
29、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相 对论 。 (2)内容: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狭 义相对论认为 ,物体运 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大,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广 义 相对论认为,空 间和时间的性质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 态。 (3)意义: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 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 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它也发展了牛 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 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1900 年,为了解决热辐射理论上的疑点,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山
30、了量子假说。这一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2、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 释了光电效应应。 3、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 论。 20 世纪 30 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4、意义: (1)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 20 世纪最深刻、最有成效的科学理 论之一。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 础。 (2)相对论和量子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它们的提出,不 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 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第 12 课 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基础解读】 一、早期生物进化思想的产生 1、拉马克
31、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产生的背景: (1)在欧洲封建社会,基督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2)基督教宣扬,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光、日月星辰、天空、陆地、动植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 (3)教会还指责那些敢于挑战神学说教的思想为“异端”,致使生物学研究进展缓慢。 (4)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 动打击了宗教神学。 2、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1)18 世纪下半期到 19 世纪,生物学研究 陆续取得重大成果,细胞学说发展起来。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19 世纪初,法国生物学家拉 马克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 察,提出了生物从低 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开始
32、形成。 二、达尔文与进化论 1、达尔文进化论的产生 物种起源一书, 创立了生物 进化论。 (1)达尔文认为,生物既不是上帝 创造的,也不是一成不 变 的,而是进化而来的,它们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2)他提出,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一原理,被后人归纳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2、生物进化论创立的地位和意 义: 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的看法,有力挑 战了封建神学 创世说。在教会和保守 势力看来,这不仅是对神和宗教的极大亵渎,更是对人类 尊严的莫大伤害。支持达 尔文的人称他是 “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第 13
3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基础解读】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历史背景: (1)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 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 (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过程: (1)18 世纪 60 年代,瓦特制成了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 (2)80 年代,他又制造了联动 式蒸汽机,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 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 (3)瓦特还在蒸汽机上增加了可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工业部门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3、意义:19 世纪三四十年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
34、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在工 业化进程中,工 业城市形成。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过程: (1)1831 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 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为发电 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 电力成为影响人们 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人 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 (3)发电机不断完善,不同地方的人 们通过输电可以很方便地使用 发电厂传输来的电。 2、影响: (1)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生产 技术也更加先进。 (2)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 (3)资产阶级实力日益壮
35、大,开始确立 对世界的统治。 (4)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 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 组织的形成。 (5)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 们的社会生活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过程: (1)1946 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1969 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 进 了互联网的产生。 (3)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互联 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影响(评价): (1)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 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3)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 过
36、全球营销 和采购扩大市场。 (4)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着改变,网 络聊天、网上 购 物使人们足不出户也能够与其他人沟通并享受服务。 (5)网络也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 14 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基础解读】 一、 “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外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 紧对外侵略。 (2)内部:闭关自守,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2、开眼看世界的状况: (1) 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 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 四洲志基础上
37、, 编撰出海国 图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1)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 (2)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2、过程: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4、实
38、践:掀起一场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 (1)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代表人物有王 韬、 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 a 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 进行商战; b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 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c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2、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 (1)时间:19 世纪 90 年代初。 (2)这时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3)过程: a 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 传维新思
39、想. b 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 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C 撰写孔子改制考一书,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 专制统治,宣 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 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4、实践: 1898 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 5、影响:尽管变法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 15 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基础解读】 一、 新青年的诞生 1、诞生的背景: (1)
40、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 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 笼, 实行民主制度。 (3)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4)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 图“根本之救亡 ”。 2、过程: (1)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 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 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 锐意改革, 实行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 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
41、者纷纷到北大任教,北大学 术思想空前繁荣。 (3) 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 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 这样, 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二、新文化运动 1、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 ”的口号。 (3)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 年,胡适在 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文章 “须言之有物”, “不作无病之呻吟”;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陈独秀发表文学
42、革命 论,主 张推倒陈腐、雕琢、晦 涩的旧文学,建 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 “吃人”的本质,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2、影响和评价: 新文化运 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 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运动中出现一概否定的偏激思绪。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1918 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 较、 庶民的胜利 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 义的传
43、播。李大 钊的我的 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建立了一些中国共 产 党早期组织。 (4)1921 年,以马克思主义为 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 产党诞生。 第六单元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 16 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基础解读】 一 、三民主义的提出 1、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背景: (1) 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通 过这样或那 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 强侵略、摆脱危机。 (3)19 世纪末,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 时刻,以 孙中山为代表的 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44、 2、三民主义的创立: (1)1895 年,孙中山学习西方 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1905 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 (3)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 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 鞑虏,恢复中 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不久,又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 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2)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通 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
45、主义即“平均地权”,主 张核定地价, 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活动 (1)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 (2)1912 年,颁布了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确 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二、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 义 1、原因: (1)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援助。在共 产国际和中国共产 党的影响与帮助下, 孙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 (2)孙中山本身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3)当时革命斗争形式的需要
46、。 2、过程:1924 年 1 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基本内容: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 义,有两方面含 义:一为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 对帝国主义 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 权利。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影响及评价: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 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 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
47、政治基 础和国民革命时 期的旗帜。此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但是,新三民主义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第 17 课 毛泽东思想 【基础解读】 一、 革命道路的探索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1)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结识 了李大钊、 陈独秀等人,阅读当时所能见到的共产主义书籍。 (2)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 义,逐 渐成为马克思主 义者。 (3)1921 年,毛泽东出席了中国共 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 2、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1)国民革命时期,撰写了中国社会各 阶级的分析湖南 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 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
48、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2)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创 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 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1)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 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 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在分析中国国情基 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 (2) 到抗日战争结束前后,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 1945 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 导思想。 (3)评价: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三、毛泽东
49、思想的发展 (1)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 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 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他还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 胜利的方针, 规定了革命胜 利后,党在政治、 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 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的总任务。 (2)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全面 总结了中国革命的 经验, 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经共产党)领导的、以工 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