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4课 蜀 相一、整体把握全诗是如何联系自身,表达忧愤之情的? 答案 杜甫一生,是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与“残杯与冷羹,到处潜悲辛”的冷酷现实的尖锐矛盾中度过的,对于历史上诸葛亮这位“伯仲伊尹” “功盖三分”的政治家,最后仍不能灭魏吞吴中兴汉室,很有感触;把诸葛亮、刘备君臣相遇和自己不为时用的境遇相比较,更生嗟惋忧愤。二、细部探微1 蜀相开头两句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 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2葛亮的崇敬之情。2颔联的诗眼是什么?试分析其表达作用。答案 颔联的诗眼应是 “自” 、“空” 。碧草映阶,
2、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这二字修饰,而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景中更含有诗人对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少的感慨。3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答案 这“泪满襟”的英雄们中间,自然少不了作者,但却并非他一人。“长使”一词扩充了诗歌感染的范围,把普天之下、千百年来有志未遂的英雄人物全部包括在内。一、中心主旨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3咏史诗,脍炙人口,感人至深。作者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二、写作特色1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杜甫早年曾有“致
3、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这是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着写入祠后所见所闻“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这已经包含着诗人的感叹了,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4间已过了五百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地转到写诸葛亮的才智和功
4、业上:“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惋惜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千多年来,这个名句震撼着千千万万志士仁人的心。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临终前诵读了这两句诗,又大呼三声“渡河” ,才离开了人世。2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短短的八句诗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三、文白对照5一、基
5、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祠堂(c) 伺机(s) 开济(j) 劲爆(jn)B犀利(x) 夙愿(s) 朔风(s) 乾坤(qin)C晕车(yn) 采撷(xi) 马厩(ji) 沙砾(l)D绿林(l) 笔砚(yn) 诏书(zho) 叫嚣(xio)答案 C解析 A “劲”读 jn;B.“朔”读 shu;D.“绿”读 l。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理解正解的一项是( )Error! Error!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6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不同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答案 B解析 两个“自”都是“自己”的意思;第一
6、个“顾”是“拜访、探望”的意思,第二个“顾”是“看”的意思。3用“/”划分下面四句诗的节拍。(1)丞相祠堂何处寻 (2)锦官城外柏森森(3)映阶碧草自春色 (4)出师未捷身先死答案 (1)丞相/祠堂/何处/寻 (2)锦官/城外/柏/森森 (3)映阶/碧草/自/春色 (4)出师/未捷/身/先死4下列语句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2008 高考中,潍坊市为了保证7高考的公平性,首建高考“标准化考场”,监控室可以看到每个学生,杜绝了“假文具真作弊”的设备。B2008 年 5月 10日,胡锦涛主席在日本参观了横渡山手中华学校时,为华侨子弟讲解唐诗静夜思 ,还回答了一位小朋友“怎样才能当国家主席”的问题。
7、C我国首部护士条例将自 5月 12日起实施,护士泄露病人的隐私将可能失业。D普京为自己的总理工作定下了目标:我希望未来的政府要像瑞士表一样精确;在经济上提出降低通货膨胀,降低特定行业税,继续扩大对外投资。答案 C解析 A搭配不当,在“监控室”前加“在” ;把“设备”改为“现象” ;B.成分残缺,在“小朋友”后加“提出的” ;D.搭配不当, “降低”和“率”搭配。二、文本阅读8阅读蜀相这首诗,完成 57题。5颔联抓住景物特点,具体描绘出祠堂周围的小环境。唐人李华春行即兴中写道:“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其中“自” “空”二字用法同杜诗相同。请抓住“自” “空”两个字分析这个小环境的特
8、色,再进而体会这两句诗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 草色莺声无人滋扰,无人赏玩,写出了祠堂的清幽荒寂。而碧草黄鹂不解人事,对诸葛亮毫无怀吊之情,则寄寓了人事代谢、英雄寂寞的怅惘之感,所以这两句写景,也是下文怀古思人的引子。6颈联写诸葛亮的业绩,尾联写诸葛亮的遗恨,这两联写出了作者怀吊诸葛亮时产生了怎样的感触和情绪?答案 一方面是仰慕诸葛亮非凡的才干和功业,有自叹不如的感慨。另一方面则想到英雄尚且有事业未竟者,何况自己呢?以此聊以解嘲、聊以自慰。9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前一句是自问,后一句是自答。这两句直接承题“蜀相” ,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写的表达方式。B颈联写得格外
9、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写出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C尾联是叙事兼抒情,情真意切,很有感人的力量,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之情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D这是一首记游兼咏史的佳作,但思想较消极,表现出一种请缨无路、报国无门而欲出世隐居的悲观情调。答案 D三、课堂延伸(2008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登 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 春色来天地,玉垒 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 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注 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南,岷江支流,以
10、濯锦得名,杜甫的草堂即临近锦江。玉垒:山名,在今四川灌县西。北极句: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陷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弘为帝,代宗至陕州(今河南陕县),后郭子仪收复京城,转危为安。此句喻吐蕃虽陷京立帝,朝廷始终如北极那样不稍移动。北极:北辰。西山寇盗:指吐蕃。同年十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皆在四川境)及云山新筑二城,后剑南西川诸州也入吐蕃。意谓朝廷终不因侵扰而稍改。故吐蕃也莫相侵。梁父吟:乐府篇名。相传诸葛亮隐居时好为梁父吟 。但现存梁父吟歌词,系咏晏婴二桃杀三士事,与亮隐居时心11情似不相涉,故学者疑之,一说亮所吟为梁父吟古曲。又一说吟者是杜甫自己。8解释下列词语。(1)来天地:_(2)
11、变古今:_答案 (1)与天地俱来 (2)与古今俱变9有人说“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答案 同意。 “万方多难” ,既指“西山寇盗”的吐蕃;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当此万方多难之际,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望见无边春色,感时抚事,虽是繁花触目,却叫人更加黯然心伤。所以说“万方多12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10尾联借诸葛亮隐居时好为梁父吟的典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答案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父吟是诸葛亮遇
12、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 ,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忽忽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喻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者,当今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13乡,危楼落日,忧端难掇,聊吟诗以自遣,如斯而已!四、语言运用11请按例句句式,续写一组句子,要求运用相同的修辞格。阅览群书的韵味是什么呢
13、?应该是一首无韵的诗:有“空山新雨后”的明亮清爽,有“长河落日圆”的空旷寂寥,也有“捐躯赴国难”的慷慨激昂。应该是_:_,_,_。答案 一曲无谱的歌 有“绕梁三日,意犹未绝”的余韵 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 也有“千载琵琶作胡语”的哀怨凄婉12仿照上下句,在文中空缺处补写一个句子,使整段文字内容完整,句式一致。那些具有崇高的人格美的古典诗文,长期熏陶着人们的精神品格。杜甫“感14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深情;_,_;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无不深深打动着我们的心,使我们的精神得到陶冶。答案 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豁达和自信第 5
14、课 书 愤一、整体把握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往往跟诗的主旨和意境有关。请你解释这首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答案 诗的起句“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15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结句是“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二、细部探微1关于
15、“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气”的理解,有两种观点:其一,“气如山”即“积愤如山之重” 。 “气”即悲愤;其二, “气”为“豪壮之气” 。你赞同哪个观点,并说明理由。答案 赞同第二种。从前后诗意看。首句言早年不知道恢复中原之事甚为艰难,所以在北望沦陷的中原时,不禁豪气干云,如山般壮伟坚强,前后两句构成因果关系。如果把此“气”解为16“悲愤” ,则割裂了两句诗间的语意联系。颔联“承”首联而来,写南宋军队抗击金兵侵犯而水陆俱胜的史实,同时也回顾了自己的特殊经历,大有一展抱负之势,是“气如山”的形象再现。从表现手法上看。 “气”释为“悲愤” ,表面上点明诗题中的“愤”字,其实这样反使诗意直白浅露,不够含
16、蓄蕴藉。同时,与“塞上长城空自许”无法构成照应和对比。 “气”释为豪壮之气,与“塞上长城”之志相互辉映,诗人昔日之“气”之“志” ,而今已成“空自许” ,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情怀。 “气”作豪壮之气讲,不仅使上下诗意贯通,结构谨严,而且更有力地抒发了诗人胸中郁积的“悲愤”之气。2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答案 这两句诗用典明志。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 ,但终归名满天下。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17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一、中心
17、主旨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发他的抗敌抱负;后两联说现在,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最后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了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二、写作特色1感情复杂,起伏跌宕。这首诗紧紧扣住一个“愤”字,抒写出起伏跌宕的复杂感情,首联在激愤中又满怀豪情,颔联沉痛感伤,尾联在悲怆中又抱有期待。2对比手法,彰显主旨。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 “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18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3用典明志,抒发情怀。这首诗在颈联尾联中化用“塞上长城” “出师表”的典故,分别点明了诗人志向,表明诗
18、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愿望。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散关(sn) 谮言(zn)跛脚(b) 无耻谰言(ln)B伯仲(b) 薄似纱(b)杜撰(zhun) 寡廉鲜耻(xin)C斜行(hn) 蕴藉(j)冠冕(un) 锃光瓦亮(chn)D塞上(si) 商榷(qu)形骸(hi) 游目骋怀(chn)答案 D19解析 A散 sn;B.薄 bo;C.藉ji,锃 zn。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气概,气势B塞上长城空自许 许:答应C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闻名D千载谁堪伯仲间 堪:能够答案 B解析 许:称许,称赞。3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
19、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 )A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答案 C解析 例句与 A、B、D 三项纯用名20词性意象连缀。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 )A日前, 福布斯 2008中国名人榜出台,于丹以 1 103万的巨额收入居作家榜首之位。B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于 3月 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闭幕,完成了各项议程,通过了若干政治决议。C自 2007年 10月下旬以来,由于国内没有好政策的出台以及受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股市指数连续下跌,中国股市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D3 月 24日,奥
20、运冠军罗雪娟将在北京奥运圣火采集仪式结束后,高举火炬,开创第一次由举办国火炬手完成的第一棒火炬接力。答案 C解析 A语意重复,去掉“之位” ;B.语序不当的,把“完成决议”放在“会议”后;D.缺少宾语,在句末加“的先例” 。21二、文本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 56 题。书 愤陆 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5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 。本诗哪两句诗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试加以分析。答案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 25年前两次胜
21、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22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6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从表达情感看,_、_两个字应该读成重音。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全诗的情感:_。答案 空 先 悲愤三、课堂延伸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怀吴中 宋陆游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灞桥 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注 这首诗写于淳熙元年(1174)陆游离蜀州通判任后。 “吴中” ,今江苏吴县一带,亦泛指吴地。灞桥:桥名,在长安
22、东三十里的灞水上。7首联中的“挑灯” “句句”看似寻常,其实却是理解全诗的关键。请你23结合课本节选的离骚的内容和你所了解的屈原的遭遇,谈谈你对陆游夜读楚辞心境的理解。答案 “挑灯” ,说明是久读;“句句” ,绝非楚辞中的一篇一章。可见“不吾欺”的是贯穿在楚辞“句句”中的主要精神关心国家命运,指斥权奸误国,对因谗被逐的不满等等,是作者内心所深许的,这也正是陆游夜读楚辞时的心境。8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案 双关:用“柳”音关“留”,用“灞桥”意关京都;明写自己留恋吴中,暗示朝中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由自己在蜀州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两相对比,更加显示了千里客居者的孤独和苦闷。四、语言运用9根据文意,仿照画线句子的句式补充语句。阅读古典诗词,你可以一一品味诗24人们的思想感情,继而有所思,有所悟。读陆游,辛弃疾,你明白了什么是爱国情怀;读杜甫,白居易,你懂得了什么是忧民情结;_。读着,品着,渐渐地,你已经和诗人融为一体了,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答案 读王维,孟浩然,你懂得了什么叫寄情山水10根据语意仿写三句话。要求比喻恰当,句式相同。散文乃走路,诗乃跳舞;散文乃喝水,诗乃饮酒;散文乃说话,诗乃唱歌;_,_;_,_;_,_;其间的对比永远说不完。答案 散文乃对话 诗乃独白 散文乃国语 诗乃方言 散文乃门 诗乃窗